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的黑稿狂風暴雨般持續了三天。
林傑按照預案,通過官方渠道發布了辟謠聲明並向網信辦、公安報了案,但在對方有組織、大規模的水軍衝擊下,這些聲音如同投入大海的石子,迅速被吞沒。
委裡的氣氛變得更加微妙。
走廊上遇到,同僚們的笑容更客氣,大家眼神裡的內容卻複雜得多。
連食堂裡他常坐的那張桌子,空位也似乎比平時多了些。
王鑫每天盯著輿情報告,眼睛熬得通紅,脾氣也愈發暴躁:“媽的,這幫孫子沒完了!雇水軍不要錢是吧?林哥,咱們就不能也花點錢,找點人跟他們對著乾?”
林傑放下手中的筆,揉了揉眉心。
他何嘗不憋屈?但這種拿錢對砸的混戰,先不說是否違規,本身就落了下乘,而且正中對手下懷,把水攪得更渾。
“沉住氣。”林傑聲音有些沙啞,“假的真不了。我們現在要做的,是繼續推動工作,同時……等。”
“等?等什麼?”王鑫不解。
“等真正的聲音發出來。”林傑看向窗外,目光似乎穿透了高樓,落在了那些他曾走訪過的基層社區,“數據不會騙人,老百姓的感受,也不會。”
第四天上午,終於看到了轉機。
最先是一個本地生活類論壇的“老年版塊”。一個網名叫“南山老鬆”的用戶,發了一個帖子,標題很樸實:《感謝林傑主任的政策,讓我在家門口看上了省醫的專家》。
發帖人自稱是南橋街道的一個老居民,患有多年的高血壓和冠心病。
他在帖子裡詳細寫道:
“我今年七十二了,以前每個月都要讓兒子請假,起大早帶我去省人民醫院排隊掛號,看心內科。人那個多啊,等一上午,跟專家說不上幾句話,拿點藥就大幾百。來回奔波,我這老骨頭受不了,兒子也耽誤工作。”
“自從林主任搞了這個啥‘分級診療’,省醫的張浩醫生定期來我們社區中心坐診。我現在走幾分鐘就能看到專家,張醫生耐心,問得細,開的藥還是集采的,便宜了一大半!我這血壓啊,比以前穩當多了!”
帖子最後,老人情緒有些激動:“我不懂那些大道理,我就知道,誰對老百姓好,誰就是好官!網上那些說林主任壞話的,我第一個不答應!你們來我們社區問問,看看我們這些老街坊,誰不念林主任的好?!”
這個帖子起初並沒引起太多注意,但在幾個社區老年棋牌群、廣場舞群裡被自發轉發後,點擊和回複開始慢慢增加。
“頂樓主!我是城南社區的,我們這兒也有省醫的專家下來,以前掛不上號的專家號,現在在社區就能看,太方便了!”
“我是糖尿病,以前用的胰島素貴,現在用集采的,效果一樣,錢省下來夠買半個月菜了!說改革不好的,那是沒生過病!”
“那些罵林主任的,估計都是藥代和黑心老板吧?斷了他們財路,他們能不跳腳?”
幾乎在同一時間,另一個本地知名的短視頻平台上,一條視頻開始悄然流傳。
拍攝者似乎是患者的家屬,鏡頭有些晃動,畫麵裡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太太,正緊緊拉著南橋社區衛生中心全科醫生老陳的手,用帶著濃重口音的普通話說:
“陳醫生,謝謝你,謝謝省裡來的大專家!我這條老命,要不是你們常來,早就……網上那些人,胡說八道!林主任是好人,是大好人!他們欺負好人,要遭報應的!”
老太太說著,眼眶就紅了。
旁邊有街坊鄰居湊過來七嘴八舌:
“就是!林主任的政策就是好!”
“便宜藥能治病,為啥不用?非得用貴的?”
“你們去看看,現在社區醫院人多起來了,都是受益的!”
這條視頻沒有華麗的剪輯,沒有煽情的配樂,隻有老人質樸的語言和真摯的情感,卻像一股暖流,戳中了無數普通人的心。
點讚、評論和轉發開始指數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