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歲末試捷報頻傳歸鄉路近鄉情切
時光荏苒,秋去冬來。嶽麓山上的楓葉紅了又落,最後一場寒霜過後,書院庭院中的幾株老梅悄然綻放出點點鵝黃,幽香浮動,預示著歲末的臨近,也意味著一個學期的學業即將告一段落。
書院裡的氣氛,悄然發生著變化。相較於入學初期的緊張新奇,以及首測前的嚴陣以待,臨近學期末的這次大考,學子們的心態反而平和了許多。空氣中彌漫的,除了筆墨書香,更多了一種即將歸家的期盼與喜悅。畢竟,這次考試之後,便是長達月餘的歲假,可以返鄉與親人團聚,共度新春。對於許多初次離家的學子而言,這份思鄉之情,早已衝淡了考試的緊張。
陳彥、趙修遠、柳雲卿三人,經過一個學期的刻苦砥礪,學問根基愈發紮實,應對考試也更加從容。每日裡,他們依舊按部就班地晨讀、聽講、溫習、切磋,但言談間,已不自覺地多了對家鄉風物、親人近況的討論。
“算算日子,考完試,再收拾兩日,乘船順流而下,趕在臘月二十前定能到家!”趙修遠盤算著行程,臉上洋溢著期待,“許久未見爹娘,不知家中一切可好。”
柳雲卿也難得地話多了起來,眼中閃著光:“是啊,家母來信說,今年冬衣備得厚實,還醃了不少臘肉,就等我回去了。小妹的字也進步了不少……”
陳彥聽著,心中也湧起濃濃的思念。祖父矍鑠的身影,祖母慈祥的嘮叨,父母關愛的眼神,弟弟妹妹活潑的模樣,還有那熟悉的多音土語、炊煙嫋嫋……一幅幅畫麵在腦海中浮現,歸心似箭。
歲末大考,如期而至。
考場依舊設在忠孝廉節堂,氣氛莊重,但少了些許劍拔弩張,多了幾分沉穩。試題涵蓋經史子集,範圍更廣,深度也有所增加,尤其策問題,結合了近期的時政要聞,考察學子們學以致用的能力。
陳彥凝神靜氣,審題、構思、落筆,將一學期所學的積澱,融會貫通,化作筆下錦繡文章。經義題闡述精微,史論題見解獨到,策問題對策務實,詩賦題情采並茂。他下筆如有神,思路清晰,答卷一氣嗬成。
趙修遠和柳雲卿也沉著應對,各自發揮出了應有的水平。趙修遠的文章愈發老練,柳雲卿的論述也更具條理,可見一學期的書院熏陶,成效顯著。
考試結束兩日後,結果張榜公布。
照壁前依舊圍滿了學子,但氣氛比首測時輕鬆了許多,大家更關心的是能否安心回家過年,對名次的執著似乎淡了些許。
紅榜貼上,眾人翹首以望。
“甲辰年嶽麓書院歲末大考,第一名:陳彥清河縣)”
榜首之位,毫無懸念,依舊是陳彥的名字。經過一學期的學習,他的領先優勢似乎更加明顯,各科評語皆是上上等,令人歎服。
趙修遠此次發揮出色,排名躍升至第十一位,進步顯著,令他喜上眉梢。
柳雲卿也穩中有進,位列第二十名,對於基礎相對薄弱的他而言,已是極大的肯定,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三人相視而笑,擊掌相慶,一學期的努力得到了最好的回報。
接下來兩日,是離院前的準備。學子們紛紛收拾行裝,與同窗道彆,約定來年再見。陳彥三人也相約下山,到長沙府城內采購一些當地特產,帶回給家人作為禮物。
長沙府街市比平日更加熱鬨,年味漸濃。他們逛了有名的“九如齋”南貨店,買了些桂花糕、燈芯糕、麻辣子等精致點心;又去“玉樓東”酒家,打了幾壇醇厚的瀏陽河酒;陳彥還特意為祖母和母親選了幾匹花樣新穎的湘繡布料,為祖父和父親挑了幾方上好的瀏陽菊花石硯。大包小包,滿載而歸,皆是遊子的一片孝心與思念。
歸期已定,登船啟程。
這一次,他們包下了一艘稍大些的客船,歸心似箭,歸途也顯得格外順暢。或許是歸家的喜悅衝淡了旅途的勞頓,也或許是經過幾個月的書院生活,身心都已適應,趙修遠和柳雲卿竟都未出現嚴重的暈船現象,隻是略有不適,稍作休息便無大礙。
船行江上,冬日的水麵略顯蕭瑟,但兩岸人家已開始張燈結彩,準備年貨,透出濃濃的年意。三人站在船頭,望著漸行漸遠的嶽麓山和長沙府城,心中充滿了對過往一學期的回味與對家鄉的憧憬。
“一學期倏忽而過,仿佛昨日才初登嶽麓。”趙修遠感慨道。
“是啊,收獲良多,結識良師益友,此生難忘。”柳雲卿點頭附和。
陳彥望著浩蕩江水,心中亦是感慨萬千。嶽麓書院,這片學術沃土,已在他生命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他期待著來年,繼續在此求學問道。
與此同時,千裡之外的陳家溝,早已沉浸在期盼遊子歸來的氛圍中。
陳家的日子,這幾個月來,可謂是紅紅火火,蒸蒸日上。最顯眼的變化,便是那座翻修一新的宅院。原本低矮的土坯牆,如今換成了結實的青磚牆,院牆也加高了不少,顯得氣派了許多。屋頂重新鋪了瓦,門窗也換成了更結實耐用的木料,還精心刷了桐油,在冬日的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院子裡鋪了青石板,打掃得乾乾淨淨,一角還新搭了葡萄架,隻待來年春天發芽。整個宅院煥然一新,雖比不上城裡的大戶人家,但在陳家溝,已是數一數二的體麵院落,無聲地訴說著這半年來陳家的富足與興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變的是,每日午後,陳彥的祖母王氏,依舊會拄著那根磨得光滑的棗木拐杖,由兒媳張桂娘攙扶著,顫巍巍地走到村口那棵老槐樹下,向著通往官道的方向張望。寒風吹拂著她花白的頭發,她卻渾然不覺,隻是絮絮叨叨地念著:
“桂娘啊,這眼瞅著就要進臘月了,彥兒咋還沒信兒呢?書院也該放假了吧?這路上不會有什麼事吧?天冷了,他帶的衣裳夠不夠厚?可彆凍著了……這孩子,也不知道早點捎個信回來……”
張桂娘心裡也惦記著兒子,但還得寬慰婆婆:“娘,您彆急。前幾日不是才托人捎信來說考完試就動身嗎?算著日子,就這幾天該到了。彥兒懂事,肯定惦記著家裡,路上會小心的。”話雖這麼說,她自己也忍不住一天往村口跑好幾趟。
陳彥的祖父陳滿倉,表麵上依舊沉穩,每日裡背著雙手,在村裡轉轉,看看各家的冬小麥長勢,或是和族老們商量著年底祭祖、給村裡孤寡送些年貨的事兒。但煙袋抽得比平時更凶了,眉頭也時不時地蹙起,聽到馬車聲或陌生人的動靜,總會下意識地停下腳步,側耳傾聽。那份對長孫的牽掛,深藏心底,卻愈發濃烈。
更讓陳家上下歡喜的是,陳彥的二嬸,也就是陳延峰的二弟媳,近日診出了喜脈,又懷上了身孕!這無疑是給本就喜慶的家裡,再添一重喜氣。一家人對她嗬護備至,盼著來年再添丁進口,人丁更加興旺。
而這一切變化的根基,便是那小小的“肥皂”。在陳彥離家求學後,陳家在老族長陳德善的支持下,將肥皂的製法進一步改良,品質更加穩定,去汙力更強,還嘗試加入了不同的香料,做出了更受城裡人歡迎的香皂。通過陳延峰和陳延嶽兄弟倆的辛勤跑動,以及趙文淵先生幫忙牽線搭橋,陳家的肥皂已經穩定地銷往了清河縣乃至江陵府的幾家雜貨鋪和澡堂,口碑越來越好,訂單也越來越多。
不僅陳家因此收入大增,蓋起了新房,陳家溝不少參與製作、提供原料如豬油、草木灰)的鄉鄰,也都分得了實惠,日子比以前寬裕了不少。整個村子都洋溢著一種勤勞致富、充滿希望的氛圍。村裡人談起陳家,尤其是談起在嶽麓書院讀書的陳彥,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讚他是“文曲星”下凡,給全村帶來了福氣。
如今,就等著這位給家族和村子帶來榮耀與財富的“文曲星”回家過年了。年豬早已備下,新磨的麵粉散發著麥香,新衣新被都已準備妥當,隻等遊子歸來,闔家團圓,共度一個喜慶、富足、團圓的新年。
冬日的暖陽,灑在陳家溝煥然一新的屋舍和期盼的人們身上,一切都充滿了溫馨與希望。
第一百一十三章完)
喜歡胎穿農家子,科舉來揚名請大家收藏:()胎穿農家子,科舉來揚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