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省委力挺,林舟被任命為“省城交通改善總指揮”
《第二部分:如何用一座“未來城市”,撬動一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當這行新的大字,取代了那張令人窒息的“城市死亡預告圖”,清晰地浮現在屏幕中央時,會議室裡的空氣仿佛凝固後又被瞬間點燃。
冰與火的劇烈交鋒,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感到一種荒謬的眩暈。
前一秒,他們還被林舟拖拽著,墜入五年後城市癱瘓、經濟停滯的冰冷深淵;這一秒,林舟卻又在深淵的儘頭,為他們點亮了一座通往黃金之城的燈塔。
千億級產業集群。
這七個字,像七記重錘,狠狠砸在王副市長的心坎上。他主管城建和經濟,對這個詞的敏感度遠超常人。他剛剛還在為那幾千億的投入而焦頭爛額,現在,對方卻告訴他,這筆錢不僅不是潑出去的水,反而是一顆能引來金鳳凰的梧桐樹。
陳局長摘下的眼鏡還握在手裡,他有些茫然地看著屏幕。他一輩子都在跟道路、橋梁、信號燈打交道,思考的是如何疏通、如何管理。他從未想過,交通本身,可以成為一個“產業”。
“王市長剛才問,錢從哪兒來。”
林舟的聲音再次響起,平靜得像是在陳述一個既定事實。他沒有看王副市長,而是用激光筆,在“千億級產業集群”這幾個字下麵,畫了一個圈。
“我的答案是,錢,就從項目本身來。我們不是在花錢,我們是在投資,是在創造一個全新的經濟增長極。”
他按下了翻頁鍵。
屏幕上出現了一張結構圖,中心是“立體交通”四個大字,向四周輻射出數個分支,每一個分支都代表著一個具體的產業方向。
“首先,高端裝備製造業。”林舟的激光筆指向第一個分支,“按照我們的規劃,‘地下穿梭’係統初期需要至少五千個自動化穿梭艙,‘空中接駁’係統需要三百組低空軌道巴士。我們不打算從國外采購。”
他頓了頓,給了眾人一個消化的時間。
“我們將在省城郊區,規劃一個全新的‘未來交通裝備產業園’。引進技術,自主研發,本地生產。從穿梭艙的輕量化複合材料,到驅動電機,再到核心的自動駕駛控製係統,我們要打造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在滿足本市需求後,這套係統,這套標準,將成為我們省獨有的拳頭產品,向全國,乃至全世界輸出。”
王副市長的呼吸陡然粗重了一分。他不是在聽一個交通方案,他是在聽一份招商引資的規劃書。一個全新的產業園,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他腦子裡已經開始飛速盤算這能帶來多少gdp,多少稅收,多少就業崗位。
“其次,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林舟的筆尖移向第二個分支。
“‘城市大腦’不是一個軟件,它是一個龐大的生態係統。它需要一個獨立的超算中心作為支撐,這本身就是巨大的新基建投資。它需要海量的定製化軟件,來處理交通、氣象、人流、治安等各類數據。這會催生出數百家軟件開發和數據服務公司。我們省城,將不再僅僅是互聯網公司的用戶,我們將成為核心技術的供給方和標準製定者。”
“我們的‘城市大腦’一旦建成,將是全國最複雜、最先進的智慧城市應用場景。這對於所有ai和大數據公司來說,都是一個無法抗拒的試驗場和展示平台。我們甚至不用主動招商,隻需要開放一部分數據接口,他們就會蜂擁而至。”
李瑞坐在下麵,緊緊攥著拳頭,他聽懂了。林舟要的根本不是一個技術部門,他要的是一個中國的“矽穀”,一個以“城市大腦”為核心的科技生態。
“再次,新能源與新材料產業。”
“整個立體交通係統,都將以清潔能源為基礎。這會倒逼我們的能源結構進行革命性升級。智能電網、分布式光伏、儲能電站……‘零碳城市’的願景,將從這個項目中找到第一個突破口。同時,空中軌道的特殊性,對材料的強度、重量、耐腐蝕性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這將極大地推動我省在新材料領域的研發和應用。”
“最後,現代服務業。”林舟的激光筆在圖上畫了一個更大的圈,將所有分支都囊括了進去。
“如此龐大的一個項目,從立項到運營,需要天量的金融服務、法律服務、谘詢服務、設計服務。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當城市交通效率極大提升後,省城的商業活力、旅遊吸引力、人才凝聚力都將呈幾何級數增長。這些無形的價值,最終都會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
林舟放下了激光筆,轉過身,目光平靜地環視全場。
“各位領導,這個項目,表麵上看,我們是在修路、挖隧道、架軌道。但實際上,我們是在用一個‘未來城市’的超級應用場景,去撬動整個區域的產業升級。”
“五年後,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我們將得到一個癱瘓的、不斷失血的城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而如果我們現在開始行動,五年後,我們將得到一個交通暢通、產業興旺、人才彙聚的全新省城。同時,我們手裡還握著一個價值千億,並且還在不斷增值的‘未來城市解決方案’產業集群。”
“屆時,王市長擔心的那幾千億投入,可能連這個產業集群一年的產值都不到。”
最後一句話,輕飄飄的,卻像一記重拳,結結實實地打在了王副市長的心口上。
他靠在椅背上,感覺自己的後背已經被冷汗浸濕。他看著台上的那個年輕人,第一次感覺到一種名為“格局”的東西,是如此真實而又殘酷地存在著。他還在糾結於是買米還是買麵的時候,對方已經規劃好了如何開墾一片萬畝良田。
陳局長也徹底沉默了。他那些關於地下管網、關於交通模型的詰問,在此刻顯得如此渺小。他意識到,自己一直把自己當成一個“修路工”,而林舟,從一開始,就把自己放在了“城市總設計師”的位置上。
會議室裡,死一般的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