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之源》的餘波尚在全球知識界蕩漾,王斌的新簡報已如影隨形,再次擺上淩雲的案頭。
“艾琳娜團隊近期頻繁接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委員會成員及秘書處官員。其掌控的多個ngo正資助所謂東亞文化共同圈非遺溯源項目,重點考察與夏國接壤或文化淵源較深的國家地區。研判其意圖:通過操作國際規則,將部分源於我國的文化遺產,認定為跨國共享或源頭存疑項目,逐步模糊、蠶食我國文化產權。”
信息很短,透露出的刀光劍影卻讓淩雲瞬間坐直了身體。
他立刻打開電腦,調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相關名錄。一行行看下去,他的心漸漸沉了下去。鄰國的一些傳統節日、歌舞、手工藝赫然在列,而追根溯源,其中不少與夏國境內的同類文化形態有著千絲萬縷、甚至清晰可辨的源流關係。反觀夏國自己,在這份代表著國際社會認可的文化名錄上,身影卻稀疏得可憐。
不是沒有,是之前根本就沒怎麼主動、係統地申請過!
一種強烈的緊迫感攫住了他。文化的疆域,不僅僅在曆史的故紙堆裡,也在國際規則的博弈場上。你不去主張,不去登記,彆人就會利用規則,一點點地將屬於你的文化印記貼上模糊的標簽,甚至挪作他用。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文化竊取,更隱蔽,更合法!
他拿起加密電話,直接撥通了陳部長的專線。沒有寒暄,他直接將王斌的信息和自己的發現和盤托出。
“部長,我們必須立刻行動,大規模啟動國家級非遺的普查、認定和聯合國申遺工作!而且要快,要在對方形成合圍、製造既成事實之前,打出我們的閃電戰!”淩雲的聲音帶著前所未有的急迫。
電話那頭,陳部長沉默了幾秒,隨即傳來紙張翻動和果斷的指示聲。“情況我知道了。你的判斷很及時,也很準確。這件事刻不容緩,我立刻向更高層級彙報,協調文化部、文旅部、外交部、財政部等多部門成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申報緊急工作專班。
淩雲,你和你團隊,特彆是寰宇文化的資源,必須深度參與進來,負責技術支撐、資料梳理和國際溝通的一部分工作。我們要打一場國家級的文化主權保衛戰!”
國家的機器一旦開動,效率驚人。
二十四小時內,工作專班的框架和負責人迅速確定。
四十八小時內,首批專項資金和人員調配到位。
七十二小時內,一場覆蓋全國所有省、市、自治區、乃至鄉鎮村落的大規模、拉網式非遺普查緊急啟動。口號隻有一句:“摸清家底,一個不漏!”
淩雲坐鎮京西基地,這裡瞬間成為了非遺信息的彙聚中心和智庫大腦。係統在此時展現了超越想象的力量——它不再提供具體的文藝作品,而是化作一個無形的文化基因庫和超級搜索引擎。
當各地普查人員將海量的、甚至僅僅是口頭描述或模糊照片的信息碎片上傳至專用網絡時,係統便開始高速運轉。它能從一張模糊的繡品圖案,匹配出早已失傳的針法名稱和曆史淵源;能從一段老人哼唱的不成調的歌謠,識彆出可能是某個古老戲曲的殘存曲牌;能從一個粗糙的陶器形狀,追溯到某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工藝特征……
更令人震撼的是,係統能精準地定位那些隱藏在深山老林、偏遠鄉村,身懷絕技卻默默無聞的傳承人。許多被認為早已失傳的手藝,竟然還有垂暮的老人在苦苦堅守。
基地的大會議室裡,巨大的電子屏幕上,代表已發現非遺項目的亮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國地圖上點亮,如同燎原的星火。
“報告!湘西發現土家族‘毛古斯’舞完整傳承人,此前僅有文獻記載!”
“秦省確認‘涇陽茯磚茶製作技藝’仍有傳人,技藝保存完整!”
“蘇省找到宋代‘緙絲’技藝的當代傳承者,已瀕臨失傳!”
“滇南山區發現傣族傳統‘貝葉經’製作與誦讀工藝……”
“豫省確認‘鈞瓷柴燒’絕技並未失傳,找到了掌握核心窯變技術的老匠人!”
一個個消息傳來,每一次都引發指揮中心一陣小小的歡呼和激動。這不僅僅是在列表格,這是在搶救一座座活著的文化豐碑,是在打撈沉沒在時間洪流中的文明碎片。
淩雲看著屏幕上不斷增多的光點,心潮澎湃。他知道,每一個光點背後,都是一個鮮活的文化生命,一段厚重的曆史傳承。
基於係統梳理出的清晰脈絡和紮實資料,工作專班組織精乾力量,夜以繼日地準備申報文本、拍攝申報影片。淩雲親自把關,確保每一份材料都證據確鑿、邏輯清晰、感染力強。
與此同時,外交部和文化部門啟動了密集的外交溝通,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秘書處和相關委員會成員,提前、有序地傳遞夏國即將進行大規模非遺申報的信息,展示其保護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決心與能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