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皇城,在秋日的陽光下顯得肅穆而莊嚴。太孫趙宸風塵仆仆,自兩浙路歸來,未及休整,便徑直入宮覲見。
紫宸殿內,檀香嫋嫋。老皇帝趙璋端坐於龍榻之上,雖眉宇間帶著一絲難以掩飾的疲憊,但一雙眼睛卻依舊銳利如鷹。他看著殿下跪拜請安的孫兒,目光在他略顯清瘦卻更顯堅毅的麵龐上停留片刻,緩緩開口道:“平身吧。這趟南下,看來經曆了不少事情,人倒是沉穩了不少。”
趙宸起身,垂手恭立:“孫兒惶恐。確如皇爺爺所言,此次南下,見識了許多,也……經曆了許多。”他的聲音平和,卻帶著一種經過事曆練後的沉澱。
“哦?說來聽聽。”老皇帝端起茶盞,輕輕撥弄著浮葉,看似隨意,實則專注。
趙宸深吸一口氣,從觀潮盛況說起,講到如何無意中察覺倭寇細作的蛛絲馬跡,如何與陳彥等士子分析推斷出倭寇的驚天陰謀,再到如何被倭寇主力圍困於觀潮山,情勢如何岌岌可危。他語氣平穩,但講到危急處,眉峰微蹙,仍能讓人感受到當時的千鈞一發。
“……孫兒被困山中,消息隔絕,本以為在劫難逃。萬幸,那位新科解元陳彥,臨危不亂,竟能洞察先機,更不惜以身犯險,設計取得兵符,調來鎮江營精銳馳援,方解了觀潮山之圍,更於錢塘江口擊潰倭寇主力,焚其戰船,使其元氣大傷。”趙宸說到此處,語氣中不禁帶上了幾分激賞。
接著,他話鋒一轉,說到了陳彥因“搶奪兵符”之罪被羈押,兩浙士子聯名請願,乃至臨安數萬百姓跪求法外施仁的震撼場麵。最後,他才說到自己如何以“奉密令”為由,為陳彥脫罪,並借出天問劍為其鎮魂療傷之事。
言畢,趙宸再次撩袍跪倒在地,神色鄭重:“皇爺爺,孫兒未經請示,擅自將太祖佩劍‘天問’借予外臣療傷,雖事急從權,旨在保全功臣、安撫民心,然終是僭越之舉。此乃孫兒之過,請皇爺爺責罰!”
殿內一片寂靜,隻有檀香燃燒的細微劈啪聲。老皇帝放下茶盞,目光深邃地看著伏在地上的孫兒,並未立刻讓他起身。良久,他才緩緩開口,聲音聽不出喜怒:“你可知,‘天問’劍意味著什麼?”
“孫兒知道。”趙宸頭垂得更低,“‘天問’乃太祖佩劍,承載國運,象征皇權,非祭祀大典,不得輕動。孫兒當時……隻想救人性命,穩定危局,未曾深思後果,請皇爺爺重罰!”
老皇帝凝視他片刻,忽然輕輕歎了口氣,起身離榻,走到趙宸麵前,親手將他扶起:“起來吧。此事,你做得沒錯。”
趙宸一怔,抬頭看向皇爺爺。
老皇帝拍了拍他的肩膀,眼神中帶著一絲複雜的讚許:“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你借劍,非為私欲,而是為救有功之臣,安百姓之心,更是向天下彰顯朝廷愛才重功、體恤民情之心。若拘泥於陳規,坐視功臣蒙冤、民心離散,才是真正的因小失大。你能權衡利弊,果斷處置,朕心甚慰。”
他踱回榻前,沉吟道:“隻是……那陳彥,當真如你所說,如此驚才絕豔?不過一弱冠少年,竟有這般膽識謀略?”
一提到陳彥,趙宸的眼睛頓時亮了起來,語氣也輕快了許多:“皇爺爺,孫兒絕非虛言!陳彥此人,文章錦繡,連中四元,才華橫溢自不必說。更難能可貴的是其為人!臨危不懼,舍生取義,心中裝的竟是臨安百萬生靈!孫兒與他雖相處日短,但其風骨氣度,令人心折。孫兒……甚為敬佩!”他話語間充滿了毫不掩飾的欣賞。
老皇帝看著孫兒難得流露出的這般推崇神色,撚須微微頷首,眼中也閃過一絲興趣:“哦?能得你這般讚譽,看來此子確有不凡之處。”
趙宸見皇爺爺感興趣,心中一動,上前一步,壓低了聲音,神色轉為嚴肅:“皇爺爺,孫兒力保陳彥,除了惜其才華,敬其為人外,實則另有一層深意。”
“嗯?講。”老皇帝目光一凝。
“皇爺爺可知,此次為陳彥請願者,不僅有百餘新科舉子,更有臨安數萬百姓?”趙宸緩緩道,“陳彥雖出身白身,然其憑借此次救城之功,以及連中四元的才名,已在兩浙士林與民間積累了極高的聲望。此次為他聯名的舉子,近乎占了今科兩浙榜的三分之一!這些人,將來步入仕途,便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他頓了頓,繼續分析,目光銳利:“而陳彥,便是這股力量潛在的核心!他重情義,有擔當,能得眾人如此擁戴,可見其人格魅力。若他能為孫兒所用,得其真心輔佐,那麼這股源自東南文脈的新生力量,必將成為孫兒將來穩固國本、推行新政的堅實基石!反之,若因區區律法條文寒了其心,失了這股助力,豈非憾事?”
趙宸抬起頭,目光灼灼地看著老皇帝:“故此,孫兒以為,保全陳彥,非僅為一才一士,更是為將來計!是為我大雍江山社稷,籠絡人才,積蓄力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一番話,剖析透徹,高瞻遠矚,已遠超簡單的欣賞與義氣,充滿了政治上的考量與布局。
老皇帝聽完,久久不語,隻是靜靜地看著自己的孫兒。殿內的空氣仿佛凝固了。忽然,他發出一陣爽朗而欣慰的大笑:“好!好!好!”
他連說三個“好”字,臉上滿是激賞之色:“宸兒,你長大了!真的長大了!不再僅僅局限於一人一事之得失,而是懂得放眼全局,懂得為將來布局,懂得如何運用勢、收服人心了!朕心甚喜!甚慰啊!”
老皇帝走到趙宸麵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充滿了期許和一絲不易察覺的如釋重負:“你能看到這一層,朕就放心了。這個陳彥,你隻管放手去施恩、去結交。朕倒要看看,這個讓你如此推崇的少年解元,將來能走到哪一步!”
他望向殿外遼闊的天空,語氣變得深沉而堅定:“放心吧,宸兒。朕這把老骨頭,還能再撐幾年。朕一定會撐到你羽翼豐滿,足以穩穩掌控這萬裡江山的那一天!”
趙宸心中湧起一股熱流,再次跪倒,聲音鏗鏘:“孫兒定不負皇爺爺厚望!”
祖孫二人的目光在空中交彙,充滿了信任與托付。一場關於未來朝局與人才布局的深議,在這紫宸殿內悄然落定。而遠在清河縣的少年解元陳彥,尚不知自己的名字,已悄然進入了帝國最高權力者的視野,並與大雍未來的國運緊密相連。
喜歡胎穿農家子,科舉來揚名請大家收藏:()胎穿農家子,科舉來揚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