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是。吾聽聞,吳侯治下百姓衣食無憂,特來丹陽見見真假。”蒯越回道。
郭嘉也知道蒯越沒有全部說出實情,也不在意,說道:“吾在丹陽遊學多地,各地百姓皆分得都有土地,交完地稅後,剩下的糧食都是農戶的,沒人再向他們收取苛捐雜稅,不說吃得如何,起碼不用餓肚子。”
蒯越繼續問道:“丹陽歸入吳侯不久,就已翻天覆地,會稽豫章不知將是如何?”
郭嘉回道:“會稽豫章最早歸屬吳侯,尤其是會稽,更是人間仙境,良田無數,物產無數,人們不愁吃穿,每每新奇事物出世,皆與會稽有關。”
“不知先生可知,那薄薄的紙張書籍。”
不等郭嘉往下說,蒯越從懷中掏出他已讀過幾遍的《漢書》放在桌上。
郭嘉拿起翻開看了一下,對蒯越點頭:“對就是這種書,也才出世不久,吾去到會稽山陰城,聽人說製作此書之法曰印刷,乃吳侯一製印工匠偶然所得,他給吳侯篆刻百枚,乃至千枚印章。試印留下的一堆紙,工匠欲焚毀,遇風吹之,紙張翻飛,工匠見其章印,依序入眼。工匠思之,可否把字篆刻成印,將之印在紙上,不就可成書。”
“工匠尋來《說文解字》一書,耗費數月篆刻其收錄的近萬字,按《說文解字》所書,將字印排序,印出《說文解字》。工匠看此法可行,用之如同蓋印,則可輕易得到數不儘的書籍。”
“工匠看此法極其重要,也有自知之明,不是他一小小工匠所能擁有,於是獻與吳侯。吳侯得之,大喜,賞百金。並給賜名曰印刷,遂建一印刷坊,此工匠為主事,為吳侯印書。”
“吳侯收羅天下書籍入印刷坊,將之印為紙張書本,發與天下。”
蒯越聽郭嘉說完印書之法,與自己所思無多大差彆,說道:“此工匠巧思,幸得此法,將對天下讀書人有利,也將留名青史。”
“隻是此法為何廣而告之,藏著私下印書吳侯不是更能獲利。”
郭嘉敬佩說道:“先生可知為何吳侯不私藏此法?”
“哦,何因?”蒯越問道。
郭嘉:“吳侯說此法聰慧之人一眼就可得知根由,也不必隱藏,早點把書傳於天下,讓天下人早點有書可讀可看,那才是大事。”
蒯越也是由衷欽佩,抱拳道:“吳侯大義。”
郭嘉也抱拳對著空中,一臉服之,說道:“對極,吳侯治世之才也是無人能敵,治下日異變換。”
然而二人卻不知波彥心中想法,波彥有天得知有一工匠向自己獻出一本印出來的書,通過工匠之口,波彥知曉這是印刷術,大喜過望,重賞這名工匠,並組建一印刷坊交由他負責。
波彥看著剛印出來的書,用的是印泥,厚紙張。字跡清晰。可造價太高,無法大量印刷書籍出來。
於是各地尋找製墨工匠,製紙工匠,讓他們共同製出更適合給便宜,印出字跡依然清晰的紙墨,且嚴格保密配方與工藝。
因為波彥知曉隻要印刷出來的書麵向世人,聰明人一看就能知道此書製作方法,關鍵的是紙張和油墨。波彥麾下的工匠耗費巨量人力物力與時間。才得出合適的紙墨。
所以這些書也才印出來沒多久,如今隻能先緊著波彥的地盤出售,也有敏感的商人,準備屯一些書運出去,高價賣到其他諸侯地盤。
波彥隻要保密紙墨,印刷之法告訴世人也無妨,還能獲得天下讀書人的感謝,增加名望,吸引有才能之人投效,一舉兩得。
酒菜上來。
二人喝著酒,品嘗美食,接著暢談,蒯越也從郭嘉口中知道會稽豫章與其他地方的區彆。郭嘉也知曉一些荊州人文趣事。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二人走出食肆,相互惜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