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三點,工作室的燈還亮著。
淩雲按下最後一個音軌的混音鍵,整個人靠在椅背上,長長舒出一口氣。窗外是沉睡的城市,而他剛剛完成了一次跨越東西方的音樂對話。
《seeagain》的旋律還在耳機裡回蕩,但已經不一樣了。
他保留了原曲動人的鋼琴前奏,但在主歌部分加入了若隱若現的古箏音色,那清越的東方音色像一抹月光,輕輕灑在西方的旋律框架上。最特彆的是第二段副歌之後,他嵌入了一段三十秒的二胡獨奏。
不是簡單的樂器堆砌,是真正的融合。二胡演奏家聽著原曲,眼眶微紅,說這旋律讓他想起故鄉和遠行的友人。琴弓在弦上遊走,拉出的不僅是技藝,是沉澱了千年的東方離愁。那聲音嗚咽婉轉,與查理·普斯原版的高昂激蕩形成奇妙的呼應,仿佛東方的含蓄內斂與西方的直抒胸臆,在述說同一種人類共通的離彆之情。
東西方的情感在這一刻完美交融,不再有界限。
早上九點,歌曲在全球各大音樂平台同步上線。
沒有大規模預熱,隻在淩雲的社交媒體賬號上發了一行字:“foreveryreunionacrossdistanceandtie.獻給所有跨越時空的重逢。)”
淩雲的聲音響起,清澈,真誠,帶著恰到好處的沙啞。他的英文發音標準,但咬字間仍帶著東方人特有的溫柔克製。這種特質非但沒有成為隔閡,反而讓這份思念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itsyfriend
沒有老友你的陪伴,日子真是漫長)
anditeaaboutitheniseeagain
與你重逢之時,我會敞開心扉傾訴所有)”hereebegan
回頭凝望,我們攜手走過漫長的旅程)
oteaaboutitheniseeagain
與你重逢之時,我會敞開心扉傾訴所有)”
當那段二胡間奏響起時,聽者的心會被瞬間抓住。東方的弦音訴說著“此地一為彆,孤蓬萬裡征”的悵惘,緊接著淩雲的聲音再次切入:
“heniseeagainn,tanesefe
誰會了解我們經曆過怎樣的旅程
goodtbestandingrigkingtoaetdntast
但有個聲音告訴我這美好並不會永恒
最先炸的是海外華人圈。
紐約的留學生小雅剛下課,在地鐵裡點開歌,聽到二胡時突然捂住嘴——耳機裡的弦音,和每年春節媽媽在廚房哼的調子一模一樣,眼淚砸在手機屏上,暈開“想家了”三個字的輸入框
倫敦的華人工程師老周,午休時在茶水間外放,幾個華人同事湊過來,沒說幾句話,眼眶都紅了,“這才是咱們的聲音啊,不是硬湊的‘中國風’,是真的懂怎麼跟外國人說咱們的念想”;
悉尼的華人留學生群裡,有人發起“用這首歌給國內朋友發語音”的活動,滿屏的“等我回家”刷屏。
國內的反應來得更猛,像潑了滾水的油鍋。
微博熱搜上,淩雲seeagain二胡版半小時內衝上前三。
大學生小林在琴房練鋼琴,刷到熱搜點開,聽到二胡間奏時手停在琴鍵上——她學了十年民樂,第一次覺得老祖宗的樂器能這麼“洋氣”,當即錄了個“鋼琴+二胡”的ver,配文“原來音樂真的不用分你我”;
上海的上班族張姐,早高峰擠地鐵時聽,突然想起大學畢業時送閨蜜去機場的場景,掏出手機就發了條朋友圈:“加班到淩晨的疲憊,被一句‘heniseeagain’戳沒了,想給老姐妹打個電話”;
老家在縣城的王爺爺,聽收音機裡播這首歌,拉著孫子說:“這胡琴拉得像咱家後山的風,好聽,比戲匣子唱的那些‘洋歌’順耳多了,能聽出咱中國人的‘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