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夥伴們,大家晚上好!今晚,我們來聊聊一個關乎我們健康的重大話題——糖尿病是怎麼得的。糖尿病在中醫裡被稱為“消渴症”。
為了讓大家更深入地理解這個病症的成因,我將引用咱們老祖宗400多年前的醫學經典來為大家詳細講解。首先,我們來看糖尿病病因的第一條:喝酒、肥甘過度。這裡的“肥”指的是肉類,而“甘”則是指甜味。這個甜不僅僅是糖,還包括所有有甜味的食物,比如大部分的水果都屬於甜食。
但這並不是說以後就不喝酒、不吃肉、不吃甜食了,凡事隻要不過度就行。我發現中國人有一種壞習慣,那就是聞風而動。隻要大家說這個東西好,大家就都要它。
比如,一說冬蟲夏草好,就把它炒到30萬元一斤,還有人說冬蟲夏草喝了以後能壯陽,多可笑啊!大家最好不要跟風,因為那往往是倒黴的開始。實際上,藥效並不是那樣的。我不是說今天看了我的文章,大家就不喝酒了、不吃肉了,世界萬物沒有絕對的好東西,也沒有絕對的壞東西。
例如,酒喝少了可以舒筋活血,喝多了就傷肝;砒霜用多了是毒,但用對量就能治病,西醫也會用到砒霜,肝癌最後做介入的時候就是用砒霜。因此,老祖宗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要適度。大家回想一下,40多年前中國人的生活來源靠什麼?靠的是糧本。東西雖然有,但是沒有糧本不賣給你。我還記得,40多年前,一個月糧食的定量是32.5斤,這個數量夠吃嗎?是不夠的,因此就出現了借糧的情況,一般是在每月25日的時候,可以購買下個月的糧。這樣平均計算,每人一天大概吃1.2斤糧食。那現在每人一天吃多少糧食呢?近年,國家推出一項重大計劃:退耕還林。
因為40多年前計劃的失誤砍掉了森林種糧食,現在發現環境汙染嚴重,要毀掉耕田重新種樹,這就需要統計一下中國有多少人?有多少地?人均需要多少糧食?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農村和城市平均加起來,每人每天吃糧食是四兩。這不是說吃一個麵包就二兩,這四兩是指乾糧食、純糧食。大家就會發現其中的問題,40多年的時間,過去和現在吃的糧食相差了3倍。現在將糧食還原到臟器中就會發現一個問題。我們的脾臟是消化五穀類食物的,40多年前脾臟一天的工作量是要消化1.2斤,現在一天才吃0.4斤,那麼脾臟的工作就大大減少了。打個比方,中國進入to後受到最大的衝擊是什麼?是農業。
2008年開始我國開始土地改革,農民手裡的土地可以在一定範圍內進行流轉,這樣農民也會為了提高收益將耕地放在一起連成片合作耕種,這樣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大批農民要下崗,他們能去哪裡?大部分就要進入城市打工。
大家都知道,20年前是上6天休1天,現在是國家法定的上5天休兩天。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隨著農民大批下崗,為了讓大家都有飯吃,假如國家將休假製度改一下,上4天休3天照樣發工資。如果農民下崗更多,上3天休4天,或者是上兩天休5天,大家肯定都願意。專家預測,到2040年中國的人口將達到負增長,到時候人越來越少,沒人乾活了,國家就改回來,改為上6天休1天。但是到這時候,大家都休息慣了,想乾也已經乾不了了。
實際上人體也是一樣的道理,過去一天消化1.2斤糧食,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很豐富,副食很多,主食一天隻消化4兩。例如,過去吃3根玉米,今天隻吃1根。哪天有農村的朋友來了,給你送來玉米,沒有上化肥、沒打農藥,特彆香甜,肯定就會多吃,一下子吃了3根。過了這段時間,又恢複到吃一個了。又過了一些日子,到農家飯館吃飯,覺得好吃,又吃了3根。這樣就會發現,現代人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好吃的就多吃一點,不好吃的就少吃一點,這就是飲食無度,脾臟功能會受到傷害。
大家回想一下,40多年前看一天吃的菜是什麼,基本上就可以知道這個月都是吃什麼,因為除大米、白麵之外剩下的都是雜糧。而現在,大家一定不知道明天吃什麼,這就說明過去的飲食是很有規律的。
過去是用瓶子喝酒的嗎?我以前給父親打酒是按兩,現在家家都有幾瓶酒。過去我們是怎麼買肉的?以前是按兩或者是條來買的,要用肉票才能買到肉。當時買二毛錢的肉,我們全家8口人吃兩天,怎麼可能肥甘過度?現代人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都以肉食和蔬菜為主,誰家還以糧食為主?已經沒有了。
僅僅過了40多年,我們的生活飲食習慣變化太大,速度太快了,而我們身體幾千年遺傳下來的臟器機能是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迅速改變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糖尿病成因的第一條是喝酒、肥甘過度,實際上就是暴飲暴食形成了食火。很多人認為所謂的暴飲暴食就是大口喝酒和大口吃肉嗎?不僅是這樣,實際上是指打破了飲食的正常規律,飲食無度。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電視上經常會采訪百歲老人,問長壽有什麼秘訣,發現各位老人家說的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生活作息和飲食都很有規律。
接下來,我們來看糖尿病病因的第二條:情誌鬱結。
現代西醫把人的精神情緒異常都歸到精神科、心理科去治療,但往往隻能起到調節情緒的作用,不能根本解決問題。而中醫在大量臨床實證基礎上,結合人的精神、思想、意識、知覺和運動全麵分析致病的因素,提出情誌致病的理論。
在這裡,我先簡單給大家介紹其中與糖尿病關係最密切的幾個例子,後麵在肝臟的章節再對情誌致病進行詳細講解。情誌鬱結是什麼?就是壓在內心深處不被外人而知。比如,你在工作上遇到了挫折,心裡很憋屈,但又不跟家人和朋友說,久而久之,這種負麵情緒就會積累在體內,影響你的身體健康。
又比如,你跟家人鬨了矛盾,心裡有疙瘩,但又不溝通,這種情緒也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中醫認為,情誌不暢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影響臟腑功能,最終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心情愉快,這樣才能預防疾病的發生。
為了更好地理解情誌鬱結對糖尿病的影響,我們可以深入探討一下中醫的情誌理論。中醫將人的情緒分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稱為“七情”。這七種情緒與人體臟腑的功能密切相關。比如,喜對應心,過度喜悅會傷心;怒對應肝,過度的憤怒會傷肝;憂和思對應脾,過度的憂愁和思慮會傷脾;悲對應肺,過度的悲傷會傷肺;恐和驚對應腎,過度的恐懼和驚嚇會傷腎。當這些情緒過度時,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臟腑功能失調,從而引發各種疾病。
糖尿病的發生與情誌鬱結有著密切的關係。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人們很容易產生各種負麵情緒。如果這些情緒得不到及時的調節和釋放,就會積累在體內,影響臟腑功能。
尤其是脾的功能,脾主運化,負責將食物轉化為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當情緒不暢時,脾的運化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導致食物中的糖分不能正常轉化為人體所需的能量,從而在體內堆積,引發糖尿病。
舉個例子來說,張先生是一名公司高管,工作壓力非常大。由於公司業績不佳,他經常感到焦慮和憂愁,但又不敢跟家人和朋友傾訴,生怕彆人認為自己無能。這種情緒長期積累在體內,導致他的脾胃功能失調,最終患上了糖尿病。
所以,預防糖尿病不僅要注重飲食健康,還要保持良好的心態。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及時調節自己的情緒,可以通過運動、冥想、聽音樂等方式來放鬆身心,保持心情愉快。同時,要多與家人和朋友溝通,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不要將負麵情緒積壓在心中。除了喝酒、肥甘過度和情誌鬱結,糖尿病的發生還與其他因素有關。
比如、環境因素、生活習慣等。環境因素是指生活環境汙染、化學品暴露等,可能會影響人體的代謝功能。生活習慣則包括作息不規律、缺乏運動、吸煙喝酒等,都可能導致糖尿病的發生。
因此,預防糖尿病需要從多個方麵入手。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作息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堅持適量的運動,增強體質;戒煙限酒,減少不良嗜好;此外,對於已經患有糖尿病的人來說,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控製血糖水平。同時,要注意飲食調理,避免高糖、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糧等富含纖維的食物,保持飲食均衡。還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要過度焦慮和憂愁,相信自己能夠戰勝疾病。總之,糖尿病的發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與多種因素有關。了解糖尿病的成因,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預防和治療糖尿病。
希望大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態,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如果已經患有糖尿病,要積極配合治療,保持樂觀的心態,相信自己能夠戰勝疾病。
好了,今天的講解就到這裡,希望大家能夠從中受益,對糖尿病有一個更好的認識。如果大家有任何問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探討。謝謝大家,我們下次再見!
喜歡我的中醫生涯之路請大家收藏:()我的中醫生涯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