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林傑早早到了辦公室。
他立刻叫來了王鑫和委辦公室、宣傳處的負責人。
沈冰昨晚酒後吐露的陰謀像警鐘在他腦海裡長鳴,他必須搶在對手發難之前,構築起自己的防線。
“情況緊急,長話短說。”林傑開門見山,“我們推動的改革,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根據可靠情報,他們準備動用媒體和水軍,大規模製造和散布關於我本人以及我們醫改工作的謠言,企圖用輿論壓垮我們。”
“林主任,他們想造什麼謠?”宣傳處的老李急忙問。
“無外乎經濟問題,生活作風,還有詆毀改革成效,說我們導致醫療質量下降,民怨沸騰。”林傑堅定的說,“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必須在他們動手之前,先發製人,把真實的聲音發出去,把輿論的主動權抓在我們自己手裡!”
現在,請大家聽我安排:
“第一,宣傳處牽頭,聯合省電視台、省報,立刻啟動一個‘分級診療基層行’係列報道。不要空談政策,要深入試點社區和縣鄉,采訪真實的患者,聽他們講看病的變化!要拍下省醫專家在社區坐診、帶教的畫麵,拍下患者在社區就能開到處方集采降價藥的笑容!數據要實,案例要真,情感要樸素的!”
“第二,辦公室協調,組織一次‘醫改成果媒體通氣會’。把我們藥品集采節約了多少資金、基層診療人次提升了多少、醫保基金使用效率如何優化、患者平均就醫成本下降了多少,這些硬邦邦的數據,全部擺到桌麵上!邀請主流媒體,特彆是那些有影響力的市場化媒體,坦誠溝通,接受提問。”
“第三,”林傑看向王鑫,“你聯係張浩、李斌他們,還有那些在基層乾得不錯的年輕醫生,讓他們準備好。必要時,讓他們以親身經曆,在網絡平台上發聲,用年輕人的語言,講述他們眼中的改革和變化。這叫‘青年近衛軍’的線上陣地!”
“記住,”林傑目光掃過三人,“我們不打無準備之仗,也不搞虛假宣傳。我們就是用事實說話,用數據說話,用老百姓的真實感受說話!我們要在謠言起來之前,就把真相牢牢釘在公眾的心裡!讓那些企圖混淆視聽的人,無處下嘴!”
命令下達,整個省衛健委相關處室立刻高速運轉起來。
兩天後,“分級診療基層行”係列報道的第一期,在省電視台黃金時段播出。
鏡頭對準的是南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畫麵裡,之前那個感謝張浩的老太太,對著鏡頭笑得合不攏嘴,揚著手裡的藥盒:“以前去省醫,掛號排隊大半天,拿這點藥要兩百多!現在好了,張醫生常來,在家門口就看上了,藥還是那個藥,才八十塊!林主任搞的這個政策,好!為我們老百姓著想!”
另一個患有糖尿病的老伯,指著中心新配備的便攜式血糖儀和省醫下沉專家指導建立的健康檔案:“以前懶得跑大醫院,血糖控製得一塌糊塗。現在社區就能定期查,醫生講得也清楚,我這血糖啊,穩當多了!”
鏡頭切換到省醫心內科副主任張浩在社區帶教全科醫生的場景,他耐心講解,手把手示範。
年輕的社區醫生眼神發亮,對著鏡頭說:“有省醫專家帶著,我們心裡有底了,也敢看一些複雜點的病了。這才是真正幫我們基層提升能力!”
真實的故事,樸素的語言,直觀的對比,通過電視信號傳入了千家萬戶。
緊接著,醫改成果媒體通氣會召開。
林傑親自出席,麵對眾多媒體記者,他不回避問題,用詳實的數據展示了改革以來取得的成效,並坦誠承認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表達了持續推進的決心。
他的自信、坦誠和對政策的熟悉,給在場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時,幾篇由張浩、李斌等年輕醫生撰寫的、充滿真情實感的文章,也開始在醫療專業論壇和部分社交媒體上流傳。
他們從一線視角,講述了參與“專科聯盟”、下沉基層的收獲和感悟,講述了看到的基層醫療的真實變化,語言生動,情感真摯,吸引了不少同行和年輕網民的關注。
一係列組合拳打出,速度快,力度足,主題鮮明。
一時間,關於分級診療、藥品集采的正麵報道和討論,在省內主流媒體和部分網絡空間占據了顯著位置。
許多市民茶餘飯後,開始談論起家門口看病的變化,談論起藥價下降帶來的實惠。
林傑知道,他搶占了先手,營造了有利的輿論氛圍,但對手絕不會就此罷休。
沈冰背後那些人,投入了巨資準備的“黑料”,不可能因為他這邊的正麵宣傳就放棄投放。
他拿起內部電話,接通了王鑫:“小王,讓下麵的人保持警惕,密切監測網絡輿情,特彆是那幾個收了錢準備搞事的本地‘大v’和自媒體賬號,一有異動,立刻報告!”
“明白,林哥!”王鑫回答道。
喜歡醫路青雲之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醫路青雲之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