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夥伴們,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厥論篇》,這是《黃帝內經》中極具價值的一篇經典文獻。厥,指的是人體氣機逆亂,這是一種複雜的病理狀態,涉及氣血運行的不暢與紊亂。本文將詳細解析寒厥和熱厥的病因、症狀,以及六經之厥的症狀和治愈原則。在《黃帝內經》中,黃帝與岐伯有一段精彩的對話。黃帝問道:“厥病有寒有熱,這是為什麼呢?”岐伯答道:“陽氣向下部衰竭,就是寒厥;陰氣向下部衰竭,就是熱厥。”這段對話揭示了厥病的核心病機,即陰陽二氣的失衡與衰竭。黃帝進一步詢問:“熱厥之發熱,必定先從足下發生,這是為何?”岐伯詳細解釋道:“陽氣起於腳五趾的外側,集中於腳下,而聚結於腳心。當陽氣旺盛時,腳下的熱量會明顯上升,因此熱厥的患者會首先感覺到足底發熱。”這種現象反映了陽氣在人體下肢的聚集與運行特點。黃帝又問:“寒厥之發寒,必定先從五趾發生而上行到膝下,這又是為什麼?”岐伯說:“陰氣起於足五趾的裡側,集中在膝下,而聚集在膝上。陰氣旺盛時,寒冷之氣會從足趾的裡側開始,逐漸上行至膝上。這種寒冷並非外界寒邪侵入,而是體內陽虛導致的陰寒之氣。”這段解釋強調了內因在寒厥發病中的關鍵作用。黃帝接著詢問寒厥的形成原因。岐伯答道:“前陰是各筋聚集的地方,也是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會合場所。春夏季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季陰氣盛而陽氣衰。患寒厥症的人,往往身體壯實,但在秋冬季節,若過度操勞或房事不加節製,會導致在下的陰氣向上浮,與陽氣相爭,從而使陽氣不能內藏,精氣泄漏,邪氣便得以上逆。寒邪之氣因在體內而生,陽氣逐漸衰退,不能滲透營運於經絡之中,於是,陽氣一天天受損,隻留陰氣存在,所以手足就會發冷。”這段論述不僅揭示了寒厥的病理機製,還指出了生活起居對健康的影響。黃帝再問:“熱厥是怎樣形成的?”岐伯答道:“酒入胃裡,會使絡脈中充滿血液,而經脈裡卻空虛。脾是主導為胃輸送津液的,若陰氣虛,陽氣則乘虛而入,陽氣搶入則胃氣失和,胃氣失和則水穀所產生的精氣相應衰減,精氣一旦衰減,就不能正常營養四肢。這種病人,通常多次醉酒,且在飽食後行房,導致氣聚於脾中而得不到宣泄發散,食酒之氣與食穀之氣相遇互動,糾集成熱,從內部生起,導致全身發熱。由於內熱,小便成赤色。酒性氣盛而運行剽悍,腎氣有所衰減,而陽氣獨勝,所以手足就發熱。”這段描述詳細解析了熱厥的形成過程,特彆是飲食不節與生活習慣對厥病的影響。黃帝接著說:“厥病有的使人腹脹,有的使人突然不省人事,或者半天、甚至一天才能認識人,這是為什麼?”岐伯說:“陰氣盛於上,那麼下部就虛;下部虛,則腹部就容易脹滿。陽氣盛於上,那麼下部的陰氣也會向上行;而邪氣是逆向上行的,上逆陽氣就會紊亂,陽氣一亂,就會使人突然昏厥而不省人事了。”這段對話揭示了厥病複雜多樣的症狀表現及其背後的病理機製。黃帝說:“好!我想要聽聽六經厥病的病症。”岐伯說:“太陽經厥的症狀,就是麵部腫脹,頭覺得沉重,足不能行,眼花容易跌倒;陽明經厥的症狀,就是發瘋發癲,亂跑亂叫,腹脹滿而不能躺臥,麵紅耳赤發熱,往往出現幻覺,而且胡言亂語;少陽經厥的症狀,就是人突然耳聾,臉頰腫脹發熱,兩脅疼痛,小腿不可以行動;太陰經厥的症狀,就是令人肚腹脹滿,大便艱澀不爽利,不想吃飯,吃了就嘔吐,不能睡得安穩;少陰經厥的症狀,就是人舌乾,小便色赤,腹滿心痛;厥陰經厥的症狀,就是人的小腹腫痛,而且腹脹,大便小便都不利,喜歡蜷腿躺著,前陰萎縮,小腿內側發熱。治療這些厥病,氣盛的就用泄法,氣虛的就用補法,既不盛又不虛的,就按本經所對應的主穴治療即可。”足太陰經有厥逆,則小腿拘攣,心痛牽扯到腹部,要從主導它的腧穴診治;足少陰經有厥逆,則腹部虛滿、嘔吐、下泄清水,要從主導它的臉穴診治;足厥陰經有厥逆,則表現為痙攣、腰痛、腹部虛滿、小便不通、胡言亂語,要從主導它的腧穴診治;如太陰、少陰、厥陰同時厥逆,人的大小便都不通,而且手足冰涼,三天後人就會死亡。足太陽經有厥逆,則人出現昏倒、吐血,經常鼻出血,要從主導它的腧穴診治;足少陽經有厥逆,則筋骨關節不靈便,腰不可以動彈,脖項不可以回顧,如若伴隨生發腸癰,就難以治療,如再受驚,人就會死亡;足陽明經厥逆,則喘急而咳嗽,身體發熱,容易受驚,鼻出血,而且嘔血;手太陰經有厥逆,則胸腔虛滿而咳嗽,常常嘔出痰水,要從主導它的腧穴診治;手心包絡和手少陰心經有厥逆,則心痛牽扯到咽喉,身體發熱,人就會死,不能治;手太陽經有厥逆,則表現為耳聾,眼睛流淚,頭頸不能回顧,腰不可以前俯後仰,要從主導它的腧穴診治;手陽明經和少陽經有厥逆,則發生喉痹,咽腫,口腔潰瘍,要從主導它的腧穴診治。在南非有個好望角,那裡有一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裡有一種非常神奇的植物,屬於灌木類,類似於仙人掌,它的生命周期是7年,這種植物每到7年都自焚一次,自焚後化為灰燼。一是給它的後代騰出空間,二是自焚後化為肥料。這也可以看出植物界也有著明顯的“七”自然規律。很多生命的誕生也遵循七的節律,如小雞孵出是三七21天,兔子懷孕產子是四七28天,蠶蛻變每七天進行一次,老虎懷子是105天15個七),人的出生是280天40個七),古代練功也多以七為單位。《素問?厥論》篇第四十五中的文言文《厥論》出自《黃帝內經?素問》第四十五篇,成書於先秦至漢代,為中國古代醫學經典的重要篇章。全書采用黃帝與岐伯的問答形式,係統論述中醫厥證理論,構建了以氣機逆亂為核心的病機體係。該篇將厥症分為寒厥與熱厥兩類,寒厥因陽氣衰於下、陰寒內盛,症見手足逆冷;熱厥因陰氣衰於下、陽熱亢盛,表現為足底發熱。文中詳述十二經脈厥逆的臨床表現,如太陽經厥逆致頭重足痿,陽明經厥逆引發癲狂腹滿,並總結“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通過陰陽失衡與經絡氣血逆亂的病機分析,形成涵蓋病因、證候及治則的完整理論框架,成為後世辨治厥證的基石。曆代醫家如王冰、張介賓等均對此篇進行注疏,進一步闡釋其理論內涵。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太陰厥逆,胻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言,治主病者。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治主病者。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痓,治主病者。此外,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厥病可能與多種疾病相關,如心血管疾病、神經係統疾病等。中醫的厥證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診斷和治療思路,值得深入研究和應用。那麼今天就分享到這裡,親愛的夥伴們,明天我們將繼續探討更多精彩的內容,再見!
喜歡我的中醫生涯之路請大家收藏:()我的中醫生涯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