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驍站在軍帳內,手中拿著一份剛送來的傷員安置名冊。他低頭翻看,眉頭越皺越緊。三處要道的烽燧至今未通消息,前線傳令兵繞道才把戰報送到。他合上冊子,抬頭對親衛說:“叫幾位邊關將領,半個時辰後議事。”
親衛領命而去。
帳外風沙未歇,巡邏士兵來回走動,鎧甲碰撞聲清晰可聞。李驍走到案前,鋪開北境地形圖。手指從邊境線一路劃過,停在三處缺口位置。他取出炭筆,在圖上圈出三個點,又用橫線連接,形成一道斜貫防線的結構。
邊關將領陸續進帳,盔甲帶塵,臉上有疲憊之色。一人開口:“殿下,剛打完仗,將士們需要休整。”另一人點頭:“蠻族這次退得遠,短期內不會再來。”
李驍沒抬頭。他指著地圖上的三個圈:“這三處沒有烽燧,敵軍衝進來時,我們是靠逃回來的百姓報信才知道戰事已起。等調兵過去,村子已經燒了。”
帳中安靜下來。
“我不是要繼續追擊。”李驍直起身,“是要讓下一次敵人來時,我們能在他們踏入邊境的第一刻就看見。”
一名老將摸著胡須:“建烽燧不難,可這地方風大,石料運不上來,木頭也撐不了幾年。”
“那就改用夯土加磚砌。”李驍說,“我已下令從內地調工匠團北上,兵坊也在改進築城工具。你們要做的,是派人勘探地勢,找出最適合設防的位置。”
他拿起炭筆,在沙盤上標出三處新點:“前沿哨塔負責預警,中部堡壘群卡住山穀咽喉,後方兵站囤積糧草兵器。三線聯動,一處起火,全線響應。”
老將盯著沙盤看了許久:“這工程不小。光是運料,就得上千人手。”
“人我會解決。”李驍說,“戰後有一批士兵輕傷未愈,不能上陣但能做工。我打算讓他們參與石場開采和道路鋪設。平時為工,戰時為兵。”
另一將領皺眉:“朝廷肯撥這筆錢嗎?”
“我已經寫折子遞上去。”李驍說,“建議設‘北境建設專項’,由家族統籌調度資源。隻要第一批建材能跟上,後續可以循環推進。”
有人低聲嘀咕:“花這麼多力氣修牆,不如多練騎兵,直接殺進草原。”
李驍轉頭看他:“鐵木真被打退七次,哪一次是真的滅了?他敗了就走,我們勝了也追不上。遊而不死,才是最大麻煩。”
他走到沙盤前,用手比劃:“我們現在占的是地利,不是人多。守住邊界,才能慢慢把人遷進來種地、開店、建市集。等北境成了活地,不用打,蠻族自己會來求互市。”
眾人沉默。
片刻後,那老將點頭:“若真能穩下來,倒是長遠之計。但我還是那句話——彆光畫圖,得先試點。”
“正有此意。”李驍說,“我準備先在這三處建試驗段。每段三百步長,配一座哨塔、兩座箭樓。成功後再向東西延伸。”
會議結束,將領們各自離帳去安排人手。李驍留下一名副將,低聲交代:“你帶人連夜勘測地形,天亮前把數據報上來。”
副將走後,李驍轉身走向營後臨時工坊。
工匠們正在整理工具。幾台連弩拆開了擺在桌上,零件散落。一位年長匠人抬頭見是他,連忙起身行禮。
“不必多禮。”李驍走近桌邊,“你們的設計我看過了。弩機威力夠,但太重,搬上城牆要四個人抬。絆馬索也一樣,埋設費時,雪一蓋就找不著。”
匠人擦了擦手:“我們是從兵坊帶來的圖紙,照舊製做的。”
“舊製對付步兵還行。”李驍說,“蠻族騎兵快,衝鋒時一波壓過來,等你把器械架好,人已經衝到眼前。”
他拿起一支箭,比劃:“他們的節奏是前鬆後緊,先散開跑,到百步內突然聚攏,像一把刀直插中軍。我們的應對,必須更快。”
匠人問:“殿下想怎麼改?”
“我要一種能單人攜帶的輕弩。”李驍說,“不用射太遠,五十步內連發三輪就行。配上短矛和易爆陶彈,專打馬腿和陣型缺口。”
“陶彈?”匠人皺眉,“裡麵裝什麼?火油?石灰?”
“都可以試。”李驍說,“關鍵是外殼要脆,一砸就碎。最好能在箭頭上綁著飛出去,落地炸開煙霧或潑灑火油,打亂他們衝鋒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