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第一天。
沈瑜被分到和小孩子們一組--撿豆子。
看到比自己小三歲但高一頭的軍子都去捆豆子、裝車,賺八個工分了。自己鶴立雞群一樣,和一群小孩子們一起跟在割豆子的大人後麵撿那些落下的豆杆子。還有撿那些已經炸開落在地上的黃豆粒沈瑜有點臉紅。
每個孩子前麵掛一個布袋,沈瑜姐弟也不例外。看到有的孩子偷偷把黃豆粒藏起來一點,沈瑜一點都不意外。前世就聽老一輩的說過了。在這裡沈楠也被好朋友提點過了,讓沈瑜給他也縫了暗袋,當然沈瑜自己也有。所謂入鄉隨俗嘛!道德標準不能太高嘛。
這不停的彎腰其實也挺累的,沈瑜也想去割豆杆,有十個工分呢!可是試了一下挺紮手的,想想自己前世的手,馬上理智回籠--咱又不差錢!提醒自己--這世要嬌養自己的。
社員們的工作熱情很高,乾得特彆快。有割的,有捆的,有往回挑的,還有用板車往回拉的,都弄到曬穀場去晾曬。
沈瑜一上午才賺了一個工分。連沈楠都有兩工分呢,這讓她情何以堪。沈楠安慰她:“你早回來給我們做飯才耽誤的,不是你乾得少。”
下午沈瑜賣力了一些,也不過是兩個工分。幾個賺一工分的小孩子還都誇她很厲害。
唉!當丟臉成為習慣就不算什麼了。
晚上回去沈瑜把秋收的場景都寫到了文章裡。她還用空間裡的數碼相機,偷偷的拍了一些照片,留到老了以後回憶。
第五天,公社領導下來查看秋收的情況。沈瑜第一次見到了大隊書記張為民。
青山大隊原來十五個小隊,前年分成兩個大隊--青山大隊和興華大隊。張為民之前就是大隊書記,乾得非常不錯,所以就一直兼挑兩個大隊的書記。
沈瑜他們來的前兩天掛鋤後,張書記就跟著公社書記去其他先進公社學習了。前幾天回來了,但他家在興華大隊那邊,所以白天來過幾次沈瑜沒有看到。
張為民三十多歲,一米七五左右的個子,不算魁梧,皮膚有點黑,長得倒是不錯,一雙眼睛炯炯有神的。據說社員都很信服他,也挺怕他的。
公社書記姓胡,也是四十歲左右的樣子。幾個人也和社員一起割了一個多小時的豆子,乾活的速度還不慢呢。
中午都在地頭吃飯,吃完就上工。胡書記也和社員們一起,很親民的樣子。
沈瑜提前回去做了飯給張奶奶,然後帶著飯盒回來給沈楠,沈楠和孩子們一起吃,她就坐在旁邊倚著大樹閉目養神,離書記們遠遠的。
結果就聽到大隊長喊她。沈瑜莫名其妙的被叫到領導們麵前,就聽大隊長很自豪的介紹她:“這就是沈瑜,是我們這最小的下鄉知青了。彆看人小,能乾著嘞!歌唱的也好。經常教孩子們識字、唱歌的。”
回頭又對沈瑜說:“小沈知青,給書記領導們唱一個!”
沈瑜在心裡嚎叫:什麼鬼?!那些小時候家裡來客人,被家長逼著背詩表演的情景再現了?她確實教孩子們認字了,也確實教了兒歌,可是那是在自己家啊!也沒有外人,自娛自樂的唱著玩兒的,您老人家從哪裡聽到我唱歌好聽了...
喜歡穿到哪裡苟哪裡請大家收藏:()穿到哪裡苟哪裡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