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天剛蒙蒙亮,趙老太就起來做早飯。
可能是上了年紀,睡眠比較短。
等吃過飯,兒女們都各自走了。
趙老太把那個葫蘆瓶用布袋裝好,也想去看看這東西究竟能值多少錢,反正閒著也沒事。
因為是省裡麵的文物專家過來鑒定,江城很多人都知道這是免費的,大家積極性很高。
鑒定限期三天,這已經是第二天,明天一過,這些專家走了,再找人鑒定可要花錢了。
趙老太來到場地,發現人頭攢動,那片土地都被踩的整齊發亮,大家都排起了長隊。
她看著長長的隊伍,也跟在了人群後麵。
有些人手裡拿著自家的紫檀紅木家具,有些手裡攥著畫軸,還有的拿著玉雕人像,反正都是來鑒定真假的。
老太太見狀,也把布包裡的葫蘆瓶拿在了手中。
因為鑒定需要時間,排隊的人就交頭接耳地談論起彼此手中的東西。
隻見有個上了年紀的老頭說:“呦,你這手中的東西可不值錢啊,前街多的是。”
趙老太道:“嗨,我也沒花多少錢,反正就是湊個熱鬨,想讓專家幫著看一下。”
另一名中年人問道:“能讓我先看看嗎,我也是收藏愛好者。
你這種花瓶應該是明代的吧!”
趙老太也沒在意,“來,你給掌掌眼。”
對方打量了一會,皺著眉頭道:“你被人家騙了,這個東西花紋很新,做工比較粗糙,不知道是哪個小作坊裡出的。”
這些排隊鑒寶的人紛紛把頭湊過來,一個個都當起了專家。
“確實啊,像這種東西,一打眼就知道不值錢。
這種瓷器最容易仿造了。
瞧瞧我手中的這個,距今200多年的曆史了,怎麼著也得值個六七十萬。”
另一個人不服:“你瞎吹吧沒鑒定之前,你這東西說值錢就值錢,說不值錢也不值錢。
是不是真的,那得經過行家來看。”
趙老太聽著他們的議論,時間過得很快,馬上就要輪到自己。
隻見前麵一排桌子,坐著七八個人,上麵鋪著紅布,每個人都把自己手中的東西放到桌子上,由這些省裡來的專家進行鑒定。
輪到趙老太的時候,她把手中的葫蘆瓶遞了過去。
接瓶子的是個40多歲的中年人,戴著眼鏡,看起來斯斯文文的。
他戴著白手套,拿著放大鏡對著葫蘆瓶研究了一會,皺起了眉頭,然後又拿起瓶底,透過放大鏡看了一會,遲遲沒有說話。
趙老太心中有些疑慮,彆的瓶子幾分鐘就鑒定完了,可這個瓶子,眼前的專家好像看得比之前的人更仔細,花費的時間更長。
後麵有些人等不的焦急。
“前麵的怎麼回事,看了一個瓶子怎麼不動了,我還等著回去吃午飯呢!”
趙老太看了一眼他主席台上的牌子,上麵寫著“劉培光”三個字,想必這就是他的名字。
對方放下瓶子,一臉鄭重地說:“你能過來一下嗎?”
那位叫劉培光的專家對著工作人員招了招手,在他耳邊低語了幾句,就匆匆站起來。
工作人員把老太太單獨叫到活動展的後麵,這裡很僻靜,不像外麵亂哄哄的。
“阿姨,我叫劉培光,是研究明清瓷器的專家。
你這款瓶子,我從來沒見過這麼逼真的,但因為它是元代的瓷器,不是我擅長的領域,我不敢說是贗品,可也不敢打保票。
您看這樣行嗎,我給您介紹一位元代瓷器專家,您去一趟省城金陵找他,我給您留個電話。”
“去金陵啊?”
趙老太一聽到去省城要坐這麼久的車,覺得太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