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_我的中醫生涯之路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的中醫生涯之路 > 第255章 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

第255章 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1 / 1)

親愛的夥伴們,大家晚上好。今晚,我想和大家深入探討一下民間育兒中常說的那句老話——“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這句話乍聽之下或許有些樸素甚至令人疑惑,但它曆經千百年傳承,深深植根於中華傳統醫學的智慧土壤之中,與中醫的整體觀和臟腑理論高度契合,蘊含著極為深刻的養生哲理,尤其在當今物質豐盈、養育過度的時代,更顯其現實意義與指導價值。我們常常看到,現代家庭對孩子嗬護備至,唯恐孩子吃不飽、穿不暖,殊不知這種“過度關愛”反而可能成為健康隱患的源頭。家長生怕孩子受一點委屈,頓頓大魚大肉,穿衣層層疊加,晚上蓋厚被,生怕著涼。然而,正是這種無微不至的“保護”,常常適得其反,導致孩子脾胃負擔加重、體溫調節失衡,最終引發各種疾病。而“三分饑與寒”正是對這種養育誤區的溫柔提醒:適度的節製,才是對孩子最深沉的愛。它不是冷漠,不是忽視,而是一種充滿智慧的“留白”藝術,是給予孩子自我調節、自我成長的空間。

我們先從中醫的兩大核心理論說起:“肺與大腸相表裡”、“肺開竅於皮毛”。這兩句話看似抽象,實則揭示了人體內部器官之間微妙而緊密的聯係,能解釋許多臨床上看似無關卻內在相通的現象。中醫認為,肺與大腸通過經絡相互絡屬,構成表裡關係,肺氣的宣發肅降直接影響大腸的傳導功能。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與肅降;大腸主傳導糟粕。當肺氣肅降正常,大腸傳導有力,排便順暢;反之,若肺氣不降,或外邪束表,肺氣閉鬱,則大腸傳導失常,可出現便秘或腹瀉。例如,曾有一位長期受風寒感冒困擾的患者,在服用感冒清熱衝劑後,不僅鼻塞流涕、惡寒發熱的症狀明顯緩解,竟連困擾多年的習慣性便秘也意外痊愈了。這並非偶然,而是因為此類感冒藥多具宣肺解表、升發肺氣之功,肺氣一通,如同打開氣機的閥門,大腸的傳導功能也隨之恢複,正所謂“肺為水之上源,主行水道”,氣行則津布,大便自然通暢。這一案例生動詮釋了“肺與大腸相表裡”的臨床意義。而另一個案例則更令人警醒:一位生活精致、注重保養的公關女經理,平時飲食清淡,作息規律,卻反複出現不明原因的皮膚瘙癢,輾轉於皮膚科、過敏科、免疫科,各項檢查均無異常,使用抗組胺藥、激素藥膏均無效。最終在一次例行胸透中,竟意外發現肺部已有彌漫性陰影,確診為肺癌晚期。這一悲劇性的發現,正是“肺與皮毛相表裡”的殘酷印證——皮膚的異常,有時正是肺臟病變的外在投射。中醫認為“肺主皮毛”,皮膚的潤澤、汗孔的開合、體表的防禦能力,皆由肺氣所主。肺氣充足,則皮膚致密,抗邪有力;肺氣虛弱或肺熱內盛,則皮膚易生痤瘡、濕疹、瘙癢。這兩個真實案例,一個展現了肺與大腸在氣機上的聯動,另一個揭示了肺與皮膚在生理病理上的深層關聯。前者說明肺氣宣發有助於通便,後者則警示我們,即便是現代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仍有不少醫生在診療時忽略了肺與體表之間的潛在通路,而中醫的整體觀恰恰能為我們提供另一種思考維度——從整體出發,從臟腑關聯入手,尋找疾病的根源。

因此,要想從根本上預防“上肺火”,從日常調養入手最簡潔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持大便通暢、胃腸無積滯、飲食有節製,同時確保皮膚能夠正常呼吸與散熱,避免鬱熱內生。這看似簡單的養生原則,其實正是“三分饑與寒”在現代健康理念下的學術性表達與實踐延伸。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一些具有紮實中醫理論基礎和臨床驗證的食療驗方來輔助調理,比如民間流傳的“上床蘿卜,下床薑,綠豆雞蛋黃湯”。蘿卜能下氣消食、化痰通腑,尤以白蘿卜為佳,其性涼味辛,歸肺胃經,善於化解食積,促進胃腸蠕動;薑可溫中散寒、助陽氣升發,早晨食用可助陽氣外達,抵禦晨寒;綠豆清熱解毒、入肺胃經,是夏季清火佳品,能清除體內積熱;搭配雞蛋黃滋陰潤燥,共奏調和脾胃、清泄肺熱之效。這些天然食材組成的食方,不僅取材便利、操作簡單,更因其溫和持久的調理作用,在長期實踐中展現出顯著的保健價值。尤其對於兒童而言,這些食療方法安全、無副作用,是家庭日常調理的理想選擇。家長可以將白蘿卜煮水給孩子喝,或做成蘿卜湯;早晨給孩子喝一小碗薑棗茶,溫暖脾胃;夏季煮綠豆湯,加少許冰糖,清熱又解暑;雞蛋黃可蒸成蛋羹,易於消化吸收。

接下來,我們再深入談談“飽暖生肺火”這一值得警惕的現象。古人雲“飽暖思淫欲”,這句話雖帶有社會倫理色彩,但從中醫養生角度看,卻揭示了一個重要的生理規律:當人體基本生存需求——如溫飽——被過度滿足時,不僅可能引發情誌層麵的躁動,更會在體內產生“內熱”或“虛火”。尤其對於兒童而言,過度喂養、衣著過厚,極易導致“肺火”內生。這需要我們從中醫五行生克理論來理解:五行順序為木、火、土、金、水,對應五臟為肝、心、脾、肺、腎。其中“土生金”,脾胃屬土,肺屬金,脾胃為肺之母,肺為脾胃之子。若脾胃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生冷油膩而積熱,此“母病”便會傳之於“子”,導致肺熱上炎,形成“肺火”。這就是中醫所說的“食積化火,移熱於肺”。臨床上常見孩子因吃太多零食、高蛋白食物,如炸雞、蛋糕、奶茶等,導致腹脹、口臭、便秘,舌苔厚膩,繼而出現咳嗽、咽紅、發熱,夜間輾轉難眠,甚至出現磨牙、煩躁等現象,這正是食積化火、火邪犯肺的表現。許多家長誤以為是“感冒”,盲目使用抗生素,卻忽視了根本原因在於脾胃積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老一輩人在帶養孩子時常說:“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這句樸素的育兒箴言,實則凝聚了無數代人的實踐經驗。當孩子手心發熱、夜間盜汗、舌苔厚膩、口氣重時,往往是飲食過量、食積內停的表現,此時胃中已有積熱,若不及時調整,極易“火氣上攻”,轉化為肺熱咳嗽、咽痛、甚至氣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除了飲食,穿衣過厚也是誘發肺火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嬰幼兒群體中更為普遍。許多家長認為“孩子怕冷”,於是裡三層外三層地包裹,結果孩子滿頭大汗,皮膚潮濕,毛孔閉塞,熱邪無法外泄。北京兒童醫院每年接診大量“複感兒”——即反複呼吸道感染的兒童。醫學上通常將12歲以下兒童,若一年內上呼吸道感染達5~7次,或下呼吸道感染發生2~3次,定義為“複感兒”。經長期觀察與研究,許多此類病例的根源並非免疫力低下,而是家長過度嗬護,穿衣過多、蓋被過厚,導致孩子“捂”出內熱,皮膚汗孔閉塞,熱邪無法外泄,久而久之鬱而化火,反成外感之源。這種“內熱外寒”的體質,極易在氣溫變化時發病,治療也往往事半功倍。醫生常建議“三分饑與寒”,正是為了幫助孩子建立正常的生理節律和抗病能力。

金元名醫朱丹溪在《慈幼論》中早有警示:人至十六歲以前,“惟陰長不足,腸胃尚脆而窄,養之之道不可不謹。童子不衣裘帛。裳,下體之服。帛,溫軟甚於布也。蓋下體主陰,得寒涼則陰易長,得溫暖則陰暗消。是以下體不與帛絹夾厚溫暖之服,恐妨陰氣。”這段話明確指出,兒童處於陰氣生長的關鍵階段,若下肢穿著過於溫暖厚實的絲綢棉裘,會助長陽熱、耗傷陰液,導致“陰虛火旺”。現代醫學也發現,過度保暖會影響孩子體溫調節中樞的發育,削弱其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孩子本應通過適度的冷熱刺激來鍛煉體溫調節功能,若長期處於恒溫環境,反而會降低抵抗力。因此,“三分寒”並非讓孩子受凍,而是給予適度的環境刺激,以促進生理機能的成熟與平衡。比如,春秋季節,孩子活動後微微出汗,及時擦乾,適當減少衣物;冬季不必穿得像“粽子”,選擇透氣、保暖的棉質衣物即可;夜晚睡覺,被子不宜過厚,以孩子手腳溫暖、背部無汗為宜。

穿衣與肺火之間的關係,正是中醫“肺開竅於皮毛”理論的直接體現。皮膚不僅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更是肺氣外達、散熱排邪的重要通道。當麵部、前胸、後背出現細小粉刺、痤瘡或毛囊炎時,很多人歸因於“上火”或“油脂分泌旺盛”,但從中醫辨證來看,這多屬“肺經風熱”或“肺火上炎”,而非單純的胃火。肺熱上蒸,熏蒸皮膚,導致毛孔堵塞,發為痤瘡。因此,僅清胃火往往治標不治本,唯有從清肺熱、潤肺陰入手,才能根除。北京中醫院皮膚科陳勇教授針對此類肺熱型粉刺,推薦一個簡便驗方:取新鮮芹菜與雪梨一同榨汁,於春季氣候乾燥、風熱易侵之時每日飲用。芹菜性涼入肺經,可清熱平肝、利尿解毒;雪梨甘寒,善潤肺止咳、清泄肺火,二者合用,既能清肺熱,又能養陰生津,陰液充足則虛火自平,對改善皮膚問題效果顯著。這一食療方案也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在疾病尚未形成前,通過飲食調理恢複平衡,防患於未然。

中日友好醫院呼吸科主任張紓難曾接診一位年輕漂亮的女性高管,她長期感到後背皮膚莫名瘙癢,反複就診於皮膚科、免疫科,使用多種外用藥和抗過敏藥物均無效。她生活規律,飲食健康,無慢性病史,但瘙癢持續數月,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最終通過全身係統檢查,行胸部ct掃描,竟發現肺部存在占位性病變,確診為中晚期肺癌。這一案例令人唏噓,也再次驗證了中醫“肺主皮毛,開竅於皮毛”的整體觀——肺的功能狀態,會通過皮膚這一“外竅”顯現出來。皮膚的瘙癢、乾燥、痤瘡,有時正是肺臟潛在問題的早期信號。中醫強調“有諸內者,必形諸外”,身體內部的失衡總會以某種方式在體表顯現。因此,我們不應隻關注表麵症狀,更應深入探究其內在根源。當皮膚問題久治不愈時,或許應考慮肺部健康,進行係統檢查。

我們必須認識到,皮膚具有重要的呼吸與體溫調節功能。若長期穿衣過多、室溫過高,或睡覺時蓋被太厚,皮膚的毛孔就會持續處於閉塞狀態,體內的熱能無法通過汗液蒸發和輻射散熱有效排出,久而久之,熱鬱於內,便形成“內火”,尤以肺火為著。而一旦外感風寒,毛孔閉鎖,表氣被束,內熱無法外透,便形成“寒包火”型感冒,這類感冒往往起病急、症狀重、病程長,治療也更為複雜。孩子尤其容易出現此類情況,表現為高熱不退、咳嗽劇烈、咽喉腫痛,舌紅苔黃,脈數有力。治療需解表清裡,雙管齊下,常用麻杏石甘湯等方劑。因此,預防勝於治療,日常生活中應避免“捂熱”,保持皮膚通暢呼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務必時刻關注自身及家人的身體信號,尤其是兒童的健康狀態。飲食應遵循“七分飽,三分饑”的原則,避免暴飲暴食,每餐以孩子主動停止進食為度;穿衣講究“洋蔥式穿搭”,根據氣溫靈活增減,做到“背暖、腹暖、足暖,而頭涼、手微涼”;作息規律,保證充足睡眠;多進行戶外活動,接觸自然環境,增強體質。同時,保持大便通暢、胃腸輕鬆、皮膚清潔與適度散熱,是預防肺火、增強抗病能力的關鍵環節。讓我們從這些看似微小卻至關重要的生活細節做起,以科學的態度結合傳統智慧,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築起一道堅實的防線。鼓勵家長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接觸自然環境,增強體質;避免盲目進補,尊重孩子自身的生長節律。真正的健康,不在於“補得多”,而在於“調得衡”。中醫講究“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隻有陰陽平衡,才能真正健康。

此外,家長還應學習基本的中醫育兒知識,了解孩子的生理特點:小兒“脾常不足,肝常有餘”,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而肝氣偏旺,易生內熱。因此,飲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膩;情緒宜平和,避免過度刺激。當孩子出現食欲不振、睡眠不安、情緒煩躁時,應及時調整生活方式,而非急於用藥。可采用推拿、艾灸、食療等自然療法,幫助孩子恢複平衡。

2.城裡人感冒多屬寒包火

清·程國彭《醫學心悟》中提到:“其人素有鬱熱,而風寒束之,熱在內而寒在外,諺雲寒包火也。”這一論述深刻揭示了“寒包火”的病理機製,即人體內部原本已有鬱熱積聚,卻又遭受外部風寒侵襲,導致熱蘊於內、寒束於外的特殊症狀。這種內外夾擊的病理狀態,猶如火焰被寒冰包裹,熱不得外散,寒不得內入,形成一種複雜而典型的中醫辨證類型。在中醫理論中,“寒”為陰邪,其性收引凝滯,易傷陽氣;“火”為陽邪,其性炎上躁動,易耗氣傷津。當二者並存,便形成一種“外束於寒,內鬱於火”的矛盾格局,不僅阻礙了正常氣血運行,也破壞了人體自有的調節機製。這種證型既非單純的風寒感冒,也非純粹的風熱感冒,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特殊類型,治療上若辨證不清,極易誤治。

在現代社會,這種“寒包火”型的感冒尤為常見,幾乎成為城市居民冬季及季節交替時的“標配”病症。尤其在城市人群中,由於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作息不規律、情緒長期緊繃,加之空氣汙染、噪音乾擾、電磁輻射等現代環境因素的持續刺激,人們往往容易出現陰陽失衡、氣血紊亂的亞健康狀態,進而形成內熱外寒的體質基礎。都市人普遍處於“高壓、快節奏、少運動、多應酬”的生活模式中,長期的精神緊張導致肝氣鬱結,鬱久化火;飲食上偏好辛辣、燒烤、油炸、甜膩食物,加之飲酒頻繁,進一步助濕生熱,蘊結於脾胃,上擾於肺胃。同時,現代辦公環境多依賴空調係統,室內常年恒溫,人體對外界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逐漸退化,一旦走出暖房進入寒冷環境,皮膚毛孔無法及時開合,衛外功能減弱,風寒之邪便乘虛而入,形成表寒。而體內積熱未清,內外交攻,遂成“寒包火”之證。

當外界寒冷空氣突然來襲,或空調冷風直吹,體表毛孔驟然閉合以禦寒,衛氣被鬱,形成表寒;而體內則因長期熬夜、嗜食辛辣油膩、飲酒過量、情誌不舒等原因,導致肝鬱化火、肺胃積熱,熱邪內蘊,難以外泄。這種外寒束表、內熱壅盛的矛盾格局,正是“寒包火”感冒的核心病機,也體現了現代人“外強中乾”的體質特征。表麵上看,城市人群衣食無憂、醫療條件優越,實則內在氣血失調、陰陽失衡,抗病能力反而下降。尤其在秋冬季節,室內外溫差常達十幾度,人體頻繁在高溫室內與低溫戶外之間切換,皮膚、呼吸道黏膜反複受到刺激,免疫屏障受損,為外邪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機。

具體症狀上,患者往往會出現明顯的發燒現象,體溫迅速升高,伴有惡寒無汗、頭身酸痛、頸項僵硬,全身皮膚緊繃,汗孔閉塞,這是表寒束肺、衛陽被遏的典型表現;同時,體內火熱的症狀也極為顯著,如咽喉紅腫疼痛,甚至扁桃體化膿,口乾舌燥,口氣灼熱,咳嗽痰黃黏稠或帶血絲,鼻流黃濁涕,大便乾結難解,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燥,脈數有力等。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眼睛乾澀等肝火上炎之象,或胸悶脅脹等氣機不暢之症。這些症狀交織並存,既具外感之表證,又兼內熱之裡候,病情往往遷延難愈,或反複發作,給生活與工作帶來不小困擾。更有甚者,若治療不當,熱邪深入營血,可能引發高熱驚厥、肺炎等嚴重並發症,尤其對兒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構成威脅。

治療此類感冒,相較於單純的著涼感冒更為複雜,絕不可一味發汗解表,否則易致“火隨汗越”,加重內熱,甚至引發高熱神昏。若單純解表散寒而不清除內熱,感冒症狀將難以徹底緩解,甚至演變為支氣管炎、鼻竇炎、中耳炎等慢性疾病,或遺留長期咳嗽、咽炎等後遺症。在中成藥的選擇上,患者可以采用感冒清熱衝劑或通宣理肺丸,以疏風散寒、宣肺解表,促使身體微微發汗,從而達到發散體表寒氣的效果,用中醫術語來說,即為“解表”。與此同時,必須配合黃連上清丸、雙黃連口服液、銀翹解毒片或清開靈等清熱解毒、瀉火通腑的藥物,以清除體內的火熱之邪,實現“表裡雙解”。對於便秘明顯者,可酌情使用防風通聖散,其兼具解表、清熱、攻下三法於一身,正合“寒包火”之病機,既能發汗解表,又能通腑瀉熱,使邪有出路。在某些情況下,緩瀉之法也需適當運用,如以蘆薈、決明子泡茶通便,借腸道排泄之力引導內熱下行,所謂“釜底抽薪”,以實現內外兼顧、標本兼治的目的。此外,針灸、拔罐、刮痧等外治法也可輔助使用,如在大椎、肺俞、曲池等穴位拔罐放血,有助於清泄肺胃之熱,疏通經絡,加快康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年年高發的“寒包火”感冒現象,無疑反映了現代城市人群中肺火旺盛、肝鬱化火的普遍現狀。這與城市生活環境密切相關:冬季室內暖氣或空調過度使用,導致室內外溫差巨大,人體頻繁在冷熱交替中切換,皮膚開闔失常,易致外邪入侵;而現代飲食結構中,高油、高糖、高蛋白的精細食物攝入過多,蔬菜纖維不足,加之外賣盛行、飲食不節,進一步助長內熱;熬夜成習、情緒焦慮、久坐不動等不良生活方式,亦使陽氣亢盛而不得潛藏,陰液耗損而難以製火。城市人普遍缺乏日光照射與自然接觸,運動量嚴重不足,氣血運行遲緩,代謝廢物難以排出,進一步加劇內熱積聚。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寒包火”滋生的溫床。因此,在預防和治療“寒包火”感冒時,除了藥物治療外,調整生活習慣、改善飲食結構、增強體質鍛煉也是不可忽視的方麵。建議日常多飲水,保持體內津液充足;多吃梨、百合、蓮藕、銀耳、荸薺等滋陰潤燥之品,清泄內熱;減少辛辣煎炸、燒烤、酒精等助火動血之物的攝入;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確保子時2300100)進入深度睡眠,以養肝血、斂陽氣;適當進行慢跑、八段錦、太極拳、瑜伽等有氧運動以調和氣血,增強衛外功能;並注重情緒管理,學會釋放壓力,避免長期精神緊張,保持心態平和,從而從根本上改善體質,增強抗病能力。

綜上所述,“寒包火”感冒不僅是城市人群中常見的病症類型,更是現代生活方式下人體健康失衡的一種深刻反映。它既是外邪侵襲的結果,更是內因積弊的爆發。現代醫學往往將其歸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但中醫從整體觀出發,更強調人體內在狀態與外在環境的互動關係。中醫所倡導的“正氣存內,邪不可乾”“天人相應”“治未病”等理念,在應對現代都市“寒包火”問題上,尤顯其智慧與價值。預防勝於治療,唯有回歸自然、調整節奏、調和情誌、合理飲食、規律起居,才能真正構建堅固的免疫防線,擺脫“年年感冒、反複發作”的惡性循環。健康不是一時的治療結果,而是長期生活方式的積累。當我們學會傾聽身體的信號,尊重自然的節律,才能在喧囂都市中守護內心的平衡與身體的安寧。唯有如此,“寒包火”才不會成為都市人的宿命,而隻是生活中一個可防可控的小插曲。

喜歡我的中醫生涯之路請大家收藏:()我的中醫生涯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逆蝶緬北囚籠 穿書星際,炮灰竟是SSS級大佬 影視囤貨:從任務中攢夠生存底氣 穿越之我帶著係統混編製 天柱說明書一個穿越者獲七件神物 代碼:燼 網遊:國一煉金師核平交易所 皮刃 我,本無罪 竊竊私語你聽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