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完病毒溯源的問題,“智械未來”的李經理對軒峰感激不已。展會結束當天,他特意帶著技術員找到軒峰和張工,手裡還提著滿滿兩大袋伴手禮:“這次真是太感謝你們了,尤其是軒峰,不僅幫我們止住了失控的機器人,還找到了傳播源,不然我們公司這次真要栽大跟頭。”
張工笑著推辭:“都是同行,互相幫忙是應該的,禮物就不用了。”
李經理卻堅持把禮物塞到軒峰手裡,話鋒一轉:“其實還有個不情之請,想請軒峰幫個忙。我們這機器人雖然恢複正常了,但一直有個老問題——反應速度跟不上,尤其是在複雜環境下,避障、轉身都慢半拍,這次展會也因為這個丟了不少潛在客戶。我們的技術員試了好幾種優化方案,效果都不好,想請軒峰幫忙看看,能不能給點思路?”
軒峰愣了一下,他雖然做過智能安防機器人,但主攻的是算法邏輯和安防功能,對人形機器人的運動控製不算精通。可看著李經理懇切的眼神,再想想之前幫他們解決問題時的默契,他還是點了點頭:“可以去你們的技術中心看看,一起研究下,不敢保證一定能解決,但可以試試。”
第二天,軒峰跟著李經理去了“智械未來”的技術中心。這裡比他想象的大,車間裡擺放著好幾台待測試的人形機器人,技術員們正圍著電腦討論著什麼。李經理指著一台銀色的機器人:“這就是我們主推的型號,你看它的避障測試。”
技術員啟動程序,機器人前方突然落下一個模擬障礙物的紙箱。機器人的傳感器捕捉到信號後,屏幕上的代碼快速滾動,可等它做出“後退轉身”的動作時,已經慢了半秒,紙箱撞到了它的腿部。
“問題就在這。”李經理無奈地說,“傳感器能快速捕捉到信號,但算法處理數據、生成運動指令,再傳到執行模塊,這個過程有延遲。我們試過優化代碼效率、升級硬件,可最多隻能提速10,離行業頂尖水平還差得遠。”
軒峰湊到電腦前,仔細查看運動控製模塊的代碼。代碼邏輯很清晰,是行業常用的“實時感知路徑計算動作執行”流程,每一步都經過了優化,確實沒什麼明顯的漏洞。他又讓技術員演示了幾次不同場景的測試——躲避移動的物體、快速轉身、上下台階,每次都因為反應延遲導致動作不夠流暢。
“要是能讓機器人提前‘知道’該往哪動,就好了。”一個年輕的技術員小聲嘀咕。這句話點醒了軒峰,可怎麼讓機器人“提前知道”?提前預設場景?不行,環境太複雜,預設不完;增加傳感器數量?會加重數據處理負擔,反而更慢。
軒峰陷入了沉思,他走到窗邊,看著車間裡正在調試的機器人,腦子裡反複琢磨著“提前預判”這四個字。就在這時,手腕上突然傳來一陣清甜的暖意,是那顆淡粉色的珠子,正亮得像朵含苞待放的桃花,接著,一道清脆、靈動又帶著點俏皮的聲音鑽進他的耳朵:“預判其軌,改其算法,以動製動,方為上策。”
這聲音像個活潑的小姑娘,卻一下子戳中了問題的核心。“預判其軌”——不是等傳感器捕捉到信號再計算,而是根據物體的運動趨勢,提前預判軌跡,這樣就能省去中間的反應時間!
軒峰眼前一亮,他想起剛才珠子傳遞的“動作預判”思路——就像人在走路時,看到前方有人過來,會下意識提前側身避讓,而不是等快撞上了才反應。這種預判,是基於對“運動規律”的理解。
他立刻回到電腦前,對技術員說:“我們試試在算法裡加一個‘動態趨勢分析模塊’,不要等障礙物動了再計算,而是根據它的初始速度、方向,結合環境參數,提前預判它接下來的運動軌跡,同時生成對應的規避動作指令。”
技術員愣了一下:“可是怎麼預判?不同物體的運動規律不一樣,比如滾動的球和移動的箱子,軌跡完全不同。”
“用曆史數據和特征提取。”軒峰指著屏幕,“我們先收集大量不同物體的運動數據——比如球體滾動、立方體滑動、不規則物體的墜落,把這些數據輸入ai模型,讓模型學習不同物體的運動特征。然後在機器人的算法裡加入這個預訓練好的模型,當傳感器捕捉到物體的初始狀態時,模型就能快速預判出它接下來0.5秒內的軌跡,提前生成動作指令。”
李經理眼睛一亮:“這個思路好!之前我們隻想著‘實時處理’,沒想到‘提前預判’這一步!”
技術員們立刻行動起來,按照軒峰的思路搭建模型。軒峰也沒閒著,他結合珠子傳遞的“動作預判”細節——比如如何通過物體的初始受力點判斷運動方向,如何根據環境阻力調整預判軌跡,幫技術員優化模型的特征提取邏輯。
比如在訓練模型時,他建議加入“物體材質權重”:同樣速度的塑料球和金屬球,因為重量不同,落地後的反彈軌跡不一樣,模型要根據材質調整預判參數;還有“地麵摩擦係數”,光滑地麵和粗糙地麵上,物體的滑動距離不同,這些都要納入預判範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忙活了整整一天,“動態趨勢分析模塊”終於搭建完成,成功嵌入到機器人的運動控製算法裡。技術員們迫不及待地進行測試——這次,機器人前方不僅落下紙箱,還從側麵滾來一個足球。
傳感器捕捉到信號的瞬間,模型立刻預判出紙箱會垂直下落,足球會向左滾動。機器人不等信號處理完成,就提前做出“向右跨步彎腰”的動作,不僅躲開了紙箱,還避開了足球,整個過程流暢自然,沒有一絲延遲。
“成功了!”技術員們興奮地歡呼起來。李經理立刻讓人統計數據——優化後的機器人,反應速度比之前提升了30,在複雜環境下的避障成功率從75提升到了98,完全達到了行業頂尖水平。
“軒峰,你太厲害了!”李經理激動地拍著軒峰的肩膀,“這個‘預判’的思路,我們想了半年都沒想到,你一來就解決了!說吧,想要什麼報酬?我們一定滿足你!”
軒峰笑著搖頭:“不用報酬,能一起解決技術難題,我也學到了不少東西。你們的機器人硬件做得很好,這個優化方案能幫到你們,我也很高興。”
其實軒峰心裡清楚,真正幫到他的,是那顆淡粉色珠子裡的指引。那種“預判軌跡”的思路,不是單純的技術邏輯,更像是一種對“運動本質”的理解——就像古代的武者,能從對手的一個細微動作,預判出接下來的招式,這是技術和經驗的結合,也是珠子裡俠魂的智慧。
離開“智械未來”時,李經理非要塞給軒峰一張技術顧問的聘書:“以後你就是我們公司的特邀技術顧問,有任何技術問題,隨時聯係你,報酬按行業最高標準給!”軒峰推辭不過,隻好收下。
坐在回公司的地鐵上,軒峰摸了摸手腕上的淡粉色珠子,光芒已經暗了下去,可那道清脆的聲音,還在他耳邊回響。他看著窗外掠過的高樓大廈,突然覺得,珠子裡的俠魂智慧,和現代的ai技術,似乎能碰撞出更多奇妙的火花——比如用“預判軌跡”優化安防機器人的巡邏路線,用“經絡感知”優化康複機器人的按摩精度……
這種“ai+俠魂智慧”的結合,或許就是他接下來要探索的方向。
喜歡珠魂:十二武脈請大家收藏:()珠魂:十二武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