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流民歸籍_李氏霸業:全家定鼎新朝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75章 流民歸籍(1 / 2)

王二將最後一本謄好的戶籍冊搬上縣衙前的木台時,天剛亮。他手指被紙邊磨得發紅,卻不敢用袖子去擦,生怕蹭臟了冊頁上的墨字。昨日李瑤帶著書院的孩子們抄錄到三更,石板寫斷了五根炭筆,才趕出這三百一十二戶的名冊。台下已有流民聚集,多是昨日領過入學米的家庭,站在晨風裡,衣衫舊但乾淨,孩子手裡還攥著半塊沒吃完的米餅。

李震從縣衙走出,身後跟著趙德和兩名賬房。他沒穿官袍,隻著青布直裰,腰間束帶壓著一疊地契。李瑤站在台角,手裡捧著銅鈴,見人到齊,輕搖三響。

“今日不講禮,不跪拜。”李震聲音不高,但台下靜得能聽見布鞋踩在石板上的沙沙聲,“隻做一件事——把你們的名字,寫進青牛縣的冊子。”

趙德展開名冊,開始宣讀。頭一個便是“王二”,原籍不詳,居無定所十二年,攜妻帶女,現居西屯三號棚屋。

王二僵在原地,直到李瑤輕推他肩,才踉蹌上前。李震從匣中取出一張黃紙,正麵印著田畝圖樣,背麵三個朱紅小字:“永業田”。他親手遞過去,又在名冊上按下手印。

王二接過地契,手指抖得幾乎拿不住。他低頭看那紙上“王二”二字,墨跡未乾,忽然雙膝一軟,跪在台前。不是叩拜,隻是跪著,把地契緊緊貼在胸口,嘴唇動著,卻沒出聲。台下有人跟著跪下,一個,兩個,漸漸連成一片。

李震未阻攔,隻道:“起來吧。從今往後,你們是百姓,不是流民。名字在冊,地在手,自己做主。”

李瑤搖鈴,孩童列隊而出,齊聲誦讀新編的《戶籍歌》:“有名有姓有田產,不跪天,不跪官,隻敬辛勞耕田人。”歌聲清亮,一句一句,壓住了風聲。

老石匠劉伯站在人群後,手裡還攥著昨日修書院石基時用的鑿子。他忽然抬手抹了把臉,轉身就走。沒人攔他,但走到街口,他又停下,回身望著那麵新掛的“為民做主”匾額,站了許久。

台下陸續有人上前領契。每念一名,便有一紙地契交到手中。有人捧著不撒手,有人反複摩挲邊角,生怕是夢。一名婦人接過地契後,當場撕開衣襟內襯,將紙片塞進去,再一針一線縫死。她對身旁女兒說:“等你出嫁,這是你的。”

李震站在台前,見此情景,隻道:“地契可補,不必藏得如此深。”

婦人搖頭:“藏了半輩子,才信這東西真能歸我。”

李驍帶護衛隊候在台側,此時上前:“李縣丞,田界碑已備好,可隨領契同步立碑。”

李震點頭。李驍便帶人抬出三十塊青石界碑,每塊刻著戶主姓名與田畝編號。王二領完地契,隨隊往西屯走。他家分得兩畝旱地,位於村西坡下,原是荒地,經春耕翻整,已見黑土。

李驍親自扶碑,王二持鑿。石麵粗糙,刻“王家田”三字時,鑿尖幾次打滑。李驍握著他手腕,穩住力道,一劃一劃,刻痕漸深。末了,王二放下鑿子,從行囊裡取出一棵小槐樹苗,栽在田頭。樹苗細弱,但他培土時格外用力,仿佛要把根紮進岩層。

“明年開花,就真算安家了。”他說。

李驍未接話,隻拍了拍他肩,帶人去下一家。

日過中天,授籍過半。李震退回縣衙偏廳,趙德捧冊來報:“三百一十二戶,已發二百零七,餘者多為老弱未至,可延後補發。”

李震翻看名冊,忽問:“王二原名,可查到?”

趙德搖頭:“流民冊隻記現用名。他自述幼時無名,入夥流民後才被人叫‘二子’,後定名王二。”

李震合上冊子:“明日起,凡新籍戶,須錄三代祖名,若不知,可注‘失考’。宗族可斷,血脈不可斷。”

趙德記下,又道:“百姓仍多稱您‘老爺’,恐難改口。”

李震起身:“明日我親自去田頭,讓他們叫我‘李震’。”

午後,李瑤帶人清點地契存根。她發現每張背麵除“永業田”三字外,邊緣皆壓印極細的暗紋,形如龍鱗,湊近才見“大晟”二字隱現其間。她未聲張,隻在底冊批注“契式定稿”。

傍晚,李震沿西屯巡視。不少人家已在田邊立碑,或用石,或用木,字跡歪斜卻認真。他見一戶老農正用鐵鍋煮粥,鍋底“李記三號”清晰可見,灶台旁還擺著半張地契,壓在陶碗下防風。

老農見他來,慌忙放下勺子,低頭:“老爺……”

“叫我李震。”李震走近,掀開鍋蓋,熱氣撲麵,“米夠吃?”

“夠,夠。”老農搓著手,“換了鍋,省柴,米也香。地契……我也識得幾個字,寫的是我家三口,兩畝半,東至劉家,西靠溝……”

李震點頭:“記得就好。以後每年秋收,縣廳會核田產,補新冊,若有增減,可申述。”

老農忽然抬頭:“這地……真能傳給兒子?”


最新小说: 詭神密語 讓你回高三奮鬥,你卻做空股市? 鬼吹燈之昆侖神宮新篇 抗戰:隊伍拉起來後,老李人麻了 大唐劍聖錄 變身傭兵以為佬,實則人妻當到老 廢柴覺醒:開局獻祭親妹妹 被休後,每日情報助我熬過荒年 目光所及都將是你 明豔知青遇上偏執痞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