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波德拉斯卡地區,臨近白俄羅斯邊境的一片茂密林地。
夜色濃重,鉛灰色的雲層低垂,遮蔽了星月之光,隻有凜冽的寒風呼嘯著穿過光禿禿的樹枝。在這片人跡罕至的林區深處,一條廢棄的伐木道路儘頭,隱約可見幾盞關閉了大部分光源的車輛輪廓。空氣中彌漫著鬆針、濕土和一絲若有若無的柴油廢氣味道。
伊萬娜·彼得洛娃沒有親自出現在這寒冷的邊境之地,她坐鎮在布加勒斯特溫暖如春的公寓裡,通過加密的實時視頻連接,遠程監控著這場非同尋常的“交易”。屏幕上分成了幾個窗口:一個來自現場人員頭盔攝像頭的晃動視角,一個來自遠處無人機傳輸的俯瞰熱成像畫麵,以及一個顯示著交易清單和倒計時的數據窗口。
這次交易的對象,不再是那些粗獷的東歐軍火販子,也不再是“烏鴉”那樣隱藏在數據迷霧中的情報掮客。這一次,坐在她對麵的,是“體製內”的幽靈。
對方的核心人物,是一個名叫“沃伊切赫”的波蘭中年男子。他穿著一件毫不起眼的深色羽絨服,麵容普通,甚至帶著點公務員式的疲憊和謹慎,但他那雙在寒風中微微眯起的眼睛裡,卻閃爍著精於計算的油滑與貪婪。他是波蘭國防部下屬某個後勤保障部門的中層官員,負責處理“退役及報廢軍事資產”。
牽線人,則是克倫斯基通過其過去在捷克特種部隊服役時積累的人脈,輾轉聯係上的一位前波蘭軍方聯絡官,此人退役後也在相關領域“發揮餘熱”。克倫斯基雖已遠在非洲,但他的舊關係網,依舊在伊萬娜的金元攻勢下,被有效地激活和利用了起來。
“彼得洛娃女士,”沃伊切赫的聲音通過加密頻道傳來,帶著一絲波蘭口音的英語,語氣保持著程式化的禮貌,但語速稍快,透露出內心的緊張,“清單上的物資,都在這裡了。請你們的人儘快清點,我們必須在天亮前完成交接和清理。”
屏幕上,伊萬娜這邊的現場負責人——一個代號“鐵匠”的、同樣經驗豐富的東歐行動專家——帶著兩名隊員,正借助微光手電,快速檢查著停放在幾輛軍用卡車拖鬥裡的貨物。
這些貨物,與以往那些散發著槍油和鋼鐵氣息的蘇製裝備截然不同。它們被雜亂地堆放在一起,外表看起來有些陳舊,甚至部分有損壞的痕跡,貼著的標簽上明確標注著“待銷毀”dozniszczenia)或“訓練損耗”strata?iczebna)。
但“鐵匠”和他的隊員眼神卻愈發銳利。
他們打開一個標注著“anpvs14”的箱子,裡麵是幾具看起來有些年頭、鏡片甚至有輕微劃痕的單目夜視儀。拿起一具,檢查電源接口和成像管,雖然老舊,但核心功能完好。這些是美軍及北約廣泛使用的單兵夜視裝備,其性能遠超“暗影”目前通過東歐渠道能搞到的任何同類產品。
另一個箱子裡,是幾套“快鳥”fast)係列的作戰頭盔,有些外殼有裂痕,有些襯裡破損,但主體結構無恙。還有一堆各種型號的防彈插板,標簽顯示其防護等級達到nijiii級甚至iv級,雖然有些經過多次衝擊測試,理論上已近壽命終點,但對於缺乏高質量單兵防護的“暗影”武裝人員來說,依然是保命的寶貝。
最讓“鐵匠”注意的是幾個密封的、印著“harris”標識的金屬箱。打開後,裡麵是prc152型單兵戰術電台及其附件,部分設備外殼有凹陷,屏幕碎裂,但經過隨行技術人員的快速檢測,確認內部的加密模塊和核心通訊功能大多完好。這些電台代表著北約體係內班組通訊的先進水平,其抗乾擾和保密能力,遠非目前“暗影”使用的、混雜了民用對講機和老舊軍用電台的通訊體係可比。
“清單核對無誤。”“鐵匠”對著麥克風低聲報告,聲音透過寒風傳來,“數量和質量,基本符合預期。部分設備需要後續翻新,但核心部件可用。”
伊萬娜在布加勒斯特的屏幕前,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很好。這些被北約軍方認定為“報廢”或“損耗”的裝備,在“暗影”手中,經過適當的維修和翻新,將能極大提升一線作戰人員的生存能力和戰鬥效能。這不僅僅是裝備的提升,更是向其對手,乃至潛在的觀察者如bnd)傳遞一個信息:“暗影”的觸角,已經能夠深入到西方軍事體係內部,汲取養分。
“沃伊切赫先生,”伊萬娜的聲音通過揚聲器在現場響起,清晰而冷靜,“你的效率令人讚賞。尾款已經轉入我們約定的賬戶。希望這是我們長期合作的良好開端。”
沃伊切赫擦了擦被凍得通紅的鼻子,眼神閃爍了一下,既有完成交易、拿到巨額回報的鬆快,也有一絲揮之不去的擔憂。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是在玩火。但對方開出的價碼,是他靠薪水一輩子也賺不到的財富,而且對方展現出的專業和謹慎,也暫時安撫了他部分恐懼。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合作愉快,彼得洛娃女士。”他擠出一個勉強的笑容,“按照規定流程,這些‘報廢’物資將被運往指定的合作回收企業進行‘無害化處理’。至於它們之後的去向……與我無關。”他強調了“規定流程”和“與我無關”,這是在為自己尋求心理安慰和法律上的免責托詞。
“當然,它們會得到‘妥善’的處理。”伊萬娜意味深長地回應。
交易迅速完成。“暗影”的人員駕駛著偽裝的民用貨車,載著這批來自北約的“廢品”,悄無聲息地消失在黑暗的林區道路上。沃伊切赫和他的手下則駕駛著空載的軍用卡車,沿著另一條路線返回基地,所有的交接記錄都將被完美地篡改為“已移交回收公司並完成銷毀確認”。
幾天後,這批特殊的“廢品”被分散運輸,最終通過伊萬娜掌控的複雜物流網絡,一部分流入了摩爾多瓦的倉庫進行初步分揀和評估,另一部分則被直接運往了非洲的“鐵砧”基地。
在“鐵砧”基地,一個臨時組建的、由“電工”托馬斯·雅各布負責的技術小組,接手了這批裝備。他們搭建起一個簡陋但功能齊全的維修工作台,堆滿了各種工具、測試儀器和備用零件。
工作台上,一台外殼碎裂的prc152電台被小心翼翼地拆開。托馬斯戴著防靜電手環,用精密工具檢查著內部電路。“主板完好,加密模塊沒有被物理破壞……隻是屏幕和外殼需要更換。”他一邊操作,一邊對身旁的克倫斯基說道,“我們可以從黑市上搞到兼容的備件,或者……讓奧爾洛夫博士想想辦法,看看能不能用他的3d打印機複製一些非核心部件。”
旁邊,幾名有電子維修背景的隊員正在嘗試修複那些anpvs14夜視儀。更換老化的電池倉,清潔光學鏡片,測試成像管的性能。雖然無法恢複到全新狀態,但讓它們重新投入使用,並無太大問題。
那些破損的防彈插板,則被集中起來。帕維爾·諾瓦克拿起一塊邊緣有裂痕的iv級鋼板,用力掰了掰,咂咂嘴:“這玩意兒,就算有裂紋,擋個步槍彈也比咱們現在用的那些強。”他們計劃將這些插板進行篩選,損傷輕微的繼續使用,損傷嚴重的則集中起來,看看是否能作為其他用途,或者由奧爾洛夫研究其材料構成。
克倫斯基看著這些正在被“賦予第二次生命”的北約裝備,冷硬的臉上看不出太多表情,但他很清楚這些東西的價值。更清晰的夜視能力意味著夜間作戰的優勢;更可靠的通訊意味著更高效的指揮和協同;更好的防護意味著更低的傷亡率。這些都是能直接轉化為戰場勝算的東西。
“儘快完成翻新和測試。”克倫斯基對托馬斯說道,“優先配給偵察小組和突擊小隊。”
“明白,頭兒。”
與此同時,在遠東基地,陳默收到了素察關於此次交易和裝備翻新進展的詳細報告。
“通過伊萬娜的渠道和克倫斯基的舊關係網,我們成功建立了一條獲取北約退役報廢製式裝備的隱秘途徑。”素察總結道,“雖然目前數量有限,且多為二手或殘次品,但其技術標準遠高於我們現有的同類裝備。初步評估,此舉可小幅但持續地提升我方一線作戰單位的技術裝備水平。”
陳默的目光掃過報告上列出的裝備清單和翻新評估。他看到的不僅僅是幾具夜視儀或幾部電台,而是一種可能性——一種逐步削弱對手技術優勢,並利用對手體係漏洞武裝自己的可能性。
“擴大來源。”陳默下達指令,“不僅僅是波蘭。嘗試通過類似模式,接觸其他東歐北約成員國如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的相關人員。目標可以更廣泛,包括單兵醫療裝備、光學瞄具、甚至是一些‘訓練損耗’的輕武器零部件。”
“風險在於,頻繁動作可能引起北約內部安全機構的注意。”素察提示。
“控製頻率和規模。伊萬娜應該懂得如何把握分寸。”陳默語氣平淡,“將這些翻新後的裝備,與奧爾洛夫的技術改進相結合。我們需要的是適合我們自身作戰體係的、融合了東西方優點的裝備,而不是簡單的模仿。”
“指令已記錄。將協調伊萬娜及技術團隊執行。”
陳默關閉了報告界麵。這條新的補給線,如同在“暗影”日益龐大的軀體上,又植入了一條雖纖細卻至關重要的血管,開始輸送來自另一個體係的“養分”。它預示著,“暗影”的武裝力量,正在從一支依賴蘇係遺產和黑市拚湊的雜牌軍,向著裝備更精良、技術更全麵、來源更多元化的方向悄然演變。
而這背後,是金錢對製度的腐蝕,是陰影對光明的滲透,也是陳默那冰冷目光注視下,永不滿足的擴張欲望。
喜歡deepback深淵請大家收藏:(.sack深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