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新歲日常稚子牽線睦鄉鄰
震耳欲聾的爆竹碎屑仿佛還帶著硫磺味兒,殘留在地麵,與新桃換下的舊符一同訴說著年節的餘韻。跨過除夕那頓喧鬨而溫馨的守歲宴,陳彥在睡夢中悄無聲息地又長大了一歲,稚嫩的生命年輪刻下了第五道印記。
新年伊始,萬物似乎都在沉睡中積蓄力量,等待驚蟄的春雷。但對於陳家溝的農戶們而言,生活的車輪從未真正停歇。冰雪初融,寒風依舊料峭,土地尚未完全解凍,呈現一種深沉的褐色,但農家的活計已然按著古老的節拍,有條不紊地開始了新的循環。
陳家的日子,在經曆了去年那翻天覆地的變化與“雙喜臨門”的巨大喜悅後,仿佛一艘飽經風浪後終於駛入平靜港灣的船,進入了一種平穩卻充滿甜蜜期盼的運行軌道。
陳滿倉和陳延峰父子倆,是家中最堅實的根基。每日清晨,嗬出的白氣還未散儘,他們便已開始在院子裡忙碌。陳滿倉仔細檢查著犁鏵的鋒口,用粗糙的磨石蘸水,一下下打磨著,發出富有節奏的“嚓嚓”聲,眼神專注,仿佛在打磨來年的希望。陳延峰則揮舞著斧頭,將冬日囤積的硬木柴劈砍成大小均勻的柴塊,堅實的臂膀肌肉虯結,汗水在寒冷的空氣中蒸騰出淡淡的白霧。他們還需要將積攢的農家肥運到地頭,為不久之後的春耕做最充足的準備,每一鍬泥土都仿佛蘊含著秋收的承諾。
陳延嶺和陳延嶽兄弟倆,則繼續經營著西山坳那片被他們視為“寶藏”的陷阱區。冬日山林蕭索,獵物遠比春秋兩季稀少且狡猾,但他們依舊保持著三五日便去巡視一番的習慣。這不僅是維持一項重要的家庭進項,更仿佛成了一種習慣,一種與大山無聲的對話。偶爾,一個被觸發卻落空的吊套,或是一隻不幸撞入陷坑的瘦弱野兔,都能給他們帶來不小的驚喜,維持著這項副業的微弱火種。
然而,與往年相比,陳家今年日常的畫卷上,添了兩筆鮮明而溫暖的色彩。
第一個變化,關乎責任,也關乎獨處。那兩頭日益成為家中重要財產的牛——溫順健壯的母牛和愈發活潑好動、總試圖用剛冒頭的犄角頂人的小牛犢——它們的日常放牧照料,正式落在了家裡最小的孩子陳彥肩上。
這份差事並不輕鬆,尤其在春寒未褪的時節。每日清晨,當薄霜還掛在枯草尖上,陳彥便得早早起床,穿上厚厚的棉襖,揣上半個熱乎乎的餅子,從牛棚裡牽出這對“母子”。母牛熟悉了小主人的氣息,溫順地低下頭,用潮濕的鼻子蹭蹭他的手心,噴出一股帶著草料味的熱氣。小牛犢則不然,總是興奮地蹦跳幾下,試圖掙脫繩索,需要陳彥費些力氣才能拉穩。
他通常會將它們牽到村旁那片河灘地,那裡地勢平緩,背風向陽,雖然草色枯黃,但經過一冬的沉澱,草根深處仍蘊藏著牛羊喜愛的滋味。找一棵老樹樁拴好母牛,任由小牛犢在母牛周圍有限的範圍內撒歡啃食,陳彥的任務便算完成了一大半。
他常常會找一塊被太陽曬得溫熱的大石頭坐下,拿出懷裡的餅子,小口小口地啃著,目光卻飄向遠方。看著牛兒反芻時悠閒甩動的尾巴,看著小牛犢不知疲倦地追逐一隻蝴蝶,看著遠處田間父親和祖父微小卻堅定的身影,看著村莊上空嫋嫋升起的炊煙……這份寧靜而略帶孤獨的放牛時光,成了他思考的專屬領地。前世紛繁的記憶與今生真切的感受,常在這時空裡悄然交織,讓他生出許多不屬於五歲孩童的感悟。他樂在其中,仿佛這片小小的河灘,就是他獨享的小小世界。
第二個變化,則彌漫在家庭的空氣裡,是一種無聲的嗬護與重心傾斜。二嬸李秀娟和母親張桂娘,因其腹中孕育著家族未來的希望,被全家人小心翼翼地捧了起來,徹底晉升為“特級保護動物”。
往日裡,挑水、劈柴、下地幫忙這些重活累活,被陳滿倉父子三人前所未有地嚴令禁止,幾乎到了談之色變的地步。她們每日的活動範圍被極大限製,最主要的任務,便是操持一家人的三餐飯食,以及一些極其輕省的家務,如縫補漿洗重一點的衣物都由男人包了)。灶台、堂屋、臥房,構成了她們最主要的活動三角區。
但這種全方位的、近乎密不透風的保護,在擁有前世零碎現代醫學常識的陳彥看來,卻顯得有些過度緊張甚至笨拙了。他模糊地知道,孕婦並非易碎的花瓶,需要絕對的靜養,適當的、和緩的運動反而對母親的身體和未來的生產大有裨益。看著二嬸和母親每日裡大多時間隻能在屋內和灶房間轉悠,活動量甚至比不上院子裡的母雞,他總覺得這不是長久之計,應該引導她們適度地動一動,透透氣。
於是,每日傍晚放牛歸來,便成了他實施“孕婦健康促進計劃”的絕佳時機。
當夕陽將天際染成橘紅,給整個村莊鍍上一層暖金色時,陳彥便會牽著他那吃飽喝足、步伐悠閒的牛兒隊伍,出現在院門口。他並不急於將牛關回棚裡添夜草,而是會先將牛繩暫時拴在門前的木樁上,然後像一隻歸巢的雀鳥,輕快地飛進屋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的目標明確,總是先找到正在灶台邊看著火候準備晚飯,或是坐在堂屋窗邊趁著最後天光做針線的二嬸和母親。
“二嬸嬸!娘親!”他揚起被風吹得紅撲撲的小臉,黑葡萄似的大眼睛裡閃爍著期盼的光芒,伸出帶著涼意卻柔軟的小手,去輕輕拉扯她們的衣角,“牛牛都吃飽啦,肚子圓滾滾的!外頭太陽還沒下山,可暖和了!我們出去走一走好不好?就走到村口大槐樹下,我跟六婆婆約好了聽故事呢!走一會兒就回來,好不好嘛?”
他的聲音奶聲奶氣,卻帶著一種讓人無法拒絕的懇切和天真。
起初,李秀娟和張桂娘自然是猶豫的。婆婆和丈夫的叮囑言猶在耳,生怕吹了野風著了涼,怕路上不平絆了腳,怕走多了累著身子。張桂娘總會放下手中的活計,彎下腰擔憂地看著他:“彥兒,外頭風大,你二嬸和娘親不能吹風,咱們就在院裡走走好不好?”
但陳彥早有準備,他會努力描述外麵的夕陽多麼暖和,空氣多麼清新,甚至誇大其詞地說“六婆婆說了,多走走,生弟弟妹妹的時候才有勁兒!”這話半真半假,六婆婆確實說過類似的話,但對象是彆的產婦)。再加上他那軟磨硬泡的功夫和那雙寫滿“求求啦”的大眼睛,兩位本就對他疼愛有加、甚至有些溺愛的孕婦,最終總是會敗下陣來,心軟地答應這“小小”的請求。
“好好好,真是拿你沒辦法……就依你,走一小會兒,可不能跑跳啊。”張桂娘會無奈又寵溺地笑著,仔細地幫他和自己係緊衣扣。
“彥兒真乖,知道陪著嬸嬸解悶呢。”李秀娟則會溫柔地摸摸他的頭,臉上帶著羞澀而溫暖的笑意。
於是,在春日傍晚柔和的夕照裡,陳家門前的小路上,便經常勾勒出這樣一幅溫馨而獨特的畫麵:一個矮墩墩、白淨可愛的小男孩,一手牽著膘肥體壯的母牛,母牛身後跟著那隻一刻不停甩尾蹦跳的小牛犢,另一隻小手則小心翼翼地、像個小小紳士般,攙扶著他的一位孕婦長輩,三人或兩人)慢悠悠地沿著村中的土路散步。有時陪伴他的是母親張桂娘,有時是二嬸李秀娟,有時運氣好,他能同時拉上兩位,那便是他“計劃”的巨大成功。
陳彥人小鬼大,深諳“散步”的藝術。他從不直奔主題說“咱們去運動”,而是總能找到各種有趣的由頭,設置一個又一個“小目標”,引導著她們自然而然地邁開腳步,擴大活動範圍。
“娘親,二嬸嬸,快看!狗蛋家院牆的迎春花開啦!黃燦燦的,我們走近點去看看!”
“我聽見六婆婆在老槐樹下講故事呢,我們快去聽聽今天講孫悟空打到第幾個妖怪了!”
“前頭是鐵柱家,鐵柱娘說新醃的酸黃瓜可好吃了,我們去瞧瞧她醃好了沒?”
他的理由總是那麼充滿童趣和誘惑,讓人不忍拒絕。等到了村民們傍晚慣常聚集閒聊的地方,比如那棵虯枝盤錯的老槐樹下,或是某家向陽的院牆根,那裡往往已經坐了三五成群的婦人、老人和嬉鬨的孩童。
村民們看到他們過來,都會露出友善的笑容,熱情地打招呼。
“哎呦,延峰家的,秀娟,出來遛彎啊?氣色真好,看著就舒坦!”
“彥小子可真行,小小年紀就知道陪著娘親嬸嬸散步,真懂事!”
“快來這邊坐,這邊避風,太陽曬得暖和著呢!”
一開始,李秀娟和張桂娘還有些拘謹,隻是笑著點頭回應,不太好意思主動加入談話,畢竟被全家這樣“重點保護”著,多少有點不自在。但陳彥會像一條靈活的紐帶,主動地穿梭其間。他一會兒趴在六婆婆膝頭聽故事,聽到有趣處咯咯大笑,回頭興奮地給母親和二嬸“轉播”;一會兒又跑到正在討論醃菜秘訣的婦人堆裡,仰著小臉問東問西,無形中就把兩位孕婦帶入了話題圈。
漸漸地,隔閡在溫暖的夕陽和家常閒話中消融。張桂娘本就性子爽利些,很快便和村裡的媳婦們自然地說笑起來,交流著懷孕的身體變化,分享著害喜的煩惱,聽著過來人傳授各種“過來經”。李秀娟雖然文靜內向,但也會安靜地坐在一旁,聽著大家說說各家的趣事、田裡的莊稼、孩子的調皮,聽到有趣處,便用袖子掩著嘴輕聲笑起來,偶爾也會被問到針線活計,她便細聲細氣地回答幾句,引來一片讚歎。
“可不是嘛,懷娃的時候是得多走動走動,老是窩著,生的時候才受罪呢!”
“哎呀,我懷我家那皮小子的時候,都快生了還下地薅草呢!”
“秀娟這手真是巧,這鞋底納得密實又勻稱,將來孩子穿著肯定舒服!”
“桂娘,我看你這肚形,像是個胖小子!延峰有福氣!”
“去你的,我看像閨女,閨女是娘的小棉襖!”
婦人們之間的閒聊,沒有高深的道理,儘是些樸實無華的家常裡短、生育經驗、生活智慧,卻充滿了真實的生活氣息和相互之間的關懷。在這輕鬆融洽的氛圍裡,李秀娟和張桂娘不僅舒展了因久坐而略顯僵硬的筋骨,呼吸到了新鮮空氣,心情也變得愈發開朗明媚,臉上時常洋溢著輕鬆自然的笑容。她們不再僅僅是被困在方寸之間、被過度嗬護的“珍稀動物”,而是重新感受到了與村落的連接,融入了這充滿煙火氣的鄉鄰社交網絡之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陳彥則大多時候安靜地待在一旁,有時聽故事,有時看螞蟻搬家,但眼角的餘光始終關注著二嬸和母親。看到她們眉宇舒展、談笑風生的模樣,看到她們與其他婦人自然交流的狀態,他小小的心裡便像喝了一大口溫熱的蜂蜜水,充滿了無聲的成就感和巨大的滿足。他正用自己的方式,小心翼翼卻又堅定不移地守護著這個家,守護著家裡每一個他愛的人。
當日頭徹底沉入西山,晚霞褪去最後一絲瑰麗,天色開始變得朦朧,炊煙的味道越發濃鬱時,陳彥便會像個精準的報時器,適時地站起身,再次拉起二嬸和母親的手。
“娘親,二嬸嬸,天快黑啦,有點涼了,我們該回家吃飯啦!爺爺和爹爹該等急了。”
於是,三人或兩人)一牛一犢,又慢悠悠地踏著漸起的暮色,循著炊煙和飯香的方向,返回那個燈火初上、充滿溫暖等待的家。
這種每日傍晚雷打不動的散步串門,不知不覺間成了陳家溝一道新的、流動的溫暖風景線。它不僅悄然改善著兩位孕婦的身心狀態,也無形中進一步拉近了陳家與鄰裡的關係,讓那份因蓋房、買牛、雙喜臨門而產生的些許距離感和羨慕感,化為了更真切質樸的鄉鄰情誼。
而這一切細膩的變化,都源於那個五歲孩子看似懵懂貪玩、實則蘊含著超越年齡的關懷與智慧的小小心思。
喜歡胎穿農家子,科舉來揚名請大家收藏:()胎穿農家子,科舉來揚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