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夥伴們,大家晚上好!在這靜謐而安詳的夜晚,我們再次相聚,共同開啟一段深入探索中醫智慧的旅程。今晚的主題,是一個看似奇特、卻蘊含深厚哲理與臨床價值的中醫理論——肺與大腸相表裡,更具體地說,便是“瀉肚等於清肺火”。初聽之下,或許您會感到不可思議:大腸位居下焦,主司排泄;肺臟高居上焦,主司呼吸,一上一下,相距甚遠,如何能彼此呼應、相互影響?但中醫的奧妙,恰恰在於這種超越解剖位置的整體觀與氣機聯動的思維。它不隻關注器官的局部功能,更重視臟腑之間的能量流動與相互關係。接下來,請允許我為您層層揭開這層神秘的麵紗,帶您走進中醫“天人相應、臟腑互通”的深邃世界。
在中醫理論體係中,肺與大腸通過“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互絡屬,構成“臟腑表裡”的密切關係。這種關係並非象征性的連接,而是氣機、功能與病理變化上的真實互動。肺主氣,司呼吸,其氣以肅降為順,猶如秋日清風,將清氣下沉,推動全身氣機下行;大腸主傳導,司排泄,其功能的實現,極大程度上依賴於肺氣的向下推動。正如《黃帝內經》所言:“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而其氣機的下降,亦如清泉下流,帶動大腸蠕動,使糟粕得以順利排出。若肺氣壅塞、宣降失常,如外感風寒、風熱犯肺,或內傷情誌、肺氣鬱閉,則大腸傳導無力,便會出現便秘、排便不暢;反之,若大腸積滯,宿便內停,濁氣上逆,亦會擾肺,引發咳嗽、痰多、胸悶,甚至加重肺熱壅盛,出現高熱、喘促等症。二者一上一下,氣機相通,互為影響,堪稱人體“上下通調”的典範,也體現了中醫“上病下取、下病上治”的治療智慧。
讓我們來看一個真實而有趣的案例:一位長期受頑固性便秘困擾的女性朋友,嘗試了各類潤腸通便的藥物,如蘆薈膠囊、番瀉葉、乳果糖等,初期尚有效果,久之則失效,甚至產生依賴。某次感冒後,她服用了感冒清熱衝劑,本為解表清熱之藥,卻不料幾日後大便竟前所未有地順暢,仿佛久閉的閘門被悄然打開,腹中沉重感頓消。此後,她偶然發現,每逢感冒服用此類藥物,便秘便隨之緩解。這並非巧合,而是中醫“肺與大腸相表裡”理論的生動體現。清代著名醫家唐宗海在《醫經精義》中明確指出:“大腸之所以能傳導者,以其為肺之腑。肺氣下達,故能傳導。”肺氣通暢,如風助帆,大腸傳導自然有力。而感冒清熱衝劑中的荊芥、薄荷、桔梗、杏仁等成分,尤以杏仁最能宣降肺氣,既能止咳平喘,又能推動腸蠕動。這就像“提壺揭蓋”——茶壺注水已滿,若蓋緊壺蓋,水難流出;唯有揭開蓋子,氣機一通,水便順勢而下。同理,宣通肺氣,即是在為大腸“揭蓋”,使濁氣得降,糟粕得行,便秘自解。
這一原理在臨床中具有深遠意義。例如,許多呼吸道感染患者,如患氣管炎、肺炎或流感,常伴有高熱、咳嗽、痰黃、咽喉腫痛等症狀。即便使用退燒藥後體溫暫時下降,若大便仍不通暢,往往不久後體溫又會反彈,咳嗽加劇。其根本原因,便是“肺火”無路可泄。中醫認為,肺為嬌臟,不耐邪擾,熱邪入肺,需借大腸為出路,通過瀉下使熱毒隨糞便排出,即“肺熱下移大腸”。若大便閉結,火毒內陷,不僅發熱難退,還可能引發神昏、咳喘加重,甚至發展為肺癰等重症。因此,保持大便通暢,實為清肺泄熱的重要環節,也是中醫“通腑泄熱法”的核心思想。臨床上常見麵部粉刺、痤瘡頻發者,多屬肺胃熱盛,濁氣上衝,治當通腑泄熱,所謂“釜底抽薪”,正是此意——不從表麵清火,而是從根源疏導。
進一步而言,對於體質尚實、因外感風熱或肺胃積熱所致的發燒,適當使用緩瀉藥物,反而能加速病愈。瀉藥在此並非傷正,而是“以通為補”、“以瀉為清”。正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從正所倡“攻邪已病”,他認為:“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內而生,皆邪氣也。”邪氣侵體,當速攻速去,豈可姑息留滯?他在《儒門事親》中強調:“唯脈脫下虛、無邪無積之人,始可議補。其餘有邪積之人而議補者,皆鯀湮洪水之徒也。”此喻極為精妙——鯀治水以堵,終致泛濫;若體內有實邪而妄補,無異於閉門留寇,反助病勢,使熱邪更深。因此,張從正主張“以攻為守”,通過汗、吐、下三法,迅速驅邪外出,恢複正氣。
張從正身處溫補成風的金元之際,當時社會風氣崇尚補益,世人“聞攻則不悅,聞補則樂之”,醫者亦多迎合,以致積熱內蘊、虛不受補者比比皆是。他毅然提出“以攻為補”的革新理念,強調“邪去則正安”,認為瀉藥用之得當,其效勝於補藥。醫書評其“為人放誕,無端儀”,看似貶語,實則讚其不拘成法、敢破常規的醫者風骨。他主張“君子貴流不貴滯”,氣血貴在流通,滯則生疾,通則不病。正因如此,他被召入太醫院做禦醫,卻因不耐官場繁文縟節與保守風氣,毅然辭歸,回到民間繼續踐行其“攻邪存正”的醫學理想。其學術思想,對今日飲食豐盛、運動不足、腸胃積滯普遍的現代人,尤具現實指導意義。我們常因飲食不節、久坐少動、情緒壓抑而導致“內熱積滯”,此時盲目進補,反而助火生痰,不如適時通腑,讓身體“輕裝上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代中醫學者亦在繼承中創新。上海中醫藥大學何裕民教授,作為國家“十一五”重點支撐項目“亞健康”課題的首席專家,經過長期臨床觀察與研究,提出:在現代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結構高脂高糖、運動量普遍不足的背景下,傳統的“一日一行”已非唯一標準,更宜提倡“兩天三次大便最健康”。此說並非降低排便標準,而是強調胃腸應保持輕盈通暢,避免長期飽脹、積食內停,從而減少內熱、痰濕、肺火等潛在隱患。這一觀點與古訓“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要想長壽,腹中常清”一脈相承,皆在倡導一種“清疏為養”的養生智慧——不以“補”為貴,而以“通”為要。
在具體調護上,若遇感冒發熱兼大便不通,可選用純大黃製劑“新清寧”,其性苦寒,能瀉熱通腸,力專效捷,適用於實熱便秘、高熱神昏者;或選用“麻仁潤腸丸”、“麻仁滋脾丸”等緩下之劑,潤腸通便,適合腸燥便秘、老年體虛者。使用時應以“大便通暢”為度,不必強求每日排便,更忌長期依賴瀉藥。關鍵在於調整飲食結構:多食粗糧、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少食辛辣、油炸、甜膩之品;配合規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情緒舒暢,因肝氣鬱結亦會影響肺氣肅降與大腸傳導。此外,日常可通過拍打肺經沿手臂內側前緣)、按摩天樞穴肚臍旁開2寸)、深呼吸練習等方式,促進肺與大腸的氣機互動。清晨起床一杯溫水,亦能激活胃腸蠕動,輔助排便,簡單而有效。
從更深層的哲學角度看,肺與大腸的關係,也體現了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肺屬金,大腸亦屬金,同氣相求;肺主皮毛,大腸主排濁,二者共同參與人體與外界的物質交換與能量調節。呼吸與排泄,看似無關,實則同屬“氣機出入”的範疇。現代醫學也逐漸認識到“腸肺軸”gutungaxis)的存在:腸道菌群的失衡可能影響肺部免疫反應,而肺部感染也可能改變腸道功能。這與中醫“肺與大腸相表裡”的理論,不謀而合,顯示出古老智慧的前瞻性。
養生之道,貴在細微處著手,持之以恒。我們不必等到疾病發生才想起調理,而應在日常中建立“通、清、和”的生活方式。讓呼吸深長,讓排泄順暢,讓身心輕盈。正如古人所言:“正氣存內,邪不可乾。”當我們的氣機暢通,臟腑協調,自然百病不生。
希望大家在聆聽之後,不僅能理解“肺與大腸相表裡”的深刻內涵,更能將“保持大便通暢”視為日常保健的重要一環。讓我們從呼吸與排泄的協調中,感悟中醫整體觀的智慧,守護身心的平衡與安寧。
3.常用感冒藥如何辨清寒熱,科學選用
肺火問題多發於兩個季節——春季與秋季。這兩個時節氣候反複無常,氣溫忽高忽低,空氣濕度變化大,晝夜溫差顯著,人體的免疫係統和調節機製容易受到挑戰,抵抗力隨之波動。在中醫理論中,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是導致疾病的重要外因,而肺作為“嬌臟”,位居五臟之首,主氣司呼吸,開竅於鼻,外合皮毛,是抵禦外邪的第一道防線。正因其嬌嫩敏感,不耐寒熱,一旦外界氣候變化劇烈,肺便首當其衝,成為外邪侵襲的主要目標。
尤其在春季,陽氣開始升發,萬物複蘇,自然界生機勃發,但同時也為病毒、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溫床。中醫稱之為“春瘟”流行之季。此時的感冒多屬風熱性質,起病較急,症狀明顯,常見咽喉腫痛、扁桃體紅腫、發熱、咳嗽、鼻塞流黃涕,部分患者還會伴有頭痛、乏力、食欲減退等全身症狀。若未及時乾預,病情可能進一步發展,引發支氣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甚至誘發流感大範圍傳播。中醫治療此類風熱感冒,強調“疏風清熱、解毒利咽”的治療原則,常用感冒退熱衝劑、板藍根衝劑、銀翹解毒丸等中成藥。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這些藥物中的有效成分如板藍根、金銀花、連翹等,確實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抗菌和抗炎作用;而在中醫理論體係中,它們性味多屬寒涼,能清熱解毒、涼血利咽,有效緩解風熱之邪引起的各類上火症狀。
然而,有一種常被大眾誤解的中成藥是“感冒清熱衝劑”。儘管名字中帶有“清熱”二字,實則其藥性並非清熱,反而以“散寒”為主,更貼切的名稱應為“感冒去寒衝劑”。這是一種典型的“名不副實”的藥物,極易誤導患者,導致誤用。該藥主要成分包括荊芥、防風、羌活、白芷、川芎等辛溫發散之品,藥性偏溫,功能為疏風散寒、解表發汗,適用於風寒束表之證。若患者僅表現為嗓子疼,但並無惡寒、無汗、頭身酸痛、鼻流清涕等典型風寒表證,貿然服用此藥,反而會助熱上炎,加重咽喉腫痛,甚至引發口乾舌燥、麵赤上火、便秘等內熱症狀。因此,感冒清熱衝劑不僅不適用於肺熱或風熱感冒,反而可能“火上澆油”,加重病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真正適合使用感冒清熱衝劑的情況是:因受涼引發的風寒感冒。例如冬天穿衣過少,或夏季長時間待在空調房中受寒,導致衛陽被遏,出現怕冷、無汗、頭身緊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白、舌苔薄白、脈浮緊等症狀。此時服用感冒清熱衝劑,可通過發汗的方式將體表閉鬱的風寒之邪驅散出去,達到“汗出邪退”的治療目的。它的作用在於“宣肺散寒”,而非“清肺降火”,不能用於體內實熱或肺火旺盛的狀況。中醫強調“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用藥必須與病性相符,否則適得其反。
與之作用相近的還有柴胡衝劑,其核心成分柴胡具有和解表裡、疏肝退熱的功效,尤其對因外感風寒或少陽證引起的低熱、頭痛、胸脅脹悶、體溫輕度升高者效果顯著。柴胡為“少陽專藥”,能引邪外出,疏解半表半裡之邪。若症狀較輕,也可不依賴藥物,采用物理發汗法:如飲用熱薑茶或蔥白豆豉湯後蓋被捂汗、蒸桑拿、或用熱水泡腳至全身微汗,再安靜入睡,往往一覺醒來症狀大減。阿司匹林等解熱鎮痛藥或感冒清熱衝劑也可作為輔助手段,關鍵在於“透表達邪”——讓身體適度出汗,使外邪隨汗而解,恢複衛氣的正常運行。
中醫強調“有一分表證,便需一分解表”。感冒初期,若身體素質尚可,應鼓勵適度出汗,以助邪氣外排。倘若強行壓製汗液,或誤用寒涼藥物閉塞毛孔,導致“表邪不解”,外邪便會由表入裡,化熱入肺,引發更嚴重的咳嗽、黃痰、高熱不退,甚至誘發慢性鼻炎、支氣管炎等舊疾複發。現代人飲食多辛辣油膩,作息不規律,長期熬夜,體質普遍偏熱,素有“內熱伏火”,一旦外感,更容易出現“寒包火”之證,即外感風寒,內有鬱熱,病情複雜,發展迅速。
因此,當出現肺熱熾盛的表現,如咳嗽劇烈、痰黃黏稠、咽喉灼痛、鼻乾鼻血、口渴喜冷飲、體溫持續高於38.5c,甚至感覺“口鼻生煙”,此時再用感冒清熱衝劑或柴胡衝劑等溫性藥物,無疑是火上澆油,不僅無法退熱,反而會助邪深入。正確的選擇應是清熱解毒、宣肺化痰的寒涼類藥物,如雙黃連口服液、羚羊清肺顆粒配合養陰清肺糖漿。雙黃連由金銀花、黃芩、連翹三味苦寒之藥組成,清熱解毒之力強,適用於風熱感冒初起,症見發熱、咽痛、咳嗽、黃涕者。羚羊清肺丸則藥力更猛,含有羚羊角粉現多用水牛角代)、大黃、黃芩、梔子等成分,具有清熱涼血、解毒通便之效,專治肺胃熱盛、痰火上擾之證,尤其適合高熱不退、痰黃帶血、咽喉紅腫潰爛、大便乾結、午後潮熱加重者。而養陰清肺糖漿則側重於滋陰潤燥,保護肺陰,防止清熱過度傷陰,或用於感冒後期乾咳少痰、咽乾咽癢、聲音嘶啞的恢複階段,是“祛邪扶正”理念的體現。
中醫用藥講究“辨證論治”,核心在於分清寒熱虛實,因人、因時、因地製宜。感冒雖為常見小病,但若用藥不當,輕則遷延不愈,重則引邪深入,傷及肺脾,甚至誘發心肌炎、腎炎等嚴重並發症。因此,必須結合季節特點、氣候環境、個體體質及具體症狀進行綜合判斷,不可盲目跟風或憑經驗用藥。
溫熱性質的感冒藥適用於風寒感冒):
感冒清熱衝劑:專為風寒束表而設,尤宜於秋冬寒冷季節或空調環境受寒所致的感冒。即使體內略有積熱,也應先解表寒,所謂“急則治標”。若感冒初起,僅見惡寒、無汗、頭身疼痛,而無明顯內熱如舌紅、口渴、便秘),可單獨服用此藥,借其辛溫發汗之力驅邪外出。但若已有內熱表現,應配合清熱藥物使用,避免單一溫藥助火。
通宣理肺丸:以紫蘇、前胡、桔梗、陳皮、半夏等為主,重在宣肺止咳、散寒化痰。適用於風寒襲肺引起的咳嗽頻作、痰白清稀、鼻塞聲重、胸悶不舒等症狀。其藥性溫和,不傷正氣,適合老年人或體質偏弱者在冬季使用,是治療風寒咳嗽的經典成藥,尤其適用於慢性咳嗽因受寒誘發者。
寒涼性質的感冒藥適用於風熱感冒):
雙黃連口服液:春夏季氣候乾燥炎熱,流感高發,此藥最為適用。由金銀花、黃芩、連翹三味苦寒之藥組成,清熱解毒之力強,對病毒性感冒引起的發熱、咽痛、咳嗽、黃涕有良好緩解作用,是家庭常備的清熱類感冒藥。但脾胃虛寒者慎用,以免引起腹瀉。
羚羊清肺丸:清肺瀉火之力遠勝雙黃連,因其含有羚羊角現用水牛角濃縮粉)與大黃,具有清熱涼血、解毒通便之效。適用於肺胃熱盛、痰黃黏稠、咽喉腫痛、大便乾結、午後潮熱加重者。臨床常與柴胡衝劑聯用,以增強退熱效果,服後靜臥,有助於邪退正安。但體弱便溏者不宜久服。
銀翹解毒丸:為治療風熱感冒的基礎方,藥性較羚羊清肺丸平和,重在疏風清熱、解毒利咽。適用於春秋季節普通感冒,症狀以發熱、微惡風、咽痛、咳嗽為主,無明顯高熱或痰濁者,安全性和適用性較高,兒童及體弱者也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羚翹解毒丸:在銀翹解毒丸基礎上加入羚羊角,增強了清熱鎮驚、涼血解毒的作用,適用於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熱、煩躁、頭痛、咽喉腫痛較重者。雖羚羊角已被替代,但仍保留其清熱之功,是風熱感冒較重時的理想選擇,尤其適合兒童高熱驚厥傾向者。
芎菊上清丸:以川芎、菊花、黃芩、梔子、蔓荊子等組成,主攻上焦風熱,尤擅緩解感冒引起的頭痛、目赤、耳鳴、鼻塞。其方重在清利頭目、疏散風熱,適用於病毒性感冒中以頭痛為主要表現者,但不適用於風寒所致的緊痛或遇冷加重的偏頭痛。
止咳橘紅丸:此藥組方複雜,兼顧肺、脾兩臟,以化痰止咳為主,兼有清熱之功。其中橘紅、半夏、茯苓健脾化痰,石膏清肺胃之熱,適用於老年人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或“老慢支”痰多黏稠、咳喘不止的情況。但因其缺乏解表之力,不適用於新感風寒或風熱初起的感冒咳嗽,應與通宣理肺丸等表裡雙解之劑區分使用。
養陰清肺糖漿:以生地、麥冬、玄參、白芍、貝母等滋陰藥為主,輔以薄荷清熱利咽,重在滋養肺腎之陰,潤燥止咳。適用於秋冬季乾燥氣候下出現的咽乾、鼻燥、乾咳無痰,或感冒後期陰液受損者。雖無強效退熱作用,但可作為輔助藥物,防止清熱太過傷陰,促進機體恢複,是“扶正祛邪”的重要體現。
此外,還需注意:感冒初期應多休息、多飲水,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交叉感染。飲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膩。若發熱持續不退、咳嗽加重、呼吸困難,應及時就醫,避免延誤病情。中醫治療感冒強調“因時製宜”,春季重在疏風清熱,夏季注意清暑化濕,秋季宜潤燥養肺,冬季重在散寒解表。
總之,感冒用藥不可“跟風”或“憑感覺”,必須結合季節特征、症狀表現、體質類型綜合判斷。風寒感冒重在“散寒解表”,宜用溫藥發汗;風熱感冒重在“清熱解毒”,宜用寒涼之品清泄。同時,注意顧護正氣,避免過度發汗傷陽,或濫用寒涼傷脾。隻有辨證準確,選藥得當,才能事半功倍,早日康複。盲目用藥不僅延誤病情,還可能引發並發症,得不償失。科學認識感冒藥的寒熱屬性,是自我藥療安全有效的關鍵一步。
喜歡我的中醫生涯之路請大家收藏:()我的中醫生涯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