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完飯,往常工人們是要休息一個小時的,今天工人們不想休息,都想儘快挖出地下層陵墓的入口。
工人們都是國家正式古墓挖掘隊的成員,他們跟過來參與挖掘,能親手挖出“疊壓墓”,也與有榮焉。
天黑透了,挖到第三十九級台階時,沒辦法,又到了該吃飯的時間。
所有人都快速吃完晚飯,工人們又投入了挖掘工作。
又挖出十三級台階後,才見到通往下層陵墓的入口。
石門堵住了入口,工人們得先將土全部清理乾淨,才能想辦法打開石門。
原以為打開石門得先找到機關並觸動後才能開啟,沒想到幾個工人同時用力,便“嗡——吱”地將石門推開了。
洞口內一片漆黑,齊主任已經等不及讓工人拉電線照明,便讓孔隊長留在這裡安排工人拉燈線,自己則先領著研究組的一名同誌,打著手電照明走了進去。
石門內的甬道還算寬敞,兩人可以並肩同行。
甬道差不多有百十米長,走出甬道,眼前是豁然開闊的陵墓明堂。
明堂是“穴前聚氣之地”,開闊、平坦。
空曠地麵的中間,用石板砌築的方形祭祀台上放置著青銅禮器——青銅大鼎。
祭祀台前方有一條模擬“水抱”格局人工開挖的“明溝”,形成“前有案山擋煞,後有來龍靠山,中有流水聚氣”的完整格局。
與甬道相對的是一道通天影壁牆。
影壁牆前堆放著陶俑、車馬器等祭祀品。
影壁牆後方是主室:中間放置墓主棺槨,棺槨四周堆放著金玉等陪葬品。
打開棺槨,包裹在腐朽破碎綢緞碎片中的兩具枯骨,已經辨認不出男女。
棺槨內還擺放著不少金銀玉器,足見墓主人身份十分顯赫。
主室兩側是耳室,分東耳室與西耳室:
東耳室模擬廚房,室內放置了飲食器、陶灶;
西耳室模擬禮堂,放置了禮器、樂器、青銅鼎、玉璧等。
東西耳室契合“西尊東卑”的禮製。
主室後方是側室,側室中間堆疊擺放著無數陶俑、金銀玉器、鎏金器物等陪葬品。
下層陵墓為“石室墓”,由“墓道→甬道→主室→耳室→側室”組成,嚴格遵循“功能分區”原則。
主室中軸線與地上封土中軸線重合,耳室對稱分布於主室兩側,形成“聚氣”格局;貴重物品沿中軸線擺放,無任何偏離。
地上墓群與地下墓穴兩部分構成整體,契合“藏風聚氣”的風水原則。
小曼觀察完整個墓室,推翻了此前關於“上層墓群是守墓人家族”的猜測,如今能斷定:上層墓群埋葬的都是下層墓主人的直係家屬,他們應當都是被賜死陪葬的。
挖掘隊的工人們已經布完燈線,懸掛在燈線上的白熾燈泡照亮了整個墓室。
小曼在燈光下,又觀察了一遍墓室,徹底看明白、想清楚了一切,愈發印證了自己的判斷。
她雖推翻了最初的判斷,但新的推測仍能證明她在古墓研究領域的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