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的陽光透過百葉窗,在辦公室的地板上切割出明暗相間的條紋。淩雲剛結束一個關於音樂基金籌備進度的線上會議,揉了揉有些發脹的太陽穴。商業浪潮暫時平穩推進,但心底那根關於“畫像”計劃的刺,並未隨著時間軟化。
劉曉拿著一個平板電腦,腳步輕快地走進來,臉上帶著一種混合著興奮和不可思議的表情。
“雲哥!快看!出圈了!咱們這次是真出圈了!”他把平板遞到淩雲麵前,屏幕上是全英文的網頁界麵,頂端的ogo赫然是——bbc。
標題簡潔而醒目:“‘xiaguofeng’:thenesoundfrotheeastthatisneringchina?”“夏國風”:這個正在征服華夏的東方新聲音?)
文章篇幅不長,措辭保持著一種典型的西方媒體式的謹慎和中立。它簡要描述了淩雲現象級的崛起,提到了《青花瓷》等歌曲在華夏國內引發的狂潮,以及“夏國風”這一概念的提出。文中引用了一些所謂的“音樂評論人”的觀點,有的認為這是一種“有趣的、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包裝”,有的則含蓄地表示“其藝術價值和國際普適性仍有待觀察”。
通篇讀下來,沒有明顯的褒貶,更像是一篇充滿好奇的觀察報告,帶著一點置身事外的審視,仿佛在觀察一種來自東方的、奇特的文化現象。
“bbc啊!這可是bbc!”劉曉激動地指著那個ogo,“他們居然報道我們了!雖然沒怎麼誇吧,但能上這個,本身就是排麵啊!”
蘇圓圓聞聲也湊了過來,快速瀏覽完文章,她的反應更冷靜些:“報道是好事,說明我們真的進入國際視野了。不過這調子……嗯,典型的外媒口吻,不鹹不淡的。”
淩雲放下平板,心裡並沒有太多波瀾。被bbc報道,確實算是一個小小的裡程碑,標誌著他的影響力不再局限於國內。但這篇報道本身,更像是一篇“好奇”的序章,遠非“認可”。他甚至可以想象,在世界的另一端,那些習慣於坐在審美評判席上的西方精英們,看到這篇報道時,可能會微微挑起眉毛,說一句:“哦?東方又出了個新玩意兒?”
“係統,監測此篇報道在國際輿論場的傳播範圍及衍生討論傾向。”
“指令已接收。監測分析中……報道目前主要在海外華人社群及部分關注東亞文化的特定群體中傳播。主流輿論場關注度較低。衍生討論關鍵詞包括:‘好奇’、‘異域風情’、‘文化現象’、‘有待觀察’。負麵情緒占比低於百分之五。”
果然。如同石子投入深潭,激起了一圈小小的漣漪,但遠未到驚濤駭浪的程度。這是一種小心翼翼的窺探,帶著距離感和審視。
然而,這則消息在國內媒體和網絡上的發酵,卻完全是另一番光景。
【淩雲獲bbc專題報道!夏國風文化輸出獲國際認可!】
【破圈!bbc聚焦淩雲,華夏音樂走向世界!】
【誰說華夏無新聲?外媒都坐不住了!】
各種吸引眼球的標題瞬間屠榜,配上激動人心的感歎號,將這條新聞的熱度推向新高。網友們更是與有榮焉,一片歡騰。
“哈哈哈,bbc都報道了!看誰還敢說我們淩神的歌走不出去!”
“雖然老外可能還沒完全聽懂,但至少他們開始聽了!這就是進步!”
“文化自信!這就是文化自信!淩老師牛逼!”
“坐等夏國風血洗歐美榜單那一天!”
這種內外反應的溫差,讓淩雲感到一種微妙的割裂。國內是一片鑼鼓喧天的慶祝,仿佛他已經征服了世界樂壇;而在真正的外部世界,他可能才剛剛進入某些人的視野邊緣,甚至還未曾引起真正的重視,更多的是一種隔岸觀火的好奇。
這種好奇,是機遇,也潛藏著風險。它意味著更多的目光將會投注過來,其中必然包括審視、挑剔,甚至……格魯伯教授那樣根深蒂固的偏見。
他想起了王斌的警告——“畫像未止,載體或將變更。注意非傳統信息渠道。”
bbc的報道,算是一種“傳統信息渠道”的關注。那麼,“非傳統”的又會是什麼?金代表和李總,在直接的抹黑受挫後,會不會利用這種剛剛萌芽的“國際關注”來做文章?他們會如何扭曲這種“好奇”,將它變成攻擊的武器?
“係統,基於當前國際關注度提升的情境,模擬推演潛在輿論攻擊向量。”
“推演中……可能性一:利用文化差異,曲解歌詞內涵,製造‘文化衝突’或‘政治隱喻’話題。可能性二:雇傭海外所謂‘專家’,從音樂技術層麵進行貶低性評價,強化‘藝術價值低下’的刻板印象。可能性三:將宿主與某些國際敏感議題進行不當關聯,引發爭議……”
係統冷冰冰地列出幾種可能,每一種都像是暗處射來的冷箭,難以防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就在這時,蘇圓圓刷新了一下頁麵,忽然“咦”了一聲。
“淩老師,你看這個……剛剛彈出來的。”
那是一個海外視頻網站的鏈接,標題翻譯過來是:“解密‘夏國風’:是文化複興還是精心策劃的流量陷阱?”
視頻封麵是一個戴著黑框眼鏡、表情嚴肅的外國男子,標題旁打著他名字和頭銜——某海外二流大學的“東亞文化研究學者”。
淩雲點開視頻。那個學者操著帶有口音的英語,對著鏡頭侃侃而談。他並沒有直接否定淩雲的音樂,而是用一種看似客觀的分析語氣,質疑“夏國風”概念的原創性,將其歸類為“對西方流行音樂元素的簡單拚接與東方符號的堆砌”,並暗示其在國內的巨大成功,可能與“非市場因素的支持”有關。他甚至還拿《青花瓷》的編曲片段進行了一番似是而非的“技術分析”,結論自然是貶大於褒。
視頻的播放量還不高,評論區的討論也稀稀拉拉。但這條視頻的出現,像是一個信號,印證了係統推演的可能性之一。
“這家夥誰啊?胡說八道!”劉曉氣得差點跳起來,“什麼堆砌?什麼拚接?他聽懂了嗎他!就那首《青花瓷》,他分析得狗屁不通!”
“跳梁小醜而已,蹭熱度的。”蘇圓圓皺著眉判斷,“不過,這種論調如果多了,確實會混淆視聽,尤其是在不了解實際情況的外國網友那裡。”
淩雲關掉了視頻。心頭那根刺,仿佛被輕輕撥動了一下。
bbc的報道是明麵上的窺探,帶來的是關注度的提升。而這種藏在角落裡的、看似“學術”實則充滿偏見的解讀,才是更隱蔽、更符合“非傳統信息渠道”的攻擊方式。它們不會一下子掀起大風浪,卻會像黴菌一樣,在陰暗處慢慢滋生,汙染輿論環境。
他走到窗邊,看著樓下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國內的他,仿佛站在陽光燦爛的峰頂,接受著萬眾的歡呼。而在他的前方,在那片更廣闊也更複雜的國際舞台上,雲霧正在聚集,光線變得曖昧不明。好奇的目光背後,可能藏著審視的冷眼,甚至淬毒的匕首。
bbc的報道打開的一扇窗,窗外吹進來的,不隻是新鮮空氣,可能還有料峭的寒風。
他需要更強大的作品,更需要更堅韌的神經,去迎接這必然到來的、從好奇到審視,甚至到敵意的全過程。
“係統,”他在心中默念,“‘輿論屏障’剩餘時間?”
“一百零三小時十七分。”
時間,不多了。
喜歡文娛旗手:開局軍歌燃爆水藍星請大家收藏:()文娛旗手:開局軍歌燃爆水藍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