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與西方人“鬥智鬥勇”的日子裡,馬驥的生活過得精彩紛呈,時而用數學物理知識震驚番客,時而用現代思維與宗教教義碰撞,時而又靠“魔術”演示賺足眼球。但無論外在多麼熱鬨,對馬驥而言,滿足口腹之欲始終是人生大事。而澳門這個中西交彙的港口,對他來說,簡直就是個充滿驚喜的“新大陸食材博覽會”。
除了初來乍到時裝過“土包子”的菠蘿,他還陸續發現了許多前所未見的蔬菜瓜果——表皮粗糙、渾身帶刺的榴蓮,聞著臭吃著香;果肉飽滿、香甜多汁的芒果,金黃誘人;還有那些形狀奇特、顏色鮮豔的熱帶水果,讓他眼花繚亂,恨不得每樣都嘗一遍。
這日清晨,天剛蒙蒙亮,馬驥就揣著積攢的碎銀子,興衝衝地跑到碼頭附近的市集。此時的市集早已人聲鼎沸,小販們的吆喝聲、顧客的討價還價聲、牲畜的叫聲交織在一起,熱鬨非凡。他穿梭在擁擠的人群中,目光在各個攤位間掃視,尋找著新奇的食材。
忽然,一個本地老農的攤位吸引了他的注意。老農約莫六十多歲,皮膚黝黑粗糙,布滿了歲月的痕跡,穿著打補丁的短打,正用帶著濃重粵語口音的官話吆喝著:“番薯!甜番薯!玉米!香玉米!剛從地裡收的,新鮮得很呐!”
馬驥湊上前去,隻見攤位上擺放著兩種奇特的作物:一種是棕紅色外皮、形狀不規則的塊莖,大小不一,表麵坑坑窪窪,像一個個粗糙的土豆;另一種是帶著綠色包衣的棒狀作物,剝開外層的包衣,露出裡麵排列整齊的金黃色顆粒,飽滿圓潤,像一顆顆小小的玉石。
“這是……番薯和玉米?”馬驥心裡咯噔一下,瞬間激動起來。在現代,這兩種作物都是再普通不過的主食和雜糧,烤番薯、玉米汁、玉米烙……各種吃法層出不窮。但他清楚地記得,在明朝末年,番薯和玉米才剛剛通過西方商人傳入中國,主要在廣東、福建一帶少量種植,尚未廣泛傳播,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還是新奇玩意兒。
沒想到自己竟然能在這個時代,親眼見到並品嘗到這兩種“改變中國曆史”的作物,馬驥的心情難以平複。他知道,這兩種作物的最大優勢就是高產、耐旱、適應性強,不需要肥沃的土地,隻要種下就能存活。在這個災荒頻發、糧食短缺的時代,它們簡直就是拯救萬民的“救命糧”!
“老伯,這番薯和玉米怎麼賣啊?”馬驥用剛學不久的幾句粵語夾雜著官話問道。
老農看了他一眼,見他穿著普通,不像富貴人家,便說道:“番薯一文錢兩個,玉米兩文錢一個,都是好東西,甜得很!”
馬驥二話不說,掏出幾文錢,買了四個大番薯和兩個玉米棒子。他小心翼翼地將它們裝進布袋子裡,生怕被擠壞,然後興衝衝地跑回自己租住的簡陋客棧。
客棧的房東是個熱心腸的胖大嬸,姓王,大家都叫她王大嬸。她見馬驥氣喘籲籲地跑回來,手裡還提著布袋子,好奇地問道:“後生仔,買咗咩好嘢啊?年輕人,買了什麼好東西啊?)”
“王大嬸,我買了番薯和玉米,想借您的火煮來嘗嘗!”馬驥笑著說道,一邊將布袋子打開,露出裡麵的番薯和玉米。
王大嬸一看,樂了:“哦!番薯同玉米啊!呢啲嘢係番鬼佬帶來嘅,唔少人都唔識食!哦!番薯和玉米啊!這些東西是番鬼帶來的,很多人都不會吃!)”她熱情地指點道,“後生仔,紅薯要煨熟先香!埋係炭火入麵,焗半個時辰,皮焦肉糯,甜到入心!玉米就掰粒煲湯,或者整根蒸,都好食!年輕人,紅薯要煨熟才香!埋在炭火裡,焗半個時辰,皮焦肉糯,甜到心坎裡!玉米就掰粒煲湯,或者整根蒸,都好吃!)”
馬驥似懂非懂地點點頭,他雖然覺得王大嬸的建議不錯,但還是想體驗最原汁原味的吃法,便說道:“多謝大嬸!我想先煮來試試,嘗嘗原味!”
他從房間裡拿出自己唯一的瓦罐,清洗乾淨,然後把番薯和玉米一起放進瓦罐裡,加水沒過食材,接著向王大嬸借了廚房的灶火,開始煮起來。
等待的時間總是漫長的。馬驥守在瓦罐旁,眼睛緊緊盯著罐口,鼻子貪婪地嗅著漸漸飄出的香氣。起初,隻是淡淡的穀物清香,隨著時間推移,香氣越來越濃鬱,番薯的甜香和玉米的清香交織在一起,沁人心脾,讓他饞涎欲滴,肚子餓得咕咕叫。
“快熟了,快熟了!”馬驥一邊咽著口水,一邊自言自語。
約莫過了一個時辰,他覺得應該熟了,便小心翼翼地關掉火,將瓦罐從灶上搬下來。罐口的熱氣蒸騰而上,帶著濃鬱的甜香,讓他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氣。
他迫不及待地撈出一個最大的番薯,燙得他左手倒右手,不停地吹著氣,好不容易才剝開那烤得有些焦糊的外皮。頓時,一股濃鬱的、帶著焦糖氣息的甜香撲麵而來,金黃色的薯瓤軟糯無比,還冒著熱氣,看起來就誘人至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馬驥再也忍不住,咬了一大口!
“唔!太好吃了!”他發出滿足的呻吟,眼睛瞬間亮了起來。番薯的口感軟糯細膩,入口即化,那純粹的、自然的甜味在舌尖蔓延開來,沒有添加任何糖料,卻甜得恰到好處,帶著一絲炭火的焦香,比他在這個時代吃過的任何點心都來得實在和滿足。
他狼吞虎咽,幾口就乾掉了一個大番薯,燙得直呼氣,卻舍不得停下。接著,他又拿起一個煮好的玉米,剝開外層的包衣,露出裡麵飽滿的金黃色顆粒。他啃了一口,玉米粒q彈有嚼勁,帶著穀物特有的清甜,汁水充足,又是另一種風味,讓他回味無窮。
“這才是人間美味啊!”馬驥拍著鼓鼓的肚子,心滿意足地說道。他接連吃了兩個番薯和一個玉米,直到吃得再也吃不下,才停下來,摸著圓滾滾的肚子,打了個飽嗝。
此刻,他心中突然湧起一股強烈的責任感。他知道,番薯和玉米的高產特性,對這個飽受饑荒困擾的時代意味著什麼。如果能將這兩種作物推廣到全國,尤其是北方那些土地貧瘠、經常鬨災荒的地區,就能拯救無數饑民的生命,讓他們不再忍饑挨餓。這或許是西方商人來華帶來的、為數不多的、實實在在的好事之一。
第二天,馬驥特意又買了些番薯和玉米,按照王大嬸的建議,用炭火煨熟了番薯,蒸好了玉米,興衝衝地帶去給麥神父嘗嘗。
“麥神父,快嘗嘗!這是我們這邊新出的‘海外仙糧’,好吃又頂飽!”他一見到麥神父,就迫不及待地將包裹遞了過去,語氣中充滿了自豪。
麥神父看著這奇怪的食物,將信將疑地接過。他學著馬驥的樣子,剝開番薯皮,露出裡麵金黃軟糯的薯瓤,小心翼翼地嘗了一口。瞬間,他的眼睛亮了起來,臉上露出驚訝的表情:“嗯!味道確實不錯,很甜,口感也很好!”
他又拿起蒸好的玉米,啃了一口,細細品味著,連連點頭:“這個玉米也很好吃,清甜可口,很有嚼勁。馬先生,這是什麼作物?我以前從未見過。”
“這叫番薯,番邦的番,甘甜軟糯,飽腹感強!”馬驥指著番薯介紹道,“那個叫玉米,因為它的顆粒像玉石一樣,所以我給它起了這個名字!”他隨口給玉米安了個通俗的名字,反正這個時代玉米的名稱還不統一,有叫“玉蜀黍”“包穀”的,叫玉米也沒什麼不妥。
他趁機開始向麥神父普及這兩種作物的好處:“這兩種作物的好處可多了!它們不挑地,不管是貧瘠的山地還是旱地,都能種植;而且產量高,一畝地能收好幾石,比稻米小麥高多了!最重要的是,它們適應性強,耐旱耐澇,就算遇到災年,也能有收成,關鍵時刻能當飯吃,救人性命!”
麥神父雖然對農學不太了解,但也知道糧食的重要性。他看著手中香甜的番薯,若有所思地說道:“馬先生,你說得有道理。如果這兩種作物真的這麼容易種植,產量又高,確實能幫助很多人解決溫飽問題。”
“那是當然!”馬驥連忙說道,“神父,你們傳教的時候,可以順便推廣一下這個啊!這叫‘實物布施’,比單純講道更有說服力!老百姓吃了你們帶來的番薯玉米,填飽了肚子,感受到了好處,再聽你們講天主的道理,說不定就更願意信奉上帝了呢?”
麥神父被他這古怪的“傳教策略”弄得哭笑不得,但仔細一想,覺得也並非沒有道理。傳教講究的是深入人心,如果能先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獲得他們的信任和好感,再傳播教義,確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點了點頭:“馬先生,你的想法很有趣,我會和其他修士們商量一下。如果可行,我們確實可以嘗試推廣這些作物。”
馬驥見麥神父心動了,心裡非常高興。他真心希望這兩種作物能早日在中國廣泛傳播,拯救更多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
接下來的幾天,馬驥幾乎天天都吃番薯和玉米,烤番薯、煮玉米、玉米粥、番薯泥……變著花樣吃,直到吃得有些燒心才作罷。但他依然覺得,這兩種作物的味道是無與倫比的,更重要的是,它們背後承載著拯救萬民的希望。
他胸口的掛墜,在馬驥品嘗並推崇這些充滿生命力的新作物時,似乎也感應到了其中蘊含的、能夠滋養萬民的蓬勃生機能量。那能量踏實而溫熱,充滿了希望與活力,與之前吸收的文化能量截然不同。掛墜傳來一陣陣平穩而有力的悸動,光芒溫潤內斂,仿佛在默默記錄著這兩種“救命糧”帶來的希望之光。
馬驥知道,他在澳門的日子或許不會太久,但他真心希望,自己的這次“吃貨”嘗試,能為這個時代帶來一絲小小的改變。
喜歡山歌行之時空浪遊記請大家收藏:()山歌行之時空浪遊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