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清胃養顏_我的中醫生涯之路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53章 清胃養顏(1 / 1)

親愛的夥伴們,大家晚上好!在這萬籟俱寂、星河璀璨的夜晚,讓我們一同放慢腳步,卸下一天的疲憊,走進中醫養生那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智慧殿堂。今晚,我們將共同探討一個既關乎外在容顏之美,又牽動內在生命之本的重要話題——清胃養顏。這不僅是一門融合了自然規律與人體奧秘的養生藝術,更是一種貫穿於日常起居、飲食男女的生活哲學。它提醒我們:真正的美麗,從來不是浮於表麵的粉黛修飾,而是由內而外、氣血調和、臟腑安和的自然流露。清胃養顏的核心,可凝練為兩大根本支柱:其一,是清除胃中積熱,即中醫所言的“清胃火”;其二,是調和七情六欲,即“調節五誌”,也就是我們現代人日益重視的情緒管理與心理調適。這不僅是中醫養顏之道的精髓所在,更是千百年來曆代醫家、尤其是皮膚科大家們在臨床實踐中反複驗證、代代相傳的寶貴經驗。它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靜心體悟,細細品味,並將其融入生活,真正踐行。

讓我們將目光穿越千年時光,投向那部凝聚著古人智慧的醫學典籍——《中藏經》。其中記載了醫聖華佗一段振聾發聵的論述:“五療者,皆由喜怒憂思,衝寒冒熱,恣飲醇酒,多嗜甘肥,毒魚酢漿,色欲過度之所為也。蓄其毒邪,浸漬臟腑,久不擄散,始變為療。”這段話,如同一盞穿越曆史迷霧的明燈,照亮了我們對皮膚問題根源的深層認知。它清晰地指出,皮膚上所生的五種疔瘡,並非僅僅是風邪、濕邪等外在病邪單獨侵襲所致,更多時候,是內外因交織、日積月累的結果。情緒的劇烈波動——無論是大喜過望、暴怒傷肝、憂思過度、悲慟欲絕,還是驚恐失措、思慮成疾,這些情誌的失調,都會直接擾亂人體臟腑的氣機運行。肝氣鬱結則克脾,心火亢盛則灼肺,脾失健運則生濕,濕久化熱則成毒。再加上外界環境的寒熱交替、冷暖無常,以及現代生活中常見的不良習慣:恣意豪飲烈性美酒、偏嗜甜膩肥甘厚味、頻繁食用易引發過敏反應的“發物”如海鮮、辛辣之品,以及發酵類飲品如米酒、醋飲等,更有甚者,房勞過度,耗傷腎精,損及根本。這些因素如涓涓細流,日複一日地彙聚,導致“毒邪”在體內悄然積聚。這些邪氣,如同無形的毒素,慢慢浸淫於五臟六腑之間,若不能通過合理的調養與排解及時疏泄、排出體外,終將由內而外,發於肌膚,形成各種皮膚疾患,如反複發作的痤瘡、頑固的濕疹、紅腫熱痛的疔瘡,乃至色素沉著、皮膚粗糙無光等亞健康狀態。這正是中醫經典理論中“有諸內,必形諸外”的生動體現——體內的失衡,終將在體表留下印記。

那麼,麵對如此複雜的成因,我們又該如何撥開重重迷霧,尋找到通往真正清胃養顏的康莊大道呢?以下幾點建議,融合了千年古訓的智慧與現代生活的認知,願能為大家帶來深刻的啟發與切實可行的指導:

1.少下飯館,多喝雜糧粥——以食為藥,調養胃土,固本清源

在心火、肺火、肝火、胃火這“五火”之中,與我們日常皮膚狀態關聯最為直接、最為頻繁的,莫過於胃火。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如閃電,工作壓力巨大,飲食往往極不規律,三餐不定,饑飽無常。更常見的是,聚餐頻繁,常食辛辣刺激的火鍋、油膩不堪的燒烤、重油重鹽的快餐與外賣。這些高熱量、高脂肪、高鹽分的食物,極易在體內積聚,釀生濕熱,導致胃火上炎。其典型的外在表現便是麵部油光滿麵,t區尤為明顯,痤瘡、粉刺此起彼伏,尤其是額頭、鼻翼、口周等區域成為“重災區”,毛孔也因皮脂腺分泌過於旺盛而顯得粗大、堵塞。正如《黃帝內經》所言:“穀氣盛則胃厚,胃厚則多食,多食則胃大,胃大則腫脹。”這揭示了飲食過量與脾胃負擔加重的因果關係。反之,若胃火熾盛,不能及時清泄,則熱毒內蘊,上熏於麵,極易化熱生瘡,形成各類皮膚問題。

談及此,不得不提一位令人敬仰的中醫皮膚科泰鬥——北京中醫院的陳彤雲教授。如今已86歲高齡的她,依然精神矍鑠,目光炯炯,麵色紅潤有光澤,肌膚細膩緊致,狀態之好,令人驚歎不已。我曾在十餘年前有幸得見其風采,彼時她已年過七旬,但容顏煥發,步履輕盈,看上去竟如五十許人,絲毫不見老態!跟隨陳教授數十年的弟子陳勇醫師,曾多次在講座與訪談中深情分享恩師的養生之道,其中至關重要、被反複強調的一條便是“飲食清淡,五味調和,謹和五味,骨正筋柔”。陳老常言:“一味追求時下流行的骨感美而過度節食、盲目減肥的人,往往會導致脾胃虛弱,氣血生化無源,最終不僅難以擁有健康的皮膚光澤和紅潤的麵色,反而容易出現麵色萎黃、皮膚乾燥、頭發枯槁、精力不濟等問題。真正的美,是內在氣血充盈、陰陽平衡、臟腑調和的自然流露,是生命力的體現。”因此,她一生都主張飲食務必均衡全麵,五味不可偏廢,切忌暴飲暴食,狼吞虎咽,給脾胃留下足夠的消化和休整時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儘管身為一代名醫,德高望重,社交邀約不斷,但陳老卻始終保持著簡樸的生活作風,極少涉足繁華的飯館酒樓,能推則推,能免則免。她曾坦言,飯館的菜肴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追求“色香味”俱全,往往油重味濃,大量使用味精、雞精、辣椒油、花椒油等調味品,過多的油脂和刺激性調料,正是助燃體內胃火、滋生濕熱的“柴薪”與“催化劑”。她日常的飲食極為樸素而富有養生智慧:最愛喝的便是八寶粥一類的雜糧粥品,將小米的健脾、糙米的養胃、薏仁的利濕、紅豆的補血、綠豆的清熱、蓮子的養心、芡實的固腎、紅棗的補氣等多種穀物豆類巧妙搭配,文火慢熬,直至軟爛成粥。這樣一碗粥,不僅溫軟易消化,減輕脾胃負擔,更能起到健脾養胃、清利濕熱、補益氣血的綜合作用。她極少食用牛羊肉等紅肉,認為其性溫熱,易助火,動物蛋白主要來源於清蒸的深海魚類富含優質蛋白與oega3脂肪酸)和各類豆製品如豆腐、豆漿、豆乾,富含植物蛋白與異黃酮),再輔以大量新鮮的時令蔬菜提供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與膳食纖維)和多樣化的五穀雜糧,確保了身體所需各類營養素的充足與平衡攝入,從生命的源頭上為肌膚的健康與活力打下了堅不可摧的基礎。

在蔬果的選擇上,陳老同樣有著獨到而精細的見解。雖然普遍認為蔬菜水果富含抗氧化物質,有益於痤瘡的改善和皮膚的修複,但中醫講究辨證施食,並非所有蔬果都適合每一位胃火旺盛、濕熱內蘊的個體。例如荔枝、龍眼、芒果、榴蓮等南方熱帶水果,含糖量極高,且性味偏溫熱,中醫稱之為“助濕生熱”之品,過量食用無異於“火上澆油”,反而會加重體內的濕熱之象,導致痤瘡更加紅腫、疼痛,難以消退。許多皮膚問題患者因擔心“發物”會誘發或加重病情,而對魚肉、海鮮等優質蛋白敬而遠之,實則大可不必因噎廢食,走向極端。關鍵在於烹飪方式的智慧選擇:水煮魚因湯底多油、常加辛辣調料,油炸魚因高溫產生大量氧化物質和“火毒”,確實不宜;但若改為清蒸,則能最大程度保留食材的天然鮮美與營養成分,減少油脂攝入和火性生成,是胃火旺盛者理想的烹飪方式。同樣,適量食用清蒸的雞胸肉或瘦豬肉,隻要控製攝入量,搭配清淡的蔬菜,亦可為身體提供必要的蛋白質,不必過度忌口。這正揭示了一個貫穿古今的重要養生道理:食物的烹飪方式,往往能改變甚至重塑其原有的性味與功效,化“害”為“利”,化“燥”為“潤”。

再以我們日常食用的禽類為例,雞肉性溫,有溫補脾胃、益氣養血的作用,故適合體質偏虛、氣血不足者食用,宜選用嫩雞、童子雞以燉湯,取其溫而不燥、補而不滯之性。而鴨子因常年生活於水中,習性偏寒涼,故其肉質亦偏寒,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之效。因此,民間少有“燉嫩鴨子”的說法,多為“老鴨湯”。為何?因嫩鴨肉質鮮嫩,其寒性更甚,若直接燉湯,湯品寒涼之性較強,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腹瀉、腹痛、食欲不振等不適。而老鴨經過歲月沉澱,其寒性有所收斂,加之長時間文火燉煮,寒性更減,反而能發揮其滋陰養胃、清熱解毒的功效,是夏季酷暑時節理想的清補佳品。傳統烹飪智慧中,嫩鴨多製為烤鴨,通過明火高溫烤炙,以火之熱力中和其肉質的寒性,使其性質趨於平和,達到“製性存用”的目的;又如南京名產鹽水鴨,以鹹溫之鹽長時間醃製,鹽在五行中屬火,亦能有效矯正鴨肉的涼性,使其寒而不滯,適口性更強。由此可見,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中,早已蘊含著深刻的養生哲理與平衡智慧。一般而言,經過炒、炸、煎等高溫處理的食物,其“火性”都會顯著增強,產生大量“焦苦之氣”與“燥熱之性”,對於本就胃火亢盛、痤瘡頻發、口乾舌燥的人群,務必謹慎食用,儘量減少攝入。這一點,與現代營養學所倡導的“沒有絕對的垃圾食品,隻有不合理的烹飪方式和食用習慣”的理念不謀而合,都強調了個體化、平衡性與可持續性的重要性。

調節情緒,保持心情愉快——心安即是顏如玉,神定方能氣自華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此言不虛,蘊含著深刻的東方智慧。除了飲食這一有形、可量化的影響因素外,情緒管理作為無形、卻力量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在清胃養顏的整體版圖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甚至決定性的地位。中醫理論認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這精辟地概括了七情對氣機的直接影響。無論是大喜過望導致心氣渙散,暴怒傷肝引發肝氣上逆,憂愁思慮過度耗傷心脾之氣,還是悲慟欲絕損傷肺氣,驚恐不安使腎氣不固,一旦這些情緒反應超出人體正常的調節範圍,持續時間過長或強度過大,都會導致全身氣機的逆亂與阻滯。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機不暢,首先影響肝的疏泄功能,導致肝鬱氣滯;進而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導致水濕不化,聚而成痰;心神失養則睡眠不安,肺衛之氣不固則易感外邪。最終,這些臟腑功能的失調,都會通過經絡氣血的傳導,外發於肌膚。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排泄器官,也是情緒波動最直接的“晴雨表”,自然首當其衝,出現麵色暗沉無光、黃褐斑悄然滋生、皮膚敏感脆弱、易發紅發癢,甚至因壓力過大而爆發大麵積的“壓力性痤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因此,學會與情緒共處,做情緒的主人,而非奴隸,保持心境的平和、安寧與愉悅,是養顏護膚的最高級功法,也是最根本的“治本”之道。我們可以嘗試多種科學有效的方式來放鬆身心,調節情緒。例如,堅持練習輕柔舒緩的瑜伽體式,配合深長而有節奏的腹式呼吸,能有效激活副交感神經,平複交感神經的過度興奮,幫助身體從“戰鬥或逃跑”的應激狀態回歸到“休息與消化”的修複狀態。靜坐冥想,通過將注意力專注於呼吸、身體感覺或某個意象,將紛亂的思緒拉回當下,有助於清空腦海中的雜念,緩解長期積累的焦慮與壓力,培養內心的寧靜與覺知。沉浸於一本啟迪心靈的好書,在文字構築的寧靜世界裡獲得心靈的慰藉與智慧的滋養,也是一種極佳的情緒調節方式。此外,積極而健康的人際互動也至關重要。多與誌同道合的親朋好友傾訴交流,分享生活中的點滴喜悅與微小成就,也能坦誠地表達困擾與壓力,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情緒宣泄和壓力釋放途徑。在真誠的溝通中,鬱結之氣得以疏解,內心的孤獨感被溫暖取代,心火自然平息,肝氣得以條達。培養一項能帶來心流體驗的愛好,如園藝、繪畫、書法、音樂等,也能讓人在專注中忘卻煩惱,獲得深層次的滿足感與愉悅感。

適度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動則生陽,活血化瘀,通達氣血

生命在於運動,肌膚的活力與光彩亦源於體內氣血的順暢流動。適度的體育鍛煉,是激活生命能量、改善體質、優化皮膚狀態的不二法門。建議每天堅持306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慢跑、快走、遊泳、騎自行車、跳繩或太極拳等。這些運動不僅能顯著增強心肺功能,提高身體的攝氧能力和代謝效率,更能通過肌肉的規律收縮與舒張,顯著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血液是輸送氧氣、營養物質如葡萄糖、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到全身細胞的載體,同時也是帶走細胞代謝廢物如二氧化碳、乳酸)和體內積聚的“熱毒”、“濕濁”的主要通道。當血液循環因運動而加速,新陳代謝的速率也隨之大幅提升,這有助於將體內日積月累的有害物質更快地通過汗液、尿液、呼吸等途徑排出體外,從而有效減輕肝臟、腎臟等內臟器官的解毒負擔,淨化內在環境,改善微循環。當肌膚得到充足的營養供應,同時代謝廢物被及時清除,其細胞活力自然增強,修複能力提升,膚色會變得更加紅潤、有光澤,膚質也會變得更加細膩、緊致。運動還能幫助調節內分泌係統,減少因壓力導致的皮質醇水平升高,從而間接改善因激素波動引發的皮膚問題。但需注意,運動應“適度”,過度劇烈的運動反而會耗傷氣血,產生過多的自由基,不利於養顏。

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夜臥早起,養陰蓄精,修複再生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人體順應天地自然節律的生物鐘規律,也是中醫養生強調的“天人相應”原則。規律的作息和充足、高質量的睡眠,是維持身體各項機能平衡、修複受損組織細胞、保證皮膚健康與彈性、延緩衰老的根本基石。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強調:“人臥則血歸於肝。”這意味著,當人體進入深度睡眠狀態,肝臟便開始承擔起重要的解毒、藏血和調節血量的生理功能。它會將白天運行於外周的血液收回,進行淨化處理,清除代謝廢物和毒素,並儲存血液以備次日之需。若長期熬夜,打破這一自然規律,不僅會耗傷人體寶貴的陰血與津液,導致陰虛火旺,更會令肝火因得不到休養而上炎,進一步灼傷肺胃之陰,助紂為虐,形成惡性循環。這直接反映在皮膚上,便是麵色晦暗、黑眼圈深重、眼袋浮腫、皮膚鬆弛缺乏彈性、細紋增多,以及因內熱加重而導致的皮膚問題反複。因此,強烈建議大家儘量養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習慣,順應自然界的陽氣生發與潛藏規律。爭取在晚上10點前入睡,因為晚上11點至淩晨3點是肝膽經運行、進行深度排毒和修複的黃金時段。確保每晚獲得7到8小時連續、深沉、無乾擾的高質量睡眠,是給身體最奢華的滋養,也是對肌膚最溫柔的嗬護。當身體得到充分的休養生息,五臟六腑功能協調,肌膚自然能展現出水潤、透亮、富有彈性的最佳健康狀態。

注意防曬,保護皮膚——禦外邪,固屏障,延緩衰老

最後,我們絕不能忽視外部環境因素對皮膚造成的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在眾多環境因素中,強烈的紫外線uv)是皮膚當之無愧的頭號“隱形殺手”。它能穿透表皮,深入真皮層,直接損傷構成皮膚彈性和緊致度的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導致光老化。光老化的典型表現包括:皮膚鬆弛、皺紋早現且加深、膚色不均、出現日光性黑子老年斑)、毛細血管擴張紅血絲),以及皮膚粗糙、失去光澤等。長期、過度的紫外線暴露,更是誘發皮膚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乃至惡性黑色素瘤等皮膚癌的重要風險因素。因此,科學有效的防曬絕非夏季專屬或去海灘度假時才需要考慮的事情,而應成為貫穿全年365天、無論晴天雨天、室內室外的日常護膚鐵律。選擇spf值和pa值適合自己膚質和活動場景的廣譜防曬霜能同時防護uva和uvb),並堅持足量、定時補塗,是基礎防線。同時,應積極采用遮陽帽、太陽鏡、防紫外線的衣物、遮陽傘等物理防護手段,為嬌嫩的肌膚築起一道堅實、可靠的保護屏障。尤其在上午10點至下午4點紫外線最強的時段,應儘量減少戶外活動或做好充分防護。此外,現代城市生活中的空氣汙染、電子屏幕的藍光輻射等,也對皮膚構成潛在威脅,保持皮膚清潔、使用具有抗氧化功效的護膚品,也是綜合防護的重要環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總而言之,清胃養顏絕非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速成之術或單一產品的神奇功效,而是一項需要我們保持耐心、恒心,從生活點滴細節做起,持之以恒的綜合性身心養護係統工程。它是一場關乎生命質量的長期修行,要求我們從調整飲食結構、優化烹飪方式、選擇天然食材開始,到學會深度覺察情緒、有效管理壓力、培養積極心態;從堅持科學適度的運動、激活身體的生命活力,到恪守順應自然的規律作息、保證深度優質的睡眠;再到重視並落實日常的科學防曬、全麵抵禦外界環境侵害。唯有將這些源於古訓又契合現代科學的理念,真正融入我們的日常行為模式,內化為一種健康、平衡、和諧、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才能從根源上調理體質,淨化內環境,實現內在臟腑的調和安寧與外在容顏的光彩照人。當我們的身體成為一個高效、潔淨、充滿生機的能量場,那份由內而外散發的健康、活力與美麗,才是真正持久、動人且無法被複製的。願我們都能在踐行養生智慧的道路上,不斷探索,持續精進,最終遇見那個氣血充盈、神采奕奕、內外兼修的更美的自己!

2.治痤瘡:春飲芹梨汁,夏喝紅豆薏米粥

從中醫角度來看,痤瘡的產生常與體內濕熱、上火、氣血失調等因素密切相關。肺主皮毛,胃主消化,若肺經有熱或脾胃積熱,濕熱之邪循經上擾頭麵,便易引發痤瘡。因此,調理內在臟腑功能,選擇具有清熱、去火、利濕功效的水果和蔬菜,對預防和緩解痤瘡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比如,水果中的梨,其性寒涼,味甘微酸,入肺胃經,能夠潤肺止咳、清熱化痰、生津潤燥,尤其適合肺熱型痤瘡患者;蔬菜裡的芹菜則性涼味甘苦,有清熱解毒、平肝降壓、利尿消腫的作用,對肝火旺盛、濕熱內蘊者尤為適宜。

陳勇教授在長達二十餘年的臨床實踐中發現,將新鮮雪梨和芹菜各取一半,洗淨去皮後切塊,用榨汁機榨成混合果蔬汁,製成“芹梨汁”,每天早晨空腹飲用一杯約200毫升),連續飲用兩周以上,可顯著改善麵部痤瘡、粉刺和油脂分泌過多的問題。尤其在春季,氣候由寒轉暖,陽氣升發,人體易出現“上火”現象,表現為口乾舌燥、咽喉腫痛、麵部起痘等,此時飲用芹梨汁,不僅能清泄肺胃之熱,還能潤澤肌膚。雪梨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族、蘋果酸、檸檬酸及多種礦物質,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能夠滋陰潤燥、緩解皮膚乾燥;芹菜則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黃酮類物質和芹菜素,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毒素排出、抑製皮脂過度分泌。二者搭配,不僅口感清甜爽口,還能協同發揮清熱、解毒、通便、潤膚的綜合功效,真正實現“從內調理,由外改善”。

除了芹梨汁外,紅豆薏米粥也是中醫推薦的祛痘養生佳品。它特彆適合那些腸胃濕熱重、大便黏滯不爽、舌苔黃膩、麵部油光滿麵的人群。這類人群往往因脾失健運,水濕內停,濕鬱化熱,蘊結於肌膚,導致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孔堵塞,形成炎性丘疹或結節性痤瘡。紅豆性平味甘酸,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補心養血的功效;薏米性微寒味甘淡,歸脾、胃、肺經,能健脾利濕、清熱排膿、美白肌膚;再加上芡實性平味甘澀,可補脾止瀉、固腎澀精、祛濕止帶,三者合用,既能增強健脾祛濕之力,又能避免寒涼傷胃。將紅豆、薏米、芡實按110.5的比例搭配,提前浸泡2小時,再與少量大米一同熬煮成濃稠適中的粥,每日早餐或晚餐溫熱食用,連續服用一個月,可明顯減少痤瘡複發。在夏天梅雨季節,尤其是七八月份,空氣濕度高,外界濕氣侵襲人體,中醫稱之為“長夏”,此時濕氣最盛,最易困脾,導致濕熱內生。因此,在此季節堅持食用紅豆薏米粥,是預防和治療濕熱型痤瘡的有效食療方法。此外,日常還可多食冬瓜、苦瓜、綠豆、赤小豆、茯苓等具有清熱利濕作用的食物,配合規律作息,避免熬夜,效果更佳。

然而,若濕邪深入,導致痤瘡反複發作、皮損嚴重,甚至伴隨皮膚濕疹、瘙癢、滲出等症狀,僅靠飲食調理往往難以根治。此時應考慮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服用如濕毒清膠囊、龍膽瀉肝丸等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止癢功效的中成藥進行輔助治療。這些藥物能加速體內濕熱之邪的排出,調節免疫功能,緩解炎症反應。但需注意,此類藥物多偏寒涼,不宜長期服用,症狀緩解後應轉為食療調養為主,避免損傷脾胃陽氣。

3.中年長痤瘡,病根在情緒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痤瘡是青春期特有的問題,與激素水平波動有關,隨著年齡增長便會自然消失。但實際上,臨床上越來越多的中年人,尤其是30至50歲之間的女性和男性,仍持續出現痤瘡問題,甚至比青春期更為頑固。這往往與他們的生活習慣、情緒狀態、工作壓力密切相關。現代生活節奏快,職場競爭激烈,家庭責任繁重,人們的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中醫理論指出:“百病生於氣也”,情緒波動直接影響臟腑功能。不隻是辛辣油膩的食物能助火化熱,長期的情緒壓抑、焦慮、憤怒、悲傷等心理因素,也會導致“五誌化火”。所謂“五誌”,即喜、怒、悲、恐、驚五種情誌活動,若長期過度或失調,皆可轉化為內熱,擾動氣血,上炎於頭麵,引發痤瘡。尤其是上班族,麵對績效考核、人際關係、經濟壓力等多重挑戰,欲望難以滿足,情緒無處宣泄,更容易肝氣鬱結,鬱久化火,灼傷陰液,形成“肝鬱化火型”痤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國外,這種情況被稱為“成年女性痤瘡”,特指女性在30歲、40歲甚至更年期前後仍持續長痘的現象。研究顯示,這類患者常伴有月經不調、乳房脹痛、情緒波動大等症狀,與內分泌紊亂和心理壓力密切相關。女性由於生理周期、激素水平波動較大,加上社會角色多重,情緒更容易波動,因此“化火”的機會也更多。對於這類人群,除非痤瘡處於急性發作期,表現為紅腫熱痛明顯的炎性丘疹或膿皰,可短期使用清熱解毒類中藥或外用抗生素軟膏控製炎症,否則單純依賴“去胃火”或“清肺熱”的藥物效果有限。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從調暢情誌入手,學會釋放壓力,保持心情舒暢,做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著名中醫美容專家陳彤雲先生在養顏抗衰方麵有著數十年的臨床經驗,她特彆強調“養心”是美容的根本。她認為,一個人要想擁有健康的氣色和細膩的肌膚,首先要擁有良好的心態,做到內心平和,榮辱不驚,不為外物所擾。情緒穩定是維持臟腑協調、氣血充盈的關鍵。如果一個人長期脾氣暴躁、易怒吼叫,或者終日憂思焦慮、睡眠不佳,必然導致肝鬱氣滯、心火亢盛,進而反映在皮膚上——麵色晦暗、毛孔粗大、痘痘頻發。陳老本人就是這一理念的踐行者,她一生經曆風雨,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始終保持著溫文爾雅、從容淡定的氣質。她常說:“相由心生,病從心起。”正是這種長期的情緒修養和內在修煉,使她在年過八旬後依然麵色紅潤、皮膚緊致,成為中醫養生美容的典範。

此外,關於護膚品的選擇,陳老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她認為,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本身具有天然的屏障功能,能有效阻擋外界有害物質侵入,但同時也限製了外用護膚品中大分子營養成分的吸收。因此,市麵上許多高價護膚品的實際功效往往被誇大,其作用更多停留在表層保濕或短暫改善外觀。相比之下,內服調理更為根本。她自己在日常護膚中,從不追求奢華品牌,而是堅持簡單實用的原則,常用的是價格親民的雪花膏、甘油、維生素e乳等基礎保濕產品。隨著年齡增長,皮膚逐漸出現膠原蛋白流失、表皮變薄、乾燥脫屑等問題,此時更需注重內在滋養與外在保濕相結合。她有時會將家中做首飾剩下的天然珍珠磨成極細的粉末,過篩後按比例摻入麵霜或蜂蜜中,製成天然麵膜,每周使用一到兩次。珍珠粉性寒味鹹,入心、肝經,具有安神定驚、明目消翳、解毒生肌的功效,外用可提亮膚色、淡化色斑、促進創麵愈合,對改善痤瘡後遺症如痘印、色素沉著有良好輔助作用。

總而言之,要有效防治痤瘡,不能僅停留在“治標”的層麵,如使用祛痘產品或藥物,而應樹立“整體觀念”,從飲食、情緒、作息、體質等多方麵進行綜合調理。春季以清肺胃之熱為主,可飲芹梨汁;夏季重在健脾祛濕,宜食紅豆薏米粥;同時,無論年齡大小,都應重視情緒管理,學會減壓靜心,保持內心平和。隻有真正做到“內外兼修、身心同調”,才能從根本上擺脫痤瘡困擾,擁有健康、清透、富有彈性的美麗肌膚。

喜歡我的中醫生涯之路請大家收藏:()我的中醫生涯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末世禦屍:隻收無敵的異種喪屍 穿越變成ai,科技全靠挖墳 血色的春天 民間冤洗錄之天選打工人 特工穿成小農女:戰神王爺追妻忙 隔壁童養媳上岸日常 大明:我能複製戰略物資! 特種兵穿越劉備再造大漢 不當官了,逃荒保命要緊! 長生不老印象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