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夥伴們,晚上好!從今天晚上開始我想和大家講解一下郝萬山老師的一些醫案,今天首先一起探討一個有趣的話題。在中醫理論中,有一個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沒有火力的血是死血”。
這句話出自清代著名醫家唐宗海的《血證論》。唐宗海在書中指出:“夫載氣者血也,而運血者氣也,人之生,全賴乎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血液是氣的載體,而氣則是推動血液運行的動力。人的生命完全依賴於氣的存在,如果氣脫失了,即使血液還在,人也會麵臨生命危險。
唐宗海進一步解釋道:“血脫而氣不脫,雖危猶生,一線之氣不絕,則血可徐生,複還其故。”也就是說,如果隻是失血但氣還在,雖然情況危急,但仍然有生還的可能。隻要那一絲微弱的氣不斷絕,血液就可以逐漸恢複,最終恢複到原來的狀態。
然而,如果是血雖然沒有受傷,但氣已經脫失了,那麼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唐宗海說:“血未傷氣先脫,雖安必死。”即使表麵上看起來平安無事,但由於氣已經脫失,最終必然會導致死亡。
那麼,這與我們本書的主旨有什麼關係呢?本書的主旨是推崇一種“不上火”的生活方式。這裡的“不上火”並不是指完全沒有火氣,而是指保持一種平和、正常的火氣狀態。因為和平、正常之火仍然是人之生命所必需的,是不可或缺的。
就像血液需要氣的推動一樣,我們的身體也需要適當的火氣來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火氣過旺,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但如果完全沒有火氣,身體也會失去活力。因此,我們要學會調節自己的火氣,保持一種適度的狀態,這樣才能擁有健康的生活。
希望通過今晚的討論,大家對“沒有火力的血是死血”這個觀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能更好地理解本書所推崇的“不上火”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謝謝大家!這和平之火,宛如陰陽中的“陽”,氣血中的“氣”一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明代名醫張景嶽曾對此下過定論:“陽來則生,陽去則死”。可以說,陽氣就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本,是生命之火。
大約在五年前,我有幸陪同發明“排毒養顏膠囊”的薑良鐸博士一同前往北京協和醫院的icu病房,去會診一位腦出血手術後昏迷不醒的病人。薑博士作為中醫內科的專家,尤其擅長處理這類高燒、昏迷的危重病人。
當我們抵達病房時,那位病人剛剛做完開顱手術,雖然醫生已經成功地將他腦子裡的淤血取出,但他仍然處於昏迷狀態,高燒不退,神誌也模糊不清。我們看到,他手術刀口處的血跡尚未乾涸,但翻在縫合線外的皮膚卻已經乾枯,變得異常焦黑和單薄,仿佛那並不是一個活人身上應有的傷疤。
薑博士再次仔細查看了病人的狀況,然後無奈地搖了搖頭,沉重地說道:“病人的元氣已經極度虛弱,幾乎沒有了活力,氣血雙虛啊!”與他一同會診的協和醫院主管醫生不禁露出疑惑的神情,反駁道:“可是這個病人剛剛的化驗指標都還正常,並沒有貧血的跡象啊。”
薑博士並沒有直接回應,而是指著病人的刀口和耳輪解釋道:“就算是有血,那也是死血了,身體根本無法利用。你看這裡,都已經乾涸了……”他的語氣充滿了惋惜和無奈。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薑博士會診後的第三天,那個病人竟然帶著一個都沒有少的血細胞離開了人世。這無疑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震撼,也讓大家對中醫的理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正如唐宗海所說:“運血者氣也”,人的生命完全依賴於氣。這個氣,不僅僅是指人體的“火”,更是各個器官的功能,是生命所必需的能量。隻有氣充足,血液才能被有效地利用,人體才能充滿生機與活力。否則,即便血細胞一個都不少,血色素充足,指標合格,但隻要沒有氣的推動,血液就如同死水一般,無法滋養身體,人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動力。人之所以能夠活著,是因為有能量在源源不斷地供應著。隻有當各個器官組織都獲得了足夠的能量時,它們才能夠正常地行使自己的功能。而這個能量的來源,就是我們所說的“火”。
在中醫理論中,“火”有著更為正規的叫法,被稱為“元陽”或者“陽氣”。“元”字代表著最初、最根本的意思,而“陽”則指的是人體的能量。因此,元陽和陽氣可以理解為是人身最根本的能量和最根本的動力,正是它們在推動著身體各個器官機能的正常運轉。
就像天空如果失去了太陽一樣,人身如果沒有了火,也就是沒有了元陽和陽氣,那麼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素問》中有這樣一句話:“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陽氣對於人身的重要性,就如同太陽對於天空的重要性一樣。如果天空沒有了太陽,就會變得一片黑暗;而人身失去了陽氣,壽命也會因此而縮短,身體的各種機能也將無法正常發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所以說,保持身體內的陽氣充足是非常重要的。隻有這樣,我們的身體才能像天空有太陽一樣,充滿生機和活力。
中國文化中存在著“陰”和“陽”這兩個概念,它們在中醫領域中被特彆強調和重視。“陰”通常被定義為有形的、冷的、暗的、靜的事物,具體到人體方麵,包括血液、精液、津液等。與之相對,“陽”則代表無形的、熱的、明亮的、動的元素,當涉及到身體時,它指的是器官和組織的功能,也被稱為“陽氣”。
在陰和陽之間,中醫乃至大多數中國人都更傾向於重視陽,即更加關注人體的火力。這種觀念在《素問》中得到了明確的闡述。《素問》作為中醫的理論基石,其中有這樣一句話:“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體的陽氣就如同自然界中的太陽一樣至關重要。
明朝張景嶽的比喻更加具體形象:“天之大寶,隻此一輪紅日;人之大寶,隻此一息真陽。凡陽氣不充,則生生意不廣。”這句話將太陽比作自然界的核心,將陽氣比作人體的關鍵。就如同太陽是天空中最重要的存在一樣,陽氣也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陽氣不足,那麼生命的活力和生機就會受到限製。
金元時期的名醫朱丹溪則將上火列為主要研究方向,他可以說是中醫界對“火”的問題研究最為深入的人,堪稱上火理論的奠基人。他進一步指出,就像自然界中太陽總是比月亮大一樣,人體也是“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這意味著,即使在正常狀態下,人體的“陽”也會比“陰”多一些,總是處於一種微微上火的狀態。
這是因為,人隻要活著,就需要火力來維持生命活動。而這種火力的消耗會導致人體處於陰虛的邊緣,就像天空中失去太陽會變得黑暗一樣,人體失去足夠的陽氣也會出現各種問題。
這個“陰常不足”的學說如今得到了廣泛的認可,正因如此,中醫通常會建議年過40歲的男性適度地服用六味地黃丸這種相對溫和的補陰藥物。這是因為在長達40年的生命曆程中,人體內部的火力持續運轉,不可避免地會對陰液造成一定程度的耗損。
如果一個人的身體失去了“火”,那就如同有了陰液卻沒有陽氣,有了血液卻沒有氣息一般。這就好比有米卻沒有火來煮熟,無法為身體提供所需的營養。俗話說“人死如燈滅”,人在離世後,身體會迅速變冷,這便是因為元陽耗儘,就如同油燈裡的油燃儘後,燈火自然熄滅一樣。
3.人身有火比五臟俱全更為重要
《莊子·知北遊》中提到:“人之生,氣之聚,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之所以能夠存活,關鍵在於氣。當氣凝聚時,人便擁有生命;而當氣消散時,人就會麵臨生命垂危的狀況。
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劉天君教授,不僅是中國唯一一位擁有帶氣功學博士資質的導師,更是在1977年恢複高考後,第一個成功考入王綿之教授門下的研究生。
於繳之,這位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終身教授、當代中醫名家,其家族所傳承的中醫兒科常用藥“王氏保赤丹”,更是有著悠久的曆史。這一秘方源自清朝道光年間,曆經九代傳承至今,成為了中醫界的瑰寶。
劉天君教授在談及自己的學術道路時表示,他在完成中醫方劑碩士學業後,毅然決定轉向氣功研究領域。這一決定的背後,是他對中醫與西醫差異的深刻洞察。他發現,中醫和西醫在諸多方麵存在不同,而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便是“氣”的概念。
在中醫理論中,“氣”被視為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和動力源泉,貫穿於人體的各個臟腑、經絡和氣血之中。然而,在西醫體係中,並沒有與之相對應的概念。儘管西醫也關注血液、精液等物質,但唯有“氣”這一概念,是中醫所獨有的。
劉天君教授堅信,隻有深入理解“氣”的本質和作用,才能真正領悟中醫眼中生命的含義。通過對氣功的研究,他希望能夠揭示“氣”在人體健康和疾病發生發展中的奧秘,為中醫的發展和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
“氣”再進一步發展便會成為“陽”,而當“陽”過度旺盛時就會轉化為“火”。在中醫理論中,生命被視為一種處於“陽”的狀態,這與自然界中太陽屬陽、萬物皆向陽的現象相似。因此,中醫的核心任務便是維護“陽”和“氣”,因為它們是生命的根基所在。
要判斷一個病人是否能夠痊愈,中醫的薑博士所關注的是病人是否還有元氣和火力,以及他們的“氣”是否已經被耗散殆儘。相比之下,協和醫院的醫生作為西醫,他們所關注的則是病人的血細胞是否正常。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西醫之間的區彆:中醫更注重人體的功能,而“氣”恰恰是功能的外在表現;然而,西醫體係中卻獨獨缺少了“氣”這一概念,西醫更側重於人體的結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仔細思考一下,如果一個人不幸離世,即使他的身體結構完全正常,就像前麵所提到的那樣,這個病人的血細胞數量充足,各個器官也都完好無損,但這些器官卻已經無法正常運轉,那麼這樣的身體又有什麼實際的價值呢?
因此,中醫的各種治療方法,其核心目的都是要實現身體功能的完整性,維持身體正常運轉所必需的火力,讓身體的氣血處於充盈且凝聚的良好狀態,即使身體結構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在所不惜。
例如,當心臟瓣膜出現不全的情況,或者肝臟上長出了一個瘤子時,中醫的思路並不是直接去修複瓣膜或者切除瘤子,而是通過藥物或其他治療手段,努力與這種疾病達成一種相對和諧的共處狀態,讓患者能夠帶病生存。也就是說,瘤子可以繼續生長在原來的位置,而瓣膜也不一定非要更換成新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醫相比西醫確實展現出了更多的智慧和人性化。它更注重整體的平衡與和諧,而不是僅僅針對局部的病變進行強行乾預。這種理念不僅更符合人體的自然規律,也更能體現對患者生命的尊重和關懷。
4.人體若無火,則如同失去了生機一般,而人體上火則意味著生機正在被消耗。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指出:“相火,乃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勢不兩立,二者相互製約,一方得勝,另一方必然失敗。”
相火就如同盜賊一般,與人體賴以生存的元氣相互對立。當賊火過盛時,就會耗散元氣;而當元氣旺盛時,則能夠控製賊火。正如或元禮在《金匱鉤玄》中所說:“能夠扞衛人體衝和狀態的,稱之為氣;而擾亂人體各種功能、使其變得異常的,便是火。”
中醫雖然沒有解剖學,但很多人認為這是中國的文化傳統製約了解剖學的發展,從而導致中醫難以準確診斷出具體是哪個器官出現了問題。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種因果關係實際上是被顛倒了。因為中醫並不需要像西醫那樣清晰地診斷出到底是哪個器官出現了毛病,它隻需要通過各種方法來確保人體功能的正常發揮即可。因此,中醫也就無需發展像西醫那樣的解剖學。
有人根據這些現象總結出了中西醫的特點,認為中醫就像是讓人“糊裡糊塗地活”,而西醫則是讓人“明明白白地死”。畢竟,對於大多數病人來說,活著才是最重要的。中國有句古老的諺語叫做“好死不如賴活著”,這句話充分體現了中國老百姓對於生命的珍視,以及中醫對於生命功能的重視。
清朝時期,有一位著名的醫學家名叫王清任,他是“少腹逐瘀湯”的創始人。為了深入了解人體內部的結構,王清任曾經多次前往疫病爆發時死者的亂葬崗或者死刑場進行觀察。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實踐,他終於在1830年完成了一部重要的醫學著作——《醫林改錯》,這可以說是中醫領域的第一本解剖學書籍。
在這本書中,王清任不僅發現了人的思維產生於大腦而非心臟,還對五臟六腑的位置進行了詳細的考證。然而,儘管他付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他的研究成果卻始終未能得到中醫主流的認可。相反,他的“改錯”行為被認為是越改越錯,甚至遭到了一些人的嚴厲批評。
中醫所講的心、肝、脾、肺、腎,並非是西醫解剖學意義上的那幾個獨立器官,而是代表著一個個功能係統的總稱。這種概念從中醫誕生之初便已確定,並且貫穿了其整個發展曆程。
當王清任意識到需要“改錯”時,中醫這門注重功能的醫學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其理論體係和實踐方法都已經相對完善。在這種情況下,要將重視結構的西醫特性強行融入其中,無疑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甚至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中醫的五臟六腑與我們身體上的每個器官並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係。中醫所說的心,其內涵遠比西醫的心臟和血液循環更為廣泛,它還涵蓋了舌、思維以及神經係統等方麵。同樣地,中醫所說的脾也並非僅僅是指我們身體裡製造淋巴細胞且位於肝下方的那個長條狀器官,而是涉及到消化係統、造血係統,甚至包括生殖係統的功能。
中醫的肺不僅包含了呼吸係統和免疫係統,還與皮膚的功能有著密切的聯係。而中醫的肝和膽,除了與消化係統相關外,還涉及到內分泌係統、神經係統以及造血係統等多個方麵的功能。至於中醫的腎,則包含了泌尿係統、生殖係統,乃至整個能量代謝的綜合功能。
當我們看中醫時,常常會聽到諸如“心氣”“肺氣”“脾氣”“腎氣”等術語。這些所謂的“氣”,實際上就是人體的正常之火,它們分布在各個不同的功能係統中,發揮著相應的作用。
前麵已經提到過,即使在人體處於正常狀態時,也是陽氣多於陰氣的。而自然界的砂化現象或者自身調節功能出現異常,都容易導致“陽”和“氣”的過剩與過盛,從而使得人體各個器官係統中的火力也相應地變得過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人之所以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上火,其實都是這些“賊火”在作祟,它們會在體內不斷地消耗,甚至對係統的功能造成損害。
因此,人既不能沒有“火”,因為沒有“火”就意味著失去了生機;但同時也不能讓“火”過於旺盛,因為一旦上火,就會消耗掉原本的生機。
另外,如果耳朵開始枯萎、麵色逐漸變黑,這往往意味著生命之火即將熄滅。正如《素問》中所記載的那樣:“耳焦如炭色者,為腎敗,腎敗者,必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