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接過急報,目光掃過“十五裡”三字,手指在紙角輕輕一壓。他沒有抬頭,也沒有召人議事,隻是將信紙翻麵,遞給身旁侍立的內官。
“轉交戶部情報司,備案即可。”
內官低頭接過,腳步未停,迅速退下。宮外天色微明,承天門前的石階已被清掃乾淨,禮部官員正在檢查儀仗排列。紅毯從宮門直鋪至午闕,兩側旗幡林立,禁軍持戟而立。
半個時辰前,邊關的消息本可攪亂今日大典。但李震清楚,北境已有李驍坐鎮,一支深入邊境的馬隊不足以動搖大局。真正的較量不在戰場上,而在人心之間。
他轉身步入正殿,龍袍加身,冕旒垂落。鐘鼓聲起,宮門緩緩開啟。
十二國使團已在城外等候多時。他們來自西域不同部族,有粟特商邦、龜茲樂師、於闐玉工、高昌僧侶,各自帶著本國珍物。隊伍最前,阿史那蘇勒牽著一頭白駝,駝峰間掛著金絲錦囊,裡麵裝著產自波斯的夜光杯。
百姓早早圍聚在街口。有人踮腳張望,有人抱著孩童騎上牆頭。以往隻聽說胡商販貨,今日卻是諸國親至,獻禮稱友。人群起初安靜,隨後議論聲漸起。
“真是十二國都來了?”
“聽說昨夜就在城外紮營,不敢進城擾民。”
“這陣仗,比先帝登基還熱鬨。”
話音未落,禮官高唱:“西域諸國使團,入城——!”
鼓樂齊鳴,第一支隊伍踏進朱雀大街。他們穿著異域服飾,手持長杆挑起彩綢,身後車輪滾滾,載滿香料、寶石、毛氈與駿馬。孩童們看得入神,老人低聲感歎:“絲路通了,天下就活了。”
使團行至承天門前廣場,依次列隊。李震登上高台,立於漢白玉欄邊。風拂動袍角,他俯視下方,聲音沉穩。
“昔有張騫鑿空西域,今我絲路重開,不為征伐,隻為共利。”
台下靜了一瞬,隨即各國使者躬身行禮。有人雙手舉盤,奉上特產;有人解下佩刀,置於案前,意為放下兵戈。
李瑤站在偏殿廊下,手中握著一份清單。她快速核對每一項貢品,確認無遺漏後,向禮官點頭示意。這些物資將登記入庫,部分用於西北軍需補給,部分投入互市流通。她知道,這場朝貢不隻是禮儀,更是信任的建立。
一名老士族站在觀禮人群中,冷聲道:“蠻夷叩首,也算盛世?”
旁邊年輕學子反駁:“他們不是來求賞的,是來簽約的。昨日互市交易額已破十萬兩,你說這是虛禮還是實利?”
老者語塞,不再言語。
儀式繼續進行。各國使節按序上前,宣讀國書。內容皆為願通商路、永結盟好。李震一一回應,賜座賜茶,禮遇有加。
直到最後一位使者上前。那是個小國代表,身材瘦小,衣飾簡樸,跪拜時手微微發抖。
“我等居於蔥嶺以西,地狹民貧。前年遭強鄰劫掠,商隊儘毀,險些斷絕往來。今得大晟庇護,重開市集,百姓才有活路。敢問陛下,若他日再遇劫難,孤國當如何自存?”
全場安靜。
李震走下高台,親自伸手扶起那人。他的動作不急不緩,卻讓所有人都看清了姿態。
“爾等非臣,乃友。”
他聲音不高,卻傳遍全場。
“從今日起,設‘絲路護衛聯軍’。大晟出器械、教戰法,各國派兵輪守要道。商路安危,由眾共擔。”
人群開始騷動。這不是冊封,不是納貢,而是合作。
李震回到台上,取出一方銅印,在文書上按下。《互市安行約》正式簽署。李瑤接過原件,當場封存入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