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作出來的火_我的中醫生涯之路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47章 作出來的火(1 / 1)

親愛的夥伴們,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我們來聊聊身體裡的那股“火”——這不僅僅是一場關於健康的對話,更是一次對現代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在科技飛速發展、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的身體卻悄然麵臨著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卻影響深遠的威脅——環境雌激素所引發的“內火”失衡。

在以前,我們常常聽到一個口號:“人老心不老”。這句話曾激勵了無數人,鼓勵我們在歲月流逝中依然保持熱情、樂觀與追求。它象征著一種精神的力量,一種不向年齡低頭的生命態度。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環境的深刻變化,這個口號或許需要我們重新審視了。因為如今我們麵對的,不僅是心理層麵的衰老挑戰,更是生理層麵被外部環境悄然改變的現實。因為我們身邊出現了許多“環境雌激素”——這些來自日化產品、塑料製品、農藥殘留乃至某些保健品中的化學物質,正通過皮膚、呼吸、飲食等途徑悄悄進入人體,乾擾內分泌係統。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生理和心理上的誘惑,比如過度美容、激素濫用、情緒壓抑等,都在加劇體內“火”的積聚。所以,這個口號可能需要稍作修改,至少要改為“人有多老,心有多老”。唯有身心同步匹配,內外協調一致,我們才能真正避免身體裡那股無名之火帶來的困擾,實現真正的健康與平衡。

1.雌激素的增多:雙刃劍下的隱憂

雌激素可以通過皮膚被人體吸收。從好的方麵來說,含有雌激素或類雌激素成分的化妝品通過皮膚吸收後,可以促進膠原蛋白生成,增強皮膚鎖水能力,使人的皮膚細膩光滑,氣色顯得年輕有光澤。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抗衰老產品都主打“植物雌激素”或“仿生科技”的原因。但從壞的方麵來說,外源性雌激素的過度攝入,尤其是非醫囑下的長期使用,可能打破體內激素平衡,刺激乳腺、子宮內膜等組織異常增生,進而誘發各種婦科癌症,如乳腺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

那麼,為什麼許多婦科醫生從不使用美容院推薦的“高效護膚”產品?原因正在於此。她們深知激素作用的兩麵性。曾經,日本人嘗試用蜂王漿對更年期女性進行輔助治療,將蜂王漿塗抹在大腿內側等皮膚較薄的部位,發現這些女性的潮熱、出汗、情緒波動等更年期症狀明顯好轉,皮膚狀態也顯著改善。北京第四製藥廠曾專門生產“北京蜂王漿”,工作人員在調配蜂王漿的過程中,發現那些長期接觸蜂王漿的員工,手部皮膚異常細膩白嫩,即便年過五十,仍如少女般柔潤。這是因為蜂王漿中含有豐富的天然類雌激素物質,如壬烯酚等,具有一定的激素樣活性。蜂王從幼蟲期開始就excusivey食用蜂王漿,壽命可達五到六年,而工蜂僅能存活約50天。蜂王成年後每日產卵,產卵總量甚至超過自身體重,這種驚人的生命力正是蜂王漿中複雜營養與生物活性物質共同作用的結果。合理、適量地服用蜂王漿,確實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調節內分泌,許多癌症病人在無法接受常規治療的情況下,通過堅持食用蜂王漿,體質得到改善,生活質量提升,壽命也有所延長。

但關鍵在於“合理”二字。雌激素通過皮膚吸收後,既可能帶來皮膚細膩、延緩衰老的益處,也可能因攝入過量或使用不當,成為誘發婦科疾病的“隱形推手”。雌激素對女性來說是一種生機的象征,它維係著女性的第二性征、月經周期與生育能力,能夠讓女性魅力更加濃鬱,青春期明顯延長。然而,如果雌激素來得不是時候,比如在兒童期過早出現,或者在更年期後仍大量存在,就會成為女性難以承受的“火”。對於女童來說,她們正處於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尚未成熟,過多的外源性雌激素會乾擾正常的發育節奏,導致性早熟——乳房發育、月經初潮提前、身高突增後停止,就像用硫黃催開的花朵,看似絢爛,實則透支了未來的生命力。北京兒童醫院的“少女婦科”門診原本是為二十幾歲的青年女性設立的,但近年來卻頻繁接診十歲出頭的小女孩,她們常常被中醫診斷為“陰虛火旺”,表現為煩躁、盜汗、失眠、月經紊亂等,需要服用黃柏、知母等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中藥來抑製這股提前到來的“生機”。

對於中老年女性而言,情況同樣不容樂觀。發育期早已過去,身體對雌激素的需求大幅下降,但若因環境暴露或不當補充導致體內雌激素水平居高不下,這些“多餘”的生機便無法正常代謝排出,反而在體內鬱結,形成中醫所說的“肝鬱”狀態。肝主疏泄,情誌不暢、氣機鬱滯,則“肝鬱化火”,火性上炎,表現為易怒、頭痛、麵部潮紅;火邪下注,則可能引發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甚至發展為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等嚴重疾病。近年來,這些疾病的發病率持續上升,與“環境雌激素”的廣泛存在和檢測發現幾乎是同步的。顯然,能夠使女性青春常在的雌激素,是一個既誘人又危險的“雙刃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乳腺癌的臨床治療中,內分泌治療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醫生會通過藥物抑製雌激素受體或降低體內雌激素水平,以防止癌細胞複發和轉移。臨床觀察發現,乳腺癌患者在完成手術、放化療之後,如果長期存在焦慮、抑鬱、情緒壓抑等“肝鬱”症狀,其複發風險顯著高於情緒穩定、心態積極的患者。這說明,心理狀態與內分泌係統密切相關,而環境雌激素正是通過乾擾這一係統,埋下健康隱患。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科主任醫師白文佩長期致力於更年期內分泌失調的研究,她強調:雌激素的使用必須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個體化評估風險與收益。然而,一些美容院老板為了吸引顧客,不惜鋌而走險,想方設法打聽哪裡能獲取激素類物質,偷偷添加到麵膜、精華、霜膏中,以追求“立竿見影”的嫩膚效果。了解內情的醫生從不購買這類來路不明的化妝品,因為無法判斷那些迅速見效的產品是否依賴激素“作弊”,而這種短期美麗背後,可能隱藏著乳腺病變、內分泌紊亂甚至癌症的長期風險。

讓男人變性、女人生癌的環境雌激素,正在悄然改變人類的生理圖景。

北京兒童醫院在十幾年前率先成立了“少女婦科”門診,專門應對女孩性早熟問題。起初,人們將早熟歸因於營養過剩、飲食太好。但很快問題浮現:在相同家庭、相同飲食條件下,為什麼女孩早熟的比例遠高於男孩?這說明,必然存在一個專門影響女性發育的特有因素——那就是環境雌激素。與此同時,人們也注意到一個有趣現象:現在的女性遠比她們的母親、祖母在同齡時顯得年輕。許多四十歲上下的女性皮膚依然緊致有彈性,麵色紅潤,看起來“水靈靈”的。這固然是護膚進步的結果,但背後也離不開環境雌激素的“助攻”。

雌激素不僅維持女性的生殖功能,對皮膚也有特殊的優待作用。它能促進皮下膠原纖維合成,增強皮膚屏障,減少水分流失。因此,隻要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水平相對穩定,皮膚就不易乾燥缺水,彈性得以維持,皺紋的出現也會延緩。這正是許多女性追求“凍齡”的生理基礎。

但與此同時,男性群體中也出現了“陰柔化”趨勢。熒幕上不時出現細皮嫩肉、五官精致的“玉麵小生”,成為年輕一代追捧的偶像。例如,曾經引領韓流的韓國男星裴勇俊,早年以溫文爾雅的形象迷倒大批女性觀眾,而後期形象逐漸女氣化:長發披肩、妝容精致、儀態嬌柔,甚至皮膚狀態比許多女性還要細膩光滑。這種現象並非偶然。

1992年,丹麥科學家發表《過去50年人類精液質量下降的證據》論文,指出過去半個世紀中,男性精子數量平均下降了近50。這一“雄風日下”的趨勢不僅出現在人類,在動物界也早有端倪。1980年,美國人將大量含雌激素活性的殺蟲劑倒入佛羅裡達州的一個湖泊,五年後檢測發現,幸存的雄性短吻鱷陰莖長度僅為正常水平的34,體內睾丸酮含量顯著降低,生殖能力嚴重受損。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個科學概念——“環境雌激素”。

環境雌激素,是指存在於我們身體以外、卻具有類似天然雌激素生物活性的化學物質。它們包括某些殺蟲劑如ddt代謝物)、工業化學品如雙酚a)、洗滌劑降解產物如壬基酚),以及人類使用的避孕藥、激素替代療法藥物等,這些物質通過尿液、廢水排入環境,難以降解,最終通過食物鏈、水源、空氣和皮膚接觸進入人體。它繼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之後,成為又一個全球性的環境與健康危機。它不僅威脅生殖健康,更可能導致人類整體“雌性化”趨勢,影響性彆比例、生育能力乃至社會結構。

這些環境雌激素“潤物細無聲”,通過日常接觸悄悄被人體吸收。它們模擬天然雌激素的作用,乾擾內分泌係統,導致激素信號紊亂。正因如此,現代女性普遍顯得比前輩年輕,不僅身體狀態更佳,連心態也更活躍、開放。一項對城市人群抑鬱狀態的調查顯示:55歲以上女性中,抑鬱狀態占比為17.4,而同齡男性僅為9.6。按理說,女性剛經曆更年期,激素劇烈波動,應更易抑鬱,但數據卻相反。專家推測,這可能與環境中低劑量雌激素的持續刺激有關,某種程度上緩解了更年期情緒波動。

然而,這種“年輕”是代價高昂的。我們不能以潛在的癌症風險、生殖能力下降和生態失衡為代價,換取表麵的青春。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身邊的環境雌激素保持高度警惕。選擇化妝品時,查看成分表,避免含“雌二醇”“植物雌激素”“蜂王漿提取物”等敏感成分的產品;減少塑料製品使用,尤其是加熱食物時不用塑料容器;多吃有機蔬果,減少農藥殘留攝入;保持規律作息與情緒舒暢,增強身體代謝與解毒能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隻有真正理解“火”的來源,學會與身體對話,才能做到內外兼修、身心如一。讓我們從今天起,不再盲目追求“速效美麗”,而是選擇一種更智慧、更可持續的健康生活方式。唯有如此,才能讓“人老心不老”這句古老箴言,在新時代煥發真正的生命力。

2.穿得厚了:童子不衣裘帛

元·朱丹溪《格致餘論》有雲:童子不衣裘帛,前哲格言具在人耳,裳下體之服,帛溫軟甚於布也。這句古訓,看似簡樸,實則蘊含著深邃的中醫養生智慧。所謂“裘”,指皮毛製成的衣物;“帛”,則為絲織品。二者皆質地厚實、保暖性強,遠勝於普通棉麻布料。然而,正是因其過暖,反不利於兒童健康。中醫認為,小兒為“純陽之體”,陽氣旺盛,生機蓬勃,本就容易內熱上火,若再穿著過於厚實的裘帛之衣,無異於火上澆油,導致體內陽熱鬱積,耗傷陰液,形成“上火”之症。

具體表現中,最常見者便是晨起眼瞼被眼屎黏住,難以睜開,需以溫水敷軟方可清理。老一輩人一看便知:這是夜間被褥過厚、穿衣過多所致,屬典型的“肺火”上炎。中醫理論中,“肺主皮毛”,皮膚為肺之外候,皮毛閉塞則肺氣不宣,熱邪內鬱,上擾於目,故見眼眵增多。此時,調理之道不在強力清熱,而在疏解表閉、宣肺散熱,輔以冰糖燉梨水潤肺生津,即可緩解。若長期忽視,肺火持續不退,可能引發咳嗽、咽喉腫痛,甚至影響生長發育。

“童子不衣裘帛”之訓,正是提醒家長勿以成人之寒暖標準衡量孩童。現代家庭中,常常見到祖輩心疼孫兒,層層包裹,唯恐著涼,殊不知“過猶不及”。尤其小男孩陽氣更盛,更易因過暖而生內熱,出現煩躁、夜啼、便秘、口瘡等症狀。中醫強調“抑其過旺,扶其不足”,對兒童穿衣,應以“寬鬆、透氣、適度”為原則,宜穿棉麻材質,利於汗液蒸發與體溫調節。

有趣的是,這一理念在跨文化育兒中常引發衝突。曾有一例:中國女子嫁與外國人,生育後攜子歸國撫養。外國女婿堅持讓孩子光腳在室內活動,認為有助於足部發育與體溫調節;而中國丈母娘則堅決反對,認為“寒從腳起”,不穿襪子必致受涼生病。每日為此爭執不休。其實,丈母娘的觀念源於特定曆史背景——過去物質匱乏,女性產後氣血大虛,營養不足,體內陽氣本弱,故需“捂月子”,嚴防風寒。在一些偏遠地區,這種習俗尤為嚴苛。如山西某地,產婦整月僅食小米粥,虛弱至極,連耳道都需塞棉保暖,以防“風邪入侵”。這種環境下,“保暖”確為首要任務。

然而,時代變遷,現代人營養充足,體質增強,育兒理念也應隨之調整。那個“中外合資”的孩子,在父親堅持下長期光腳生活,非但未如外婆所憂那般體弱多病,反而體質健壯,少患感冒,無形中踐行了“童子不衣裘帛”的養生之道。其原理在於:適度接觸外界溫度變化,可鍛煉皮膚感溫能力與毛孔開合功能,增強機體適應力與免疫力。反觀過度保暖者,皮膚長期處於閉塞狀態,毛孔失於調節,一旦環境變化,反而更易感冒。

成人穿衣亦講“凍”字養生法,尤以“春捂秋凍”為經典原則。立秋之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體氣血由表入裡,開始收斂儲備。至立冬,氣血已深藏於內臟,此時適當“受凍”,可促使體表毛孔自然關閉、緊縮,起到“固表防邪”之效。若過早或過度加衣,皮膚因熱而毛孔大開,反為寒邪入侵打開門戶。一旦氣溫驟降,陽氣外泄,衛外不固,極易感寒致病。因此,冬季穿衣宜“層層疊加、靈活增減”,避免一身厚重。同時,室內溫度亦不宜過高,保持在1822攝氏度為宜,既節能,又利於陽氣潛藏,符合“秋冬養陰”之道。

更有甚者,現代暖氣普及,許多家庭冬季室溫高達25度以上,人在其中如處暖房,出汗、毛孔張開成為常態,出門即遇冷風,冷熱交替,最易傷肺。中醫謂“肺為嬌臟,不耐寒熱”,長期如此,易致慢性咳嗽、鼻炎、哮喘等症。故養生之道,在於順應四時,尊重身體本能調節機製。穿衣不宜求暖一時,而應著眼長久健康。

3.月經停了:切子宮切出一身火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意指女子至四十九歲左右,腎氣漸衰,衝任二脈空虛,天癸即促進生殖功能的精微物質)枯竭,月經停止,生育能力終結。此為自然規律,天道使然。然而,若因疾病或其他原因,在未達此年齡前人為切除子宮,導致月經驟停,則可能打破身體內在平衡,引發一係列“火鬱”之症。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胡凱文教授曾接診一例患者,原疑為宮頸癌前病變,西醫為防癌變,建議行子宮切除術。術後,患者身體出現多處皮下結節、增生,驚恐萬分,以為癌變擴散。經詳細檢查,排除惡性病變,實為內分泌失調所致的良性增生。中醫辨證為“血瘀痰凝,火毒內蘊”,治療原則本應調經活血、疏肝解鬱、清熱散結。然而,難點在於:患者子宮已除,月經無從再來,體內代謝廢物與鬱熱失去正常排泄通道,所謂“去路不通”,火邪無處可泄,隻能鬱積於內,形成結節、疙瘩,久之或成頑疾。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中醫體係中,月經不僅是生育功能的體現,更是女性“排毒”“泄火”的重要途徑。每月經行,實為一次生理性的“清倉排淤”,將體內瘀滯的氣血、代謝產物隨經血排出。正如河道需定期疏浚,否則淤塞成災。若人為截斷此通路,即便結構完整,功能卻已殘缺。現代醫學雖能精確描述解剖結構,卻常忽視“功能整體性”這一中醫核心理念。子宮雖非激素分泌器官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但其周期性變化是整個內分泌軸下丘腦垂體卵巢子宮)協調運作的終端表現。一旦子宮被切除,這一閉環被打破,反饋機製紊亂,激素水平失衡,進而影響情緒、皮膚、代謝乃至免疫係統。

“女子七七任脈虛”是自然規律,49歲後月經停止屬生理常態。若在此之前,尤其在生育年齡階段,因良性病變切除子宮,需極其慎重。現代醫學技術進步,手術安全係數提高,但“能做”不等於“該做”。許多患者術後出現潮熱、盜汗、情緒波動、皮膚暗沉、關節疼痛等類似更年期症狀,皆因“火鬱於內,不得外達”。中醫謂“有諸內,必形諸外”,體內鬱火無處宣泄,必現於肌膚、情誌。

臨床觀察發現,痤瘡的發作常與月經周期密切相關。多見於經前一周,因工作壓力、考試、家庭變故等導致情緒緊張,肝氣鬱結,衝任失調,月經推遲,體內鬱熱不得隨經血排出,上炎於麵,發為痤瘡。待月經來潮,氣血得通,鬱火隨血而泄,痤瘡自然消退。西醫歸因於“激素波動”,中醫則稱之為“經前血熱,火毒上攻”。二者本質相通,皆說明月經是調節體內“火”之平衡的關鍵出口。

更值得警惕的是,現代乳腺癌發病率上升,與女性生育後不哺乳密切相關。分娩後,母體氣血旺盛,乳汁乃精血所化,本為哺育後代之用。若產後不哺乳,乳汁無法排出,久之瘀積於乳腺,形成“乳癖”“乳核”,日久可能演變為結節甚至癌變。中醫認為,此即“氣血壅滯,火毒內結”。本應外輸的能量被迫留於體內,一人之軀承受兩人之營,代謝不堪重負,終成隱患。流行病學亦顯示,未生育、未哺乳女性乳腺癌風險顯著高於哺乳者。

因此,月經、哺乳等女性特有生理過程,實為“天賜通道”,用以調節生命之火的盛衰與流向。激素,尤其是雌激素,在中醫看來即是“生命之火”的物質基礎。火旺則生機勃勃,火衰則萎靡不振,火鬱則百病叢生。保持這些生理通道的通暢,遠比單純維持激素水平更為根本。

月經的正常運行,依賴於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的精密協同。下丘腦釋放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刺激垂體分泌fsh,作用於卵巢,促使卵泡發育與激素分泌,最終子宮內膜周期性增生脫落,形成月經。這一過程如環無端,任一環節受損,皆可致經亂。而子宮作為最終執行器官,雖不分泌激素,卻是整個係統動態平衡的“顯示器”與“調節閥”。切除子宮,如同拆除排水口,即便管道仍在,汙水亦難排出。

此外,月經與女性心理健康密不可分。經期前後,因激素波動,常見情緒不穩、焦慮、抑鬱、易怒等“經前綜合征”。這些情緒變化既是生理反應,也受社會角色壓力影響。現代女性肩負職業、家庭、育兒多重責任,長期精神緊張,肝氣鬱結,進一步加重月經失調。而月經不調又反向影響情緒,形成惡性循環。因此,調經不僅是調身,更是調心。

在當今社會,女性健康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熬夜、節食、壓力、環境激素……種種因素乾擾著內分泌係統的穩定。保持月經規律,需從生活方式入手: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情緒管理。中醫強調“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正是提醒女性回歸身心平衡之道。

同時,社會應提升對女性健康的係統性關注。醫療機構應普及月經生理知識,破除“月經羞恥”,建立科學認知。學校應開設女性健康課程,政府應支持相關科研,探索非手術治療子宮肌瘤、腺肌症等良性疾病的替代方案,減少不必要的子宮切除。社會組織可推動職場女性健康支持計劃,提供心理疏導與醫療援助。

總之,月經不僅是生育的象征,更是女性生命力的節律表征。它承載著排毒、調火、養心、維係內分泌平衡的多重功能。保護月經,就是保護女性的整體健康。我們應以敬畏之心對待這一自然賦予的生理機製,避免輕率乾預,倡導順應天時、尊重身體的養生智慧。唯有如此,女性才能真正實現身心和諧,健康長壽。

“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僅是一句勵誌箴言,更是一條健康法則——每個器官、每種功能,皆有其存在之理。尊重生命,順應自然,才是最高級的養生。

喜歡我的中醫生涯之路請大家收藏:()我的中醫生涯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基因科技之生物人 女帝歸來:她開局殺瘋,萬物皆跪! 壞了!LPL又被俘虜了! 撼龍逆命錄 僵約我和小玲有一女名為靈玲 詭世九品:魏晉二十重規則煉獄 重生79年打獵供妹妹上學 他和祂的恐怖宇宙 鍍金神座:時代的齒輪 一刀破萬障,我命由我不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