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台上的落實和尚並不知道法承禪師非常看好自己。
事實上,他也不需要彆人看好。
因為從表麵上看,他無門無派,也無師承,隻不過是一個鄉野小廟裡出來的行腳僧。
可實際上,他是一位轉世重修了九次的佛子。
第一世,他是佛門第一大派梵音寺的天衡禪師,曾吊打天下佛子。但未成佛,卒。
第二世,他是淨世宗的巢燈大師,曾是無數人心目中的白月光。也未成佛,卒。
第三世,他靠假真傳的身份在無為寺證得金身羅漢,法號尊度禪師。還是沒能成佛,卒。
第四世,他當上了六經堂的堂主,法號空空,曾組織過西行取經。可仍未能成佛,卒。
第五世,他再次證得金身羅漢,在靈鷹寺出家,法號癲寂。成佛隻差一線,卒。
第六世,他拋家舍業,來到金剛寺,學習百變金剛經,成為了擎天大師,半途出意外,卒。
第七世,第八世都沒能修到理想境界。
於是到了現在的第九世,他既是佛門典籍裡,佛院派吊打天下野僧的佛院派,也是說書人嘴裡,野僧吊打佛院派的野僧。
是淨世宗一直想找的白月光。
也是淨世宗一直在找的白月光替身。
是佛門假真傳故事裡的真真傳。
也是佛門真真傳故事裡的假真傳。
是他孫子的哥哥。
也是他孫子的爺爺。
他坐在山洞裡想了三個月,愣是找不出解決這些關係的辦法。
聽聞菩提秘境出過一枚悟道樹的葉子,他便想借此機會看看否能換來一用。
至於法承禪師投來的橄欖枝,他不感興趣。
不過,旁邊那道士是怎麼一回事?
落實和尚頗為驚訝地望向林立。
身為九世佛子,他的佛法造詣不敢說天下第一,但在當下的佛門,絕對是很拿得出手的。
這從他一開口講經,就吸引來數百聽眾就可以看得出來。
可是那道士一開口講經,居然把他的聽眾都分去了不少。
這太匪夷所思了。
落實和尚一開始還以為對方使用了什麼特彆的道門法術,可以模擬佛光。
結果仔細一看,才發現對方施展的是最純正的佛門神通。
那佛光純的,比法言宗那群專業碎嘴子還要強。
落實和尚心中不由得驚歎一聲。
道門竟有如此人才?
自己在墟境竟從來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是水土上的差異嗎?
還是人種……飲食……文化?
不等他細想,金光寺的和尚宣布第一輪結束。
他當即向聽眾們告罪一聲,便奔那邊去了。
這些聽眾也不著惱,落實和尚雖然看著年輕,但是在墟境的百姓心中卻是成名已久的佛門神僧。
他幾百年前就已嶄露頭角,近百年更是四處遊曆苦修,像當年的癲寂聖僧一樣鋤強扶弱、懲惡揚善,深受百姓愛戴。
而且他的佛理集百家之所長,融百家之所思,總能用最通俗的語言點透生死迷障,讓那些即使不通文墨的人,也能聽懂其中的慈悲與智慧。
落實和尚轉身下了法台。
這時,金光寺的僧人正叫到他的名字。
第一輪的結果已經出來,吸引聽眾最多的六十人將進入下一輪。
落實和尚驚訝地發現,那道士居然排在自己後麵。
再聽小道士跟身邊的聽眾解釋,他才知道這道士本事有限,隻準備了一本《救疾經》,所以早早結束了講經。
原來是這樣。
落實和尚暗暗點頭,這就解釋得通了,這道士想必是花了很多心思鑽研花活,實際上沒有實力維係持久。
通過首輪比試的六十人來到金光寺大殿外,這裡有許多衣著打扮不同的僧人,除了金光寺本身的僧侶,剩下的應該是當地九家門派的出色僧侶。
隻是出色之人濟濟一堂,倒也不顯得誰最突出。
等眾人列隊站定,一名身形魁梧、作武僧打扮的青年僧人倏然而至。
他正是金光寺戒律院首座,住持法承禪師的三師弟,法願大師。
“諸位佛友。”
法願大師聲如洪鐘,身形挺拔如蒼鬆,瞬間吸引了全場目光。
“首先,恭喜各位從首輪比試中脫穎而出。接下來,便是本次法會的第二輪——參悟‘無字真經’。”
“此環節雖為曆年舊例,為免新至同修不解,貧僧仍略作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