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傳第二十九
本篇詳儘地闡述了先師在漫長的行醫實踐中所傳授的寶貴經驗,每一條都是無比實用的智慧結晶,堪稱醫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在古代,醫學不僅僅是治療疾病的技術,更是關乎民生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支柱。作為一位極具智慧的統治者,黃帝深知此理,他曾感慨道:“我聽聞先師在醫學領域有許多獨到的心得,這些心得並未被記載於經籍之中。我願傾聽這些智慧,將其珍藏,並作為行醫和治國的準則。這樣一來,上可治民,下可保身,使百姓免於病痛之苦,實現上下和睦,恩德遍及天下,子孫後代亦能受益無窮,永不斷絕。你能否將這些心得傳授於我?”
岐伯說,先師的傑出弟子,懷著敬仰之情回答道:“您所問之事,意義深遠。無論是治民還是治身,無論是治理大事還是小事,無論是治國還是治家,無不依賴於一個道理——順行。所謂的順行,不僅僅是指陰陽、經脈、氣血的順逆,更重要的是百姓人民的情誌要順。隻有順應自然和人的本性,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諧。就好比春種秋收,遵循自然的規律,方能收獲豐碩的果實。”
黃帝若有所思,進一步詢問:“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順呢?”
岐伯答道:“進入一個國家,要深入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每一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和傳統;到了一個家庭,要細心詢問人家的忌諱,尊重他人的隱私和信仰;進入彆人的堂屋,要明白人家的禮節,以示對主人的尊重;臨床看病時,要詳細問清病人所適宜的事項,因人而異,製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隻有這樣,才能因地製宜,因人而異,實現真正的順行。”
黃帝又關切地問:“怎樣才能使病人感到舒適呢?”
岐伯耐心地解釋道:“因為內熱而導致病人患上多食易饑的消渴病,用寒治就會感到舒適;屬於寒邪內侵一類的病,用熱治就會感到舒適。胃中有熱,則消化食物快,使人心有空懸之感而常感饑餓;肚臍以上的腹部皮膚有發熱感,是腸中有熱,排泄的糞便是黃色的如小米粥一樣;肚臍以下小腹部有發寒的感覺,是腸中有寒,則會出現腸鳴腹瀉;胃中有寒,腸中有熱,則表現為腹脹而且泄瀉;胃中有熱,而腸中有寒,則表現為易饑餓而小腹脹痛。這些症狀看似複雜,但隻要對症下藥,病人自然會感到舒適。”
黃帝接著提出疑問:“胃熱想要喝涼飲,腸寒想要喝熱飲,二者相互矛盾,怎樣做才是合適的呢?還有那些王公大人位居高位享受著肉食厚祿、生活優裕的人,驕橫自大、隨心所欲而輕視彆人,從來不肯接受彆人的規勸,禁止他便是違背他的意願,順從他的意願卻會加重他的病情,怎樣做才是合適的呢?又該從何著手治病呢?”
岐伯深思熟慮後回答:“人之常情,莫不是惡死而樂生。坦誠告訴他們哪些是有危害的,引導他們遵從與病情相適宜的做法,開導他們以解除心中的痛苦,即使再不通情達理的人,哪裡還能不聽從勸告呢?首先,要詳細了解病人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狀態,傾聽他們的訴求和困惑,然後根據病情製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對於矛盾的情況,可以在飲食起居和藥物治療上采取折中的方法,逐步調整,使病人的身體達到平衡。同時,也要注重心理疏導,讓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黃帝繼續追問:“那麼,具體的治療方法是怎樣的呢?”
岐伯答道:“春夏之際,應先治其標,而後再治其本;秋冬之際,應先治其本,而後治其標。這是因為春夏之時,陽氣旺盛,人體易於外感,故先治其標;秋冬之時,陰氣盛,人體易於內傷,故先治其本。就好比在治理國家時,先解決眼前的緊迫問題,再逐步解決深層次的問題,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黃帝又提出一個問題:“對於那種互相矛盾的情況,應當如何做才合適呢?”岐伯說:“為了適宜這種情況,對於病人的飲食起居和衣服,也要根據天氣變化而予以調整使之適應。天冷時不受涼,天熱時不出汗,飲食時熱而不燙、寒而不冷,寒熱適中。這樣,真氣就能固守於內,邪氣就不會進一步侵害了。同時,還要注重病人的心理狀態,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波動對病情的影響。”
五癮津液彆第三十六
本篇深入探討了五穀所生化的津液,將其分為五類:溺與氣、汗水、眼淚、唾液、水脹,並詳細分析了它們各自生成的原因與五臟六腑的關係。
黃帝問岐伯說:“飲食從口而入,輸送到腸胃,其化生的津液分彆為五:當天寒而衣薄時,就變為小便與氣;當天熱而衣厚時,就成為汗液;當遇悲哀傷痛一起時,則為眼淚;當中腹部有熱,胃功能緩時,就為唾液;當邪氣逆行,則氣機閉塞不通,水氣不通便滯留而為水脹。這些現象,我雖然知道,但還不知道究竟是怎樣生成的。請教其中的道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岐伯解釋道:“飲食都從口入,它化生五種味道,各歸其所屬的臟器,津液也隨之各走其道。所以三焦輸出其氣,用來溫養肌肉,滋養皮膚,成為‘津’;那些留而不去的就是‘液’。”
“天氣熱而衣服又厚,則肌體的腠理開張,故而汗出;如果寒氣滯留於分肉之間,凝聚津液為沫就會引起疼痛;天寒時腠理收縮緊密,濕氣不能排泄,向下流於膀胱,就成為小便與氣。
五臟六腑,以心為主宰,耳為聽覺,眼主察看,肺如同宰相,肝就像將軍,脾作為護衛,腎臟維護形體以主持對外事務。所以五臟六腑的津液,都向上滲注於眼睛。
當人有悲哀,心氣雜合之時,心係就會發急,心係發急就使肺葉上舉,肺葉上舉就使津液向上泛溢。但心係和肺部,不能長時間上舉,而是忽上忽下,所以發生咳嗽而流淚了。”“中腹部有熱,胃中消化穀物就快,消化穀物時腸中寄生蟲就上下蠕動,於是腸胃脹實而胃的活動變緩,胃緩就發生氣逆上行,所以唾液隨之而出。五穀的津液,互相融合而成為脂膏,向內滲注進入骨孔,上行補充增益腦髓,向下流於陰部。
如果陰陽不和,則使津液下流於陰竅,髓液也減少往下流,流泄過度則使真陰虧虛,虧虛則腰背疼痛、腿部酸軟。”“如果陰陽氣道不通,則人體的四海閉塞,三焦不能輸泄,津液不能化生,所飲所食並聚於腸胃之中,彆出於人的回腸,停留在下腹部,不能滲入膀胱,則下焦脹滿,水液過多則為水脹。這就是津液分彆為五而產生的正常與反常情況。這些複雜的生理過程,需要我們仔細研究,方能更好地為病人服務。”
陰陽清濁第四十
本篇詳細說明了人體的精氣由於來源不同,故有清濁之分。陰經中的氣清,陽經中的氣濁。但濁者有清,清者有濁,清者氣滑,濁者氣澀。因此與之相應的刺法就有不同。
黃帝說:“我聽說人體的十二經脈與地上的十二經水相應,經水它們的顏色各不一樣,清濁也各不相同,人身的血氣如果都像那樣的話,那怎樣與之對應呢?”
岐伯回答:“人體內的血氣,如果能夠一樣的話,那麼天下的人也就變成一個人那樣了,哪裡還會發生變亂呢?”
黃帝說:“我問的是一個人的事情,並不是問天下眾人的事情!”
岐伯說:“說一個人,他的體內有亂氣;天下眾多的人,也有各自的差異。人體的氣血由於來源和功能的差異,有清濁之分。陰經中的氣清,陽經中的氣濁。但濁者有清,清者有濁,清者氣滑,濁者氣澀。因此,在治療時,必須根據氣血的清濁性質,選擇不同的刺法。
例如,清氣宜用輕刺,濁氣宜用重刺,以達到調和氣血的目的。隻有精準地把握氣血的清濁變化,才能製定出有效的治療方案。”通過這些深入的探討,黃帝和岐伯不僅揭示了醫學中的許多奧秘,還為後世的醫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這些智慧至今仍對醫學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成為醫學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
那麼好親愛的夥伴們今天就大家分享到這裡。
喜歡我的中醫生涯之路請大家收藏:()我的中醫生涯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