非洲,薩赫勒地區,“暗影”前哨基地,代號“鐵砧”。
烈日如同熔化的白金,無情地傾瀉在這片廣袤而貧瘠的土地上。空氣在熱浪中扭曲,遠處的山巒如同海市蜃樓般搖曳。與遠東基地深入地下或山腹的隱蔽、東歐倉庫的陰冷潮濕不同,這裡的基地帶著一種粗獷、臨時卻又高度戒備的戰場氣息。由沙袋、波紋鋼板和偽裝網構築的工事環繞著核心區域,了望塔上的哨兵戴著防風鏡,穿著厚重的防彈背心,汗水浸透了他們的作戰服。
在基地邊緣,一個由舊集裝箱改造而成的簡易靶場內,一場彆開生麵的裝備測試與適應性訓練正在進行。空氣中彌漫著硝煙、塵土和金屬灼燒後的特有氣味。
米羅斯拉夫·克倫斯基雙臂交叉站在蔭涼處,冰灰色的眼睛如同精準的測量儀,觀察著前方正在進行射擊測試的小隊。站在他身邊的是帕維爾·諾瓦克,這位壯碩的突擊手臉上帶著一絲好奇和不易察覺的挑剔。突擊步槍。與隊員們之前使用的標準型號相比,這兩支槍的外觀有了細微但關鍵的變化:加裝了由奧爾洛夫設計的、帶有皮卡汀尼導軌的浮置式聚合物護木,使得加掛戰術燈、激光指示器和前握把更加方便穩固;槍管與機匣的連接處似乎經過特殊處理,並更換了一個更高效的槍口製退器;最顯眼的是,槍托換成了可多段調節、帶橡膠緩衝墊的折疊骨架式槍托,大大改善了貼腮感和穩定性。
“靶距,300米,半身靶,五發速射。”負責指揮測試的“幽靈”揚·斯沃博達冷靜地下達指令。
兩名被挑選出來的精銳隊員據槍瞄準,他們顯然已經短暫適應了新槍的特性。
“砰!砰!砰!砰!砰!”
不同於ak係列常見的、略顯清脆的槍聲,經過新製退器改良後,槍聲變得沉悶了一些,更重要的是,槍口上跳和可感的後坐力明顯減弱。子彈擊發更加平穩。
報靶員很快通過無線電傳來結果:“一號射手,四發命中靶心,一發偏離靶心約五厘米。二號射手,五發全部命中靶心區域!”
這個成績讓在場的所有老兵都有些動容。300米,對於強調中近距離突擊的ak係列來說,已經是有效射程的極限邊緣。在這種距離上用機械瞄具進行速射,能取得如此密集的彈著點,幾乎是他們過去不敢想象的。
帕維爾吹了聲口哨,走上前從一名測試隊員手中接過步槍,熟練地拉動槍機,檢查槍膛,又掂量了一下重量。“嘿,這玩意兒……有點意思。後坐力順溜多了,槍托抵著也舒服。就是這護木,輕飄飄的塑料玩意兒,耐操嗎?”他用力掰了掰護木,紋絲不動。
“采用的是高強度混合聚合物,內部有金屬骨架支撐,‘破城槌’先生。”“電工”托馬斯·雅各布在一旁解釋道,他手中拿著平板電腦,記錄著各項測試數據,“根據奧爾洛夫博士提供的資料,其強度超過原廠木質護木,重量減輕了百分之十五,散熱性也更好。”
克倫斯基沒有說話,但他微微頷首的動作表明了他對精度和人機工效提升的認可。在戰場上,更精準、更可控的武器,意味著更高的擊殺效率和更低的誤傷風險,尤其是在複雜人質環境或需要精確火力壓製的場合。
“這隻是第一批改進套件。”揚補充道,“博士還在設計適用於rpk輕機槍的重槍管和兩腳架改進件,以及為狙擊手提供的、基於svd的精度提升方案。”
測試結束後,幾名隊員開始試用另一種新“玩具”——由奧爾洛夫設計、利用商用無人機平台改造的簡易投彈裝置。
這是一種看起來相當粗糙的裝置:一個簡單的3d打印的釋放機構,通過伺服電機控製,可以懸掛一枚約400克重的小型預製破片炸彈或白磷燃燒彈。裝置被捆綁在一架經過信號增強和抗乾擾處理的四軸無人機底部。
操作員是“小醜”盧卡什·科瓦奇,他對此類新奇玩意兒有著極高的天賦。他操控著無人機迅速升空,在百米高度懸停。
“目標,前方廢棄土牆後的模擬機槍陣地。”揚指示道。
盧卡什舔了舔嘴唇,手指在控製器上輕巧地滑動。無人機發出輕微的嗡鳴,靈巧地飛向目標區域,在土牆上空短暫懸停。
“釋放!”
隨著他按下按鈕,懸掛的圓柱形炸彈脫離,垂直落下。
“轟!”
一聲不算太劇烈但足夠清晰的爆炸聲傳來,土牆後方騰起一小團煙塵和火光。觀測員確認,破片有效覆蓋了模擬陣地。
“精度一般,但夠用了。”盧卡什評價道,“關鍵是便宜,而且嚇人。想想看,頭頂上隨時可能掉下來個這玩意兒,夠那幫隻知道抱著ak衝鋒的家夥喝一壺了。”
這種低成本、高心理威懾的武器,非常適合用於偵察、騷擾、以及對缺乏防空能力的輕步兵目標進行精準打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除了單兵裝備,基地的防禦也獲得了技術加持。在奧爾洛夫的指導下,幾個關鍵的了望塔和出入口,安裝了一種簡易的聲光感應報警係統。該係統利用廢舊手機主板和傳感器改裝而成,成本極低,卻能有效彌補哨兵視覺死角和疲勞期的漏洞。雖然看起來簡陋,但在一次夜間嘗試性的滲透測試中,它成功發出了早期預警。
幾天後,一場真實的遭遇戰,檢驗了這些新裝備的成色。
一支由克倫斯基親自帶領的、由十名“野狼”隊員組成的巡邏隊,在基地西北方向約五十公裡處,與一股約三十多人的、隸屬於當地一個敵對部落武裝的車隊不期而遇。對方擁有數量優勢,並且配備了數挺皮卡車載重機槍dshk),氣焰囂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