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數據與邏輯的震撼,常委們從質疑到折服
那張巨大的衛星圖,像一塊冰冷的墓碑,鐫刻著江北省的墓誌銘。光與暗的對比,無需任何言語,便是一記響亮的耳光,抽在每一個自詡為“建設者”的決策者臉上。
會議室裡,落針可聞。
隻有投影儀風扇的低沉嗡鳴,和空調係統吐出的、帶著一絲消毒水氣味的冷氣流動的聲音。
分管工業的張副省長,下意識地用指關節敲了敲桌麵。他主政的幾個工業重鎮,正是地圖上那幾片黯淡光斑的來源。這開場,讓他很不舒服,像是一場針對他的審判。
而以穩健和環保著稱的李副省長,則不動聲色地調整了一下坐姿。地圖上的黑暗山區,大部分在他的幫扶責任區內。這幅圖,同樣刺痛了他。
蘇曉沒有給他們太多時間消化這份不適。
她按下了遙控器。
衛星圖隱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柱狀圖。
“這是江北省過去五年的工業數據。高耗能企業占比百分之六十三,單位gdp能耗是沿海發達省份的一點八倍,二級以上空氣優良天數,連續三年全國倒數第五。”
她的聲音沒有起伏,像手術室裡護士在報讀病人的生命體征。冰冷,客觀,不帶任何情緒。
但每一個數字,都像一根針,精準地刺入在座某些人的神經。
張副省長的眉頭鎖得更緊了。這些數據,他比誰都清楚,但被這樣赤裸裸地、在省委常委會上以圖表的形式公示出來,感覺完全不同。這不再是內部報告裡的一行行小字,而是一份公開的罪證。
“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儘頭。”蘇曉平靜地陳述結論,然後按下了下一頁。
巨幕上,出現了一個由三個同心圓構成的動態邏輯圖。最內圈的,是一個跳動著的數據核心,而外圍的第一個光環,被高亮顯示。
“我們的解決方案,是‘三環驅動’。第一環,‘能源與重工升級環’。”
“傳統的思路是關停並轉,但林舟同誌認為,這是否定了我們過去幾十年的工業積累,是一種浪費。”蘇曉的這句話,讓張副省長緊鎖的眉頭,稍微鬆動了一絲。
“升級的核心,不是淘汰,而是‘轉化’。將煤炭,從燃料,轉化為工業原料。”
此言一出,會議室裡響起了一陣極輕微的騷動。
煤炭是燃料,這是常識。怎麼變成原料?
“我們對標的是德國魯爾區的轉型經驗。”蘇曉沒有理會那些疑惑的目光,她的身後,李瑞早已準備好了下一張幻燈片。一張複雜的工藝流程圖出現在屏幕上。“通過引進最先進的電爐短流程煉鋼技術,逐步取代高汙染的高爐長流程。這能將現有鋼鐵產能的能耗降低百分之六十,汙染排放降低百分之七十。”
“節省下來的煤炭,不再用於燃燒發電,而是通過煤化工技術,轉化為烯烴、芳烴等高附加值化工產品。這意味著,我們最大的資源包袱,將變成我們最大的財富源泉。”
張副省長徹底愣住了。他張了張嘴,想說些什麼,卻發現自己對這些技術名詞一無所知。他隻知道,如果這一切是真的,那將是一場革命。
“這隻是理想化的方案吧?”一個聲音從角落裡傳來,是省工信廳的廳長,也是張副省長一手提拔起來的乾部。“引進德國技術,資金從哪裡來?煤化工項目,環保評估能通過嗎?這中間的風險,誰來承擔?”
這幾個問題,問得極有水平。它們沒有直接否定方案,而是從執行層麵提出了最現實的質疑。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蘇曉身上。
講台一側,李瑞的嘴角,勾起一個隻有他自己知道的冷笑。來了。他知道,這才是真正的開始。
蘇曉的臉上,依舊沒有任何表情。她隻是又按了一下遙控器。
屏幕上,出現了一張財務模型推演表。
“關於資金。我們做過測算。通過出售被淘汰高爐煉鋼的碳排放指標,加上新化工產業鏈帶來的稅收增量,以及申請國家綠色產業發展基金,五年內,可以完全覆蓋技術引進和產線改造的全部成本。從第六年開始,每年將為省財政帶來超過三百億的淨利潤。”
“關於環保。電爐煉鋼的汙染源更容易控製。而現代煤化工項目,通過循環利用,可以實現近零排放。這是報告附件裡的第三方環評預估報告,由國內最頂尖的團隊出具。”
“關於風險。最大的風險,不是技術,而是我們是否敢於走出舒適區。”
三段話,乾脆利落。每一個問題,都用一個無法辯駁的數據模型來回答。
那位工信廳廳長,臉上一陣紅一陣白,最終默默地低下了頭,不再言語。
會議室裡的氣氛,變了。
如果說,一開始眾人還抱著審視和挑剔的心態,那麼現在,一種純粹的、被智識力量所折服的專注,開始在房間裡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