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淨化的靈魂與古老的石匣_命運邊境:開局幽影行者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命運邊境:開局幽影行者 > 第85章 淨化的靈魂與古老的石匣

第85章 淨化的靈魂與古老的石匣(1 / 2)

震耳欲聾的咆哮與金鐵交鳴的喧囂驟然平息,隻餘下能量湮滅時發出的、如同潮水退去般的低沉嗡鳴。【古代守墓者】那龐大而猙獰的身軀徹底崩解,化作無數飄飛的、閃爍著不祥餘燼的黑色灰燼,緩緩消散於冰冷的空氣中。

巨大的石窟內,陷入了一種近乎真空的死寂。

幽藍的晶簇依舊散發著冰冷的光暈,將滿地狼藉——碎裂的骨骼、崩裂的岩石、以及團隊隊員們或坐或躺、劇烈喘息的身影——映照得一片詭異。

空氣中濃鬱得令人窒息的死靈能量與詛咒之力開始緩慢消散,但那深入骨髓的寒意和仿佛能凍結靈魂的壓迫感,卻遲遲不肯完全褪去。

哐當。

一聲輕響打破了寂靜。

在守墓者徹底消散的核心處,一點暗沉的光芒墜落於地。那是一枚約莫拳頭大小、形態不斷扭曲變幻的暗紫色結晶。它內部仿佛囚禁著無數痛苦掙紮的陰影,不斷發出無聲的尖嘯,散發出濃烈至極的怨毒、不甘與純粹的邪惡氣息。僅僅是目光觸及,就讓人感到心神不寧,靈魂仿佛都要被其吸扯、汙染。

【被玷汙的守墓者之魂】任務物品)

【說明:古代守墓者被徹底扭曲和汙染的核心精華,彙聚了千年的怨恨與墮落力量。無法直接使用,需經過高階淨化。】

“就是那個…”夏甜拄著戰錘,微微喘息,她的聖光能量幾乎耗儘,鎧甲上布滿了深刻的凹痕與腐蝕的痕跡。

艾拉強忍著精神上的疲憊與法力枯竭帶來的劇烈頭痛,快步上前。她沒有貿然用手去觸碰那枚散發著不祥氣息的結晶,而是用法杖尖端小心翼翼地將它撥到一片相對乾淨的空地上。

“這東西…蘊含的黑暗力量太強大了。”艾拉眉頭緊鎖,語氣凝重,“直接接觸甚至攜帶都可能遭受持續的精神侵蝕和詛咒反噬。必須在這裡進行初步淨化。”

她轉向隊伍中另外兩名狀態稍好的法師:“我需要你們的幫助。構建一個‘三相淨化法陣’,以寒冰之力為基,奧術能量為鎖,輔以我的火焰精粹進行煆燒。快!”

沒有猶豫,幸存的隊員們立刻強打精神行動起來。法師們快速從行囊中取出備用的魔法粉塵和少量珍貴的元素結晶,按照艾拉的指示,圍繞那枚暗紫結晶迅速勾勒出一個結構精密、泛著淡藍、紫、紅三色光芒的複合魔法陣。

艾拉站在法陣核心,深吸一口氣,開始吟唱冗長而古老的精靈語咒文。她的法杖在空中劃出玄奧的軌跡,引導著另外兩位法師輸出的魔力。

寒冰之力率先湧出,如同凜冬吐息,將躁動不安的暗紫結晶暫時凍結、穩定。奧術能量隨之編織成細密的符文鎖鏈,一層層纏繞上去,隔絕其與外界負麵能量的共鳴。最後,艾拉指尖逼出一縷純淨如琉璃的白色火焰——這是她耗費極大心力提煉的【初生之火】精粹,擁有極強的淨化特性。

白色火焰落入法陣,並未引發爆炸,而是如同溫和的流水般包裹住被凍結的結晶,開始緩慢而持續地煆燒。

滋滋滋…

令人牙酸的聲音響起。結晶表麵那濃鬱的暗紫色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開始褪去,大量漆黑如墨的汙穢氣息被強行逼出,又在白色火焰中蒸發消散。內部那些扭曲掙紮的陰影仿佛得到了解脫,尖嘯聲逐漸平息,化作了悠遠的歎息。

這個過程持續了將近十分鐘。當艾拉臉色蒼白地停下施法,散去法陣時,她幾乎站立不穩,被旁邊的牧師扶住。

地麵之上,那枚結晶已然模樣大變。

它不再扭曲變幻,而是固化成了溫潤的鴿卵形。顏色轉化為一種柔和而溫暖的乳白色,內部仿佛有液態的光明在緩緩流淌,散發出一種令人心安、寧靜祥和的氣息。所有的不祥與怨毒都被洗滌一空。

【被淨化的守墓者之魂】任務物品)

【說明:經過強大淨化儀式洗禮的純淨靈魂核心,蘊含著精純的古老守墓者本源力量與一絲被救贖的安寧。似乎是指向某個古老使命的關鍵物品。】

艾拉小心翼翼地將其拾起,觸手溫潤,再無任何不適。她將其遞給夏甜:“好了。這樣應該就安全了,或許…還能從中感知到一些被淨化後的信息。”

夏甜鄭重地接過,感受到其中那股平和卻強大的力量,點了點頭:“辛苦了。”

就在大部分隊員的注意力都被淨化儀式和這關鍵任務物品吸引時,沈風卻獨自一人,悄無聲息地來到了那麵描繪著詭異暗影儀式壁畫的側壁前。

腦海中的低語在守墓者被擊殺的瞬間已然平息,但那種清晰的“指引感”卻並未完全消失,如同餘音繞梁,最終彙聚點,依舊落在這麵壁畫之上。

他的【洞察之影】緩緩掃過壁畫的每一寸角落。當他的目光落在那暗影漩渦的最中心時,一種微弱的、隻有他能感知到的能量共鳴悄然產生。

他伸出手指,指尖凝聚起一絲極細微的暗影之力,輕輕點向漩渦中心那個仿佛代表著“門”的微小符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哢噠。

一聲極其輕微、仿佛機括咬合的脆響從牆壁內部傳來。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