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女的聲音讓武媚娘手中的毛筆微微一顫,墨汁在宣紙上暈開一小片。
“陛下要來?”
“是的。”
宮女恭敬回答:“尚宮命所有才人整理儀容,準備迎駕。”
武媚娘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下來。
“知道了。”
點點頭後,她在宮女的伺候下沐浴更衣,之後走向了梳妝台。
她望向銅鏡中的自己。
十六歲的少女麵容姣好,眉目如畫,卻帶著幾分不屬於這個年齡的堅毅。
“見天子庸知非福......”
她輕聲念著江祈年教她的話,心跳漸漸平穩。
隨後,她拿起了這幾日為江祈年抄錄史料時記下的筆記,上麵滿是她對時局的見解,眼神逐漸變得堅定。
“江先生,媚娘不會讓您失望的。”
午時三刻,李世民在眾臣簇擁下踏入掖庭宮。
才人們跪伏兩側,大氣不敢出。
“都起來吧。”
李世民聲音溫和卻威嚴:“朕今日來,是想看看你們平日都在學些什麼。”
尚宮連忙呈上才人們的繡品和詩作。
李世民一一查看,偶爾點頭,卻未見特彆滿意之色。
當走到武媚娘麵前時,一卷《群書治要》摘抄引起了他的注意。
“這是你寫的?”
李世民翻開那密密麻麻的批注,眼中閃過一絲訝異。
武媚娘盈盈一拜:“回陛下,是妾身拙見。”
“哦?”
李世民饒有興趣地指著一處批注:“你說‘輕徭薄賦當因地製宜’,何解?”
武媚娘心跳加速,卻記起江祈年說過“膽識比怯懦更易被記住”。
她抬起頭,聲音清亮道:“回陛下,江南稅源充足,宜減賦稅以裕民生;隴右地廣人稀,民生稍疲,當修水利而養民力,使倉廩足而後稅賦之議可從容行之。若強同其法,恐傷地方元氣,反失稅源根本。”
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閃:“繼續說。”
武媚娘受到鼓舞,將群中與馬皇後、長孫皇後討論的治國之道娓娓道來,甚至引用了江祈年說過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樣的現代觀點,將其融入到了《群書治要》的理解中。
最後她想了想,決定來個王炸。
“近日讀《漢書》,見文帝節儉愛民,不禁想到陛下減輕賦稅之舉,古今明君,果然心有戚戚。”
見武媚娘將自己和漢文帝類比,讚為明君,李世民不由得點了點頭。
但接下來,武媚娘的一句“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直接讓他整個人腦海炸開,宛如醍醐灌頂!
“好!”
李世民眼睛發亮,撫掌讚歎:“好一個‘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不知為何,李世民總覺得這一句話簡直說到了他的心坎上了。
“小小年紀,見識不凡。你叫什麼名字?”
“妾身姓武,小字媚娘。”
“武媚娘......”
李世民沉吟片刻:“有膽識,有才情。來人,賞絹十匹。”
待聖駕離去,掖庭宮瞬間炸開了鍋。
眾才人圍住武媚娘,七嘴八舌地詢問她是如何得到聖眷的。
武媚娘淺笑應對,心中卻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開心,反而有種莫名的空洞。
“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