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他又揮起了鋤頭。
嘹亮的勞動號子,和軍民之間爽朗的笑聲,開始回蕩在天堂寨的田間地頭。
緊接著,各種旨在恢複社會秩序和生產的舉措,紛紛出台。
趙剛發揮他的政工專長,負責起了根據地的思想和文化建設。
他親自編寫教材,在各個村鎮,開辦了掃盲班和農民夜校。
白天,他教孩子們讀書識字,唱抗日歌曲。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稚嫩的童聲,在破舊的祠堂裡響起,清澈而又充滿力量。
晚上,他給那些勞作了一天的成年人,講解抗日的道理,宣傳人人平等的思想。
那些原本麻木的,逆來順生的眼睛裡,開始慢慢地,燃起了光。
蕭山令則充分發揮了他作為前南京市長的行政才能。
他迅速組織人手,在天堂寨的中心地帶,恢複了因為戰亂而凋敝的市集。
他製定了嚴格的規章製度,打擊投機倒把,確保公平交易。
一個本地的地痞,想在市場上強買強賣,被巡邏的士兵當場抓住,綁在木樁上示眾。
蕭山令親自對著圍觀的百姓宣布。
“在咱們天堂寨,隻有一條規矩,那就是公平!誰敢壞了這條規矩,就是跟我們獨立旅過不去,就是跟咱們幾十萬父老鄉親過不去!”
同時,他還建立了一套基本的物資分配製度,將繳獲來的糧食、布匹等緊缺物資,優先分配給那些最需要幫助的孤寡和傷殘家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沈靜也沒有閒著。
她帶著那支小小的醫療隊,不知疲倦地在各個村鎮之間進行巡回醫療。
她們不僅為百姓們看病治傷,還大力宣傳防疫知識,教大家如何喝開水,如何處理垃圾,如何預防在戰後最容易爆發的瘟疫。
在一係列政策的強力推動下,天堂寨地區,一掃往日的頹廢和荒涼。
到處都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充滿希望的景象。
軍民之間的關係,也從最初的警惕和隔閡,變得親密無間。
老百姓們會自發地將家裡最好的食物,送給那些幫助他們開墾荒地的士兵。
而士兵們,則會嚴格遵守“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紀律,並將自己省下來的津貼,去幫助那些更困難的家庭。
在一個新開墾的田埂上,陽光正好。
一個臉龐還帶著稚氣的年輕士兵,正坐在一塊石頭上,耐心地,一筆一劃地,教一個光著腳丫的農民孩子,在沙地上寫字。
他寫的第一個詞,就是“中國”。
那孩子抬起頭,用一種清澈的眼神看著他,用同樣稚嫩的筆畫,在旁邊,也寫下了這兩個字。
然而,在這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之下,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依然如同烏雲一般,籠罩在李逍遙和所有決策者的心頭。
根據地自身,幾乎不產出任何現代工業品。
他們可以開墾土地,種出糧食。
但他們造不出一粒鹽,織不出一寸布,也生產不出一片最基本的消炎藥。
這些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資,依然處於極度的短缺狀態。
他們必須儘快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能夠進行自我循環的經濟體係。
否則,眼前的這一切繁榮,都隻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喜歡抗戰:從血戰山西到解放全國請大家收藏:()抗戰:從血戰山西到解放全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