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傑把沈冰那份方案書帶回家,在書房裡熬了個通宵。
台燈下,他拿著計算器,對著那份裝幀精美的方案書,一項項地核算。
越算,心越沉。
“智慧醫療大腦核心算法授權費,兩千萬……”林傑在筆記本上記下這個數字,旁邊打了個問號。
什麼算法值兩千萬?方案裡隻含糊地提到“基於深度學習的新型診斷模型”,具體技術細節、訓練數據來源、實際效果驗證,一概沒有。
“物聯網感知設備,單價八千,首批部署預估五百個點……”林傑皺緊眉頭。
他讓王鑫私下打聽過,市麵上功能相近的成熟產品,批量采購價不會超過兩千。
這一項,水分就超過三百萬。
“數據中台建設,包含數據清洗、治理、可視化……報價一千五百萬。”林傑冷笑,這幾乎是把醫院信息科未來幾年的日常工作都打包算成了天價服務費。
最離譜的是“後期運維與升級服務”,合同一簽就是五年,每年收取總建設費用的百分之二十作為服務費。
按八千萬的基準算,每年就要一千六百萬,五年就是八千萬!這簡直是綁定了政府,後續想換都換不掉。
他把所有明顯虛高的項目標紅,粗略加了一下,水分至少占到了總報價的百分之四十以上。
這還不算那些隱藏在模糊條款裡的潛在成本。
“這哪裡是建設方案,這分明是搶劫方案。”林傑放下筆,揉了揉發脹的太陽穴。
沈冰和她背後的資本,胃口不是一般的大。
他們看準了政府項目的特點——重概念、輕細節,前期預算鬆,後期審計難,用一套華麗的說辭和模糊的報價,就能套取巨額資金。
第二天一早,林傑頂著兩個黑眼圈來到辦公室。
他讓王鑫把之前約好的幾位省內醫療信息化專家請來,包括省人民醫院信息科退休的老主任劉工,以及醫大附一院負責係統集成的張教授。
林傑沒給他們看沈冰的完整方案,隻把那份預算估算表遞了過去。
林傑問:“幾位老師都是行家,幫我看看,這套方案,按照我們省三甲醫院的普遍情況,實際成本大概在什麼範圍?”
劉工戴上老花鏡,仔細看著預算表,看著看著,眉頭就擰成了疙瘩。
“林主任,這……這報價有點離譜啊。”他指著“核心算法”那一項,“什麼算法要兩千萬?我們現在用的國內頂尖影像ai輔助診斷係統,年授權費也就兩三百萬頂天了。”
張教授更直接,指著物聯網設備報價直搖頭:“胡鬨!這價格能買三倍數量的設備還有富餘。還有這個數據中台,一千五百萬?我們醫院去年剛搞過,請的國內最好的團隊,全部做完也就花了不到五百萬。”
幾位專家你一言我一語,很快就把沈冰方案裡的水分擠得七七八八。
“按我們的經驗,一家三甲醫院,要實現比較完善的智慧化升級,包括必要的硬件更新、軟件平台、數據整合和初期培訓,投入控製在兩千五百萬到三千萬之間,是完全可行的,而且能保證不錯的品質。”劉工最後總結道。
三千萬對比八千萬到一個億。
林傑心裡有底了。
但問題在於,如何讓馮靜雲接受這個“樸實”的數字,放棄那個聽起來更“高大上”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