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邊鋒初現,看我打造現代版大明第六局_大明養生小帝姬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大明養生小帝姬 > 第124章 邊鋒初現,看我打造現代版大明第六局

第124章 邊鋒初現,看我打造現代版大明第六局(2 / 2)

推荐阅读:

“你掌天津,坐擁漕運樞紐之利!南來北往,商旅頻繁,不易引人注目!”

朱常洛語氣嚴肅:“‘邊鋒’初期聯絡樞紐、人員中轉、後勤保障,皆設天津衛,由你統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目光直視畢自嚴:“建隱秘據點,管情報中轉、外勤接洽、錢糧調配。

務必暢通無阻、隱秘無虞,絕不可泄露半點風聲!”

“臣領旨!”畢自嚴深深躬身,聲音帶著凜然決心,“定竭儘全力,不負重托!若有差池,願提頭來見!”

他心中清楚,這份任命遠超巡撫職權。

天津衛將成帝國情報中樞,而他,就是這中樞的掌控者!

信任與責任重如泰山,卻也讓他熱血沸騰。

能為大明強盛出力,參與這般國運大事,是畢生之幸!

“畢大人,初期不求規模,首重精乾、隱秘!”

朱徵妲適時補充,奶聲奶氣卻條理分明:

“借漕運之便,速建遼東、薊鎮、宣大的秘密信道,多設備選,防一線崩潰!”

“遴選信使,首要忠誠可靠、背景清白、無牽無掛,其次才是機敏善變!”

“從漕運船夫、往來商隊中秘選,加以訓練,務必人不知鬼不覺!”

畢自嚴鄭重應下

“郡主思慮周詳,下官明白!”。

心中對這小郡主的敬佩又深幾分。

三歲孩童,竟能顧及如此細微,這份智謀,朝中老臣也未必能及!

萬曆帝的目光轉向徐光啟。

“徐卿!”

“微臣在!”徐光啟穩健出列,微微躬身,隻見他身著青色儒衫,

雖麵容清臒,但眼中卻閃爍著智慧與興奮的光。

“你精通數理格物,貫通中西,是大明奇才!”

萬曆帝語氣讚許,“‘邊鋒’所需觀測、測繪、分析工具,乃至特殊裝備,皆由你牽頭督造改良!”

“臣領命”徐光啟眼中瞬間迸發出熾熱光芒!

“朕聽聞泰西有望遠鏡,可視遠物如咫尺!可否設法弄來實物?萬曆又詢問:

“或依原理仿製改進,務求勝之?”

“回陛下!臣與利瑪竇等傳教士有往來,可購精品望遠鏡,亦可請教光學原理!”

他激動回道,這正是他將畢生所學用於實處,是夢寐以求的機會啊!

“臣會召集能工巧匠仿製改進,定能青出於藍,造出倍數更高、視野更廣的千裡鏡!”

“此外,臣可設計密寫藥水與情報編碼之法!”徐光啟深吸一口氣:

“藥水藏於書信字畫,需特殊方法顯現;編碼轉化數字符號。

嚴肅認真的話語驚呆眾人:“即便信使被俘、信件被截,敵方無密鑰亦難窺內容!”

“臣還可設計精準測繪工具,繪製邊鎮地形圖、敵軍布防圖,為決策提供依據!”

“甚好!”萬曆帝龍顏大悅,“此事交由你全權負責!所需銀錢物料,直接向畢卿申領!”

萬曆強調:“若遇特殊需求,可專折奏事,無需六部審批!”

“臣遵旨!必不負陛下所托!”徐光啟深深叩首,心中豪情萬丈。

在場眾人無不振奮。

畢自嚴掌後勤聯絡,徐光啟掌技術裝備,一文一武,一內一外,再加上皇室掌控,“邊鋒”根基已然穩固!

“妲兒,你對‘邊鋒’架構、運作、規製,還有更具體的想法?”

萬曆皇帝的目光再次落在朱徵妲身上,滿是詢問與倚重。

“皇爺爺,孫兒以為,”朱徵妲往前邁了一小步,小小身軀站得筆直成竹在胸:

‘邊鋒’之要,濃縮為‘專、快、密’三字!此乃立身之本,運作之魂!”

“專!則職責明確,權責清晰!”朱徵妲目光掃過眾人,緩緩說道:“情報之事千頭萬緒,需細分職能。

本章金句

1.「這哪是莊稼呀,這可是災年餓不死的底氣!更是妻兒不用逃荒、不用易子而食的活路啊!」——劉老漢

2.「情報是第二戰場,不明敵情就是瞎眼搏虎。」——朱徵妲

3.「邊鋒……就要像最利的刀鋒!守大明邊疆,刺破所有迷霧!讓敵人藏不住!」——朱徵妲

4.「專、快、密——此乃立身之本,運作之魂!」——朱徵妲

小劇場:兄妹夜話

夜深,朱由校抱著枕頭溜進妹妹房間)

朱由校:妹妹,「邊鋒」以後會像錦衣衛那麼厲害嗎?

朱徵妲:放下小銀勺)錦衣衛是皇爺爺的刀,查自己人。「邊鋒」是帝國的眼,看外麵。

朱由校:那……徐先生做的「千裡鏡」,真能看見韃子家裡吃什麼?

朱徵妲:眨眨眼)不僅能看見吃什麼,還能數清他們有多少匹馬,多少袋糧。

朱由校:興奮地滾進被子)我也要學!以後幫妹妹看千裡鏡!

朱徵妲:給他掖被角)好呀,哥哥先學好算學。不然數錯了馬匹,畢大人該哭了。

朱徵妲望著哥哥的睡顏:卷自己不如卷爹爹,卷哥哥。

“哎,我可憐的才四歲的哥哥呀。”

窗外,新月如鉤)

喜歡大明養生小帝姬請大家收藏:()大明養生小帝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