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上任後的平靜,僅僅維持了不到一個月。
這一個月裡,他表現得像一個勤勉的調研者,頻繁下到各地市衛健委和各級醫院,聽彙報,看現場,與基層醫務人員座談。
林傑作為“牽頭負責全麵工作”的副主任,大部分時間都陪同在側。
張哲在調研中話不多,多數時候隻是聽和記,偶爾問的問題也多在人員編製、財政投入、維穩壓力方麵,對林傑主導的分級診療、藥品集采等核心改革的具體技術細節和推進邏輯,似乎興趣不大。
他對林傑的態度始終客氣,甚至帶著幾分對“專家”的尊重,但那種客氣裡,總透著一種無形的距離感。
林傑不動聲色,耐心介紹,細心觀察。
調研結束後不久,張哲主持召開了第二次黨組會,議題是“研究確定下一階段全省衛生健康工作重點”。
會議開始,張哲先簡單總結了調研的“收獲”,肯定了各地的工作,隨即話鋒一轉,一臉嚴肅的說:
“同誌們,通過這段時間的調研,我感受很深啊。我們省的健康事業,在高衛東同誌和林傑同誌的帶領下,確實取得了很大成績,尤其是在探索分級診療等方麵,走在了全國前列,這一點必須充分肯定。”
他的目光看了一眼參會人員,最後落在林傑身上,又很快移開,然後繼續說:
“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改革進入深水區後,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也開始顯現。比如,在調研中,很多基層同誌反映,分級診療推進過程中,存在著‘指標化’、‘一刀切’的現象,給醫院和醫生造成了不小的壓力,甚至影響到了正常的醫療秩序和醫患關係。”
林傑眼皮跳了一下,沒有說話。
“還有,”張哲繼續道,“藥品集采雖然降低了藥價,但也帶來了一些新問題。比如,部分臨床必需但利潤低的‘小眾藥’出現了短缺跡象,一些醫生反映集采藥品療效存在個體差異,患者有怨言。這些問題,雖然是個彆現象,但值得我們高度警惕。”
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語氣變得語重心長:“同誌們,醫療衛生事業,關係千家萬戶,敏感度高,社會影響大。我們的任何一項改革,都不能隻追求速度和聲勢,更要注重實際效果和社會承受能力。我認為,當前我們工作的首要任務,不是繼續盲目擴麵、提速,而是應該穩字當頭,在求進之前,先做好穩中這篇文章。”
“‘穩中求進’,”張哲加重了語氣,“這不是保守,而是更加務實、更加負責任的態度。基於這個考慮,我提議,下一階段,我們重點要燒好‘三把火’:”
“第一,開展‘醫療服務質量與安全提升年’活動。全麵梳理和規範各級醫療機構的診療行為,重點是強化核心製度落實,控製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妥善處理醫療糾紛,提升患者滿意度。這項工作,由我親自牽頭。”
“第二,啟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內涵建設’專項行動。聚焦醫院內部管理、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運營效率,苦練內功,不要一味追求規模擴張和門診量。這項工作,由錢強同誌負責。”
“第三,對現有各項改革政策,特彆是分級診療和藥品采購相關方案,進行一次全麵的‘回頭看’。組織專家進行係統評估,重點查找執行中的偏差、風險和不足,廣泛聽取各方麵尤其是臨床一線專家的意見。根據評估情況,對不完善的細節進行優化調整,確保政策更加貼合實際、更具可操作性。這項工作,由林傑同誌負責。”
這“三把火”,燒得不可謂不巧妙。
第一把火,“質量安全提升”,看似放之四海而皆準,無可指摘,但由書記親自牽頭,直接抓住了醫院管理最核心也最容易出成績的“安全”和“滿意度”帽子,既能快速樹立權威,又能無形中淡化“改革”的銳利色彩。
第二把火,“醫院內涵建設”,交給了之前與林傑若即若離的錢強,等於在林傑主導的改革體係之外,另立了一個“高質量發展”的山頭,分化意圖明顯。
最狠的是第三把火,讓林傑自己去“回頭看”,去“評估優化”他自己一手推動的核心改革政策。這等於全盤否定了之前改革的成熟性和正確性,暗示其存在“偏差”、“風險”和“不足”。所謂“優化調整”,主動權卻完全掌握在張哲手中,他隨時可以依據“評估結果”對林傑的改革成果進行閹割甚至顛覆。
這“三把火”,幾乎每一把都燒在了林傑改革思路的對立麵。
從激進的資源重構和製度創新,全麵轉向了保守的內部管理和秩序維穩。
“大家都談談看法吧。”張哲身體靠向椅背,雙手交叉放在桌上,看向大家。
錢強立刻接口:“我完全讚同張書記的意見!書記站得高,看得遠,指出的問題非常準!前段時間改革步子確實有點快,下麵怨言不少,是時候穩一穩,夯實基礎了。醫院內涵建設這塊,我一定全力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