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過了西山基地的哨塔,順著辦公室百葉窗鑽進來,在淩雲桌上的照片上投了片細碎光斑。
那是張秀蘭老師和孩子們在新校舍前的合影,老人胸前的紅領巾紅得像團小火苗,旁邊孩子的笑臉亮堂堂的。
手機突然震了,蘇圓圓跑進來,額角帶點汗,手機屏幕亮著,直接舉到淩雲麵前:“淩部長!你快看!夏國青少年發展委員會官微,不光點讚了,還轉發《愛的奉獻》那短片了!”
淩雲指尖點了下屏幕,官微文案跳出來:“一間教室守四十六年,一支粉筆傳兩代人。普通人的堅守,才是咱們民族最硬的脊梁。給張秀蘭老師鞠躬,為淩雲慈善基金豎大拇指!”下麵配的片段,是張老師術後沒力氣,靠在講台邊坐著,孩子們圍著她,你一句我一句跟著哼歌——那是短片裡最讓人鼻子酸的一段。
評論區早炸了。
“這才叫正能量!我們班今早早讀前放這首歌,後排最皮的男生都偷偷擦眼睛”
“剛填了支教表,想跟著張老師的腳步,去山裡給孩子上課”
“淩雲寫的歌總戳心裡軟處,不故意煽情,卻比啥都動人”。
蘇圓圓不停刷新頁麵,聲音帶著雀躍:“部長!才半小時,轉發就破百萬了!好多學校老師曬學生合唱的視頻,還有家長說孩子聽完要給山區小朋友捐文具!”
淩雲沒說話,伸手拿過桌角的相框。照片裡張老師的孫女捧著師範錄取通知書,嘴角翹得老高,眼睛裡閃著光。他指尖蹭了蹭相框邊,喉結動了動。當初寫這首歌,就是想敬那位守了四十六年的老教師,沒料到能引這麼多暖心事。
“淩部長!快看電視!”陳靜抱著平板衝進來,屏幕裡正放央視早間新聞。鏡頭對著公益短片,主播聲音溫和又有力,飄滿辦公室:“最近,一首《愛的奉獻》在全網火了。雲南傈僳族村寨裡,教師張秀蘭守了四十六年講台,這故事讓無數人動了心。歌裡的奉獻勁兒,就是咱們新時代華夏文明的樣子……”
畫麵切到各地場景:
鄉村小學的孩子在操場手拉手,跟著廣播旋律晃腦袋;
城市街頭,誌願者舉著“向奉獻者致敬”的牌子,給路人遞宣傳冊;
連邊防哨所的士兵,訓練間隙都圍著手機構的小屏幕,安安靜靜聽。
主播最後說:“文化的力量,是能把人心擰到一塊兒;文明的溫度,就藏在這些平常的堅守裡。這首從華夏唱出來的歌,正把最真的善意往遠了傳。”
辦公室靜了幾秒,不知誰先鼓掌,接著掌聲像潮水似的漫開。
基金會的小李揉了揉眼睛,聲音有點啞:“昨天收著個新疆老師的消息,說他們學校孩子看完短片,都要給張奶奶寫賀卡,還說以後也要當老師,去山裡教書。”
淩雲站起身,走到窗邊。訓練場上,年輕士兵列隊晨跑,口號聲震得空氣發顫;遠處教學樓裡,孩子們的讀書聲飄過來,隱隱和《愛的奉獻》旋律疊在一起。他忽然想起剛穿越時,這片土地的文化像蒙了層灰,連首能記心裡的歌都少,可現在,一首歌、一個人的故事,就能讓千萬人心裡的光都亮起來。
手機又響了,是寰宇文化的負責人,聲音急乎乎的:“淩總!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處剛聯係我們!官方賬號轉發了短片,還咱們淩雲慈善基金,說要挑日子來考察希望小學的項目!”
淩雲接過蘇圓圓遞的溫水,指尖頓了一下。點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官微,藍色認證標識很顯眼,短片正循環放。配文寫著:“教育是能拆貧困的基石,堅守是能照亮未來的光。謝謝張秀蘭老師的付出,也盼著和淩雲慈善基金一起,讓更多孩子能上學。”
評論區裡,各種語言的讚美刷不停。adeecry”多麼感人的故事,讓我哭了)
“ovedoesn’thaveyheart”
愛沒有邊界,這首歌觸動了我的心)
“asanoverseascture”。
作為一名海外華人,我為這種中國文化感到自豪)orecdrencangeteducation”希望更多孩子能接受教育)
有個留學生留言,說他們在校園搞了《愛的奉獻》快閃,好多外國同學跟著學,還問歌裡的故事。
陳靜聲音發顫,明顯是激動:“淩部長!這可是咱們基金會頭回被國際組織認!考察團一來,肯定能拉更多資源,能多建好多希望小學!”
淩雲望著窗外散開的雲層,想起張老師在電話裡說的話:“我這輩子沒做過啥大事,就想讓山裡的娃多認幾個字,多看看山外麵的世界。”現在,這個樸素的願望,正被越來越多人看見、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