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麓山問道謁聖境三試遴選納賢才
在長沙府休整了三日,洗去一身風塵,飽餐了幾頓可口的飯菜,陳彥、趙修遠、柳雲卿三人已是精神飽滿,神采奕奕。石頭也恢複了往日的生龍活虎。於是,一行人便動身前往向往已久的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坐落於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出了長沙府城,渡過湘江,便進入了嶽麓山的地界。時值初夏,山色空蒙,青翠欲滴。沿著一條蜿蜒的石板山徑向上,但見古木參天,濃蔭蔽日,鳥語花香,空氣清新宜人,與城中喧囂判若兩個世界。山路兩旁,時而可見摩崖石刻,字跡古樸蒼勁,透露出深厚的人文底蘊。
“真乃鐘靈毓秀之地!”趙修遠深吸一口山中清新的空氣,讚歎道,“難怪能成為千年學府,孕育無數英才。”
柳雲卿也點頭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此地清幽靜謐,確是讀書治學的絕佳所在。”
陳彥漫步其間,隻覺心曠神怡。山林間的寧靜與靈秀,讓他連日來因旅途而產生的浮躁之氣漸漸沉澱下來。他心中暗忖,在此等環境中求學,與山水為伴,與先賢神交,實在是讀書人莫大的幸事。
行至半山腰一處較為開闊的平台上,隻見一彎清溪潺潺流過,溪畔有一塊平整的巨石。一位身著粗布葛衣、頭戴鬥笠的老翁,正靜靜地坐在石上垂釣。老翁須發皆白,麵容清臒,神情專注地望著水麵,仿佛與周圍的山水融為一體,透著一股超然物外的氣度。他身旁放著一個魚簍,卻不見有魚竿提起,似乎意不在魚。
此情此景,悠然自得,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陳彥心中一動,不禁駐足,望著那老翁的背影和靜謐的溪流,脫口吟道:
“偶依青石坐,心與白雲閒。
不釣江中魚,隻釣山外山。”
詩句清淡自然,卻意境高遠,將老翁那份超脫世俗、寄情山水的心境描繪得淋漓儘致。
趙修遠和柳雲卿聽了,皆是一怔,隨即低聲讚道:“好詩!意境空靈,超然物外,妙哉!”
那垂釣的老翁似乎也聽到了這詩句,持竿的手微微一頓,卻並未回頭,隻是嘴角泛起一絲幾不可察的笑意,微微頷首,依舊穩坐如鐘,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隻是那看似隨意掃過陳彥的目光中,多了幾分不易察覺的欣賞。
陳彥也未多想,隻當是山中隱士,吟詩抒懷後,便與同伴繼續向山上行去。
又行了一刻鐘左右,前方豁然開朗。一座氣勢恢宏、古樸莊重的建築群映入眼簾。青磚黛瓦,飛簷翹角,掩映在蒼鬆翠柏之間。正中大門之上,高懸一塊黑底金字的匾額,上書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嶽麓書院”。門前是一片寬闊的廣場,以青石板鋪就,打掃得一塵不染。
此時,書院門前已是人頭攢動,約莫有百餘人。大多是年輕的學子,衣著各異,有錦衣華服者,有布衣素衫者,但個個神情肅穆,眼神中充滿了期待與緊張。他們或三五成群低聲交談,或獨自靜立默誦經文,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無形的壓力。這些都是來自湖廣乃至周邊行省,欲要考入嶽麓書院的學子。
陳彥幾人對視一眼,也感受到了這份凝重。他們整理了一下衣冠,默默走到人群邊緣,靜待考核開始。
大約過了半個時辰,書院那扇沉重的朱漆大門緩緩開啟。一位身著深色儒衫、年約五旬、麵容清臒、目光銳利的老者,在幾名書院執事的陪同下,緩步走出,站在門前的石階上。
廣場上頓時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這位老者身上。
老者目光掃過全場,聲音洪亮而沉穩,清晰地傳遍每個角落:“諸位學子,遠道而來,欲入我嶽麓書院求學,老夫代表書院,歡迎各位!”
他頓了頓,繼續道:“然,書院有書院的規矩。欲入此門,需經考核,以辨才學,以定去留。今日考核,共分三場!”
眾人屏息凝神,仔細聆聽。
“第一場,考經義!限時一個時辰,就《大學》首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闡發己見,重在對經典的理解深度與個人體悟,不求辭藻華麗,但求立意新穎,見解獨到!”
“第二場,考策問!限時一個時辰,題目現場公布,關乎時政民生,考察學子經世致用之能,要求言之有物,對策可行!”
“第三場,考詩賦!限時半個時辰,現場命題,考察才情與文采!”
宣布完考核內容,老者語氣一轉,變得更加嚴肅:“此三場考核,獨立評判。凡通過其中任意一場者,即可錄入書院,為外舍生!若三場皆通過者……”他目光如電,掃過眾人,“則可為內舍生,享藏書閣自由閱覽之權,並可優先得山長及各位教授指點!”
此言一出,台下頓時響起一陣低低的驚呼和議論聲。通過一場即可入學,條件看似寬鬆,但誰不知嶽麓書院考核之嚴?能通過一場已屬不易。而三場全過,成為內舍生,享受藏書閣自由閱覽和名師優先指點的特權,這無疑是極大的誘惑和榮耀!但也意味著難度極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老者抬手示意安靜,最後道:“考核即將開始,請諸位學子按指引,依次入場,對號入座。望爾等沉著應對,各展所學!”
話音落下,幾名執事開始引導學子們進入書院。陳彥、趙修遠、柳雲卿三人互相鼓勵地點點頭,隨著人流,步入了那扇象征著學術聖地的朱漆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