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夥伴們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就和大家深入聊聊“防火”“防寒”的養生之道,這不僅關乎季節變換的應對,更關係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健康根基,是中醫“治未病”理念的核心體現。在氣候變化頻繁、生活節奏加快的當下,我們更需要回歸自然節律,用智慧守護身體的平衡,讓養生融入點滴日常,成為一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真正的健康,不是等到疾病發生才去補救,而是未病先防,順應四時,調和陰陽,從而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乾”的理想狀態。
在《葉天士醫案》中有這樣的記載:“燥氣上受,先乾於肺,令人咳嗽。”這句話精辟地指出了外感燥邪的傳變規律——自口鼻而入,首先侵襲肺臟,耗傷肺陰,從而引發乾咳、咽癢、聲音嘶啞、鼻腔乾燥甚至出血等症狀。肺為嬌臟,不耐寒熱,又主皮毛,開竅於鼻,是人體抵禦外邪的第一道防線,也被譽為“華蓋”。一旦燥氣傷肺,不僅呼吸係統受擾,皮膚也會變得乾燥濕潤,甚至出現脫屑、瘙癢、皸裂,嚴重者還可引發慢性咽炎、支氣管炎等病症。尤其在秋冬換季或北方集中供暖期間,室內空氣乾燥,濕度常低於30,極易造成“燥邪傷津”。因此,在秋冬季氣候乾燥或室內暖氣過盛的環境中,我們尤其需要注重潤肺、養陰、清燥,守護這道重要的健康屏障。建議每天適量飲用溫水,保持室內濕度在4060之間,可使用加濕器,但需定期清潔以防細菌滋生。同時,避免長時間待在密閉空調房中,適當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還可搭配食療,如銀耳雪梨羹、百合蓮子粥等,以增強潤燥效果。
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個流傳久遠、樸素卻極富智慧的民間養生口訣:“上床蘿卜,下床薑,綠豆雞蛋黃湯”。這短短一句話,凝聚了古人順應自然、調和陰陽的生活哲學。它不隻是飲食建議,更是一種節律養生的體現:順應人體在晝夜之間的氣血運行變化,因時製宜地調整飲食結構。中醫認為,白天陽氣旺盛,適合進食溫熱、助陽的食物;夜晚陰氣漸盛,宜清淡消化,避免積食生熱,影響睡眠。這一口訣背後,蘊含著“因時製宜”“飲食有節”的深刻智慧,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與自然共處的經驗結晶。
我們先來看看《內經》中的一句警語:“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這句話看似樸素,實則深刻。暴飲暴食不僅加重脾胃負擔,更會導致食積化熱,內生“虛火”,進而引發口瘡、便秘、失眠、咳嗽等一係列問題。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飲食不規律,外賣頻繁,高油高鹽飲食普遍,往往忽視了“節製”二字的真正含義。薑良鐸教授,一位長期致力於中醫“毒”“火”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的專家,結合數十年經驗,提出了一套科學而人性化的飲食建議:65歲以上者吃五成飽,55至65歲吃六成飽,45至55歲七成飽,35歲左右八成飽,30歲以前可適當吃到九成飽。這一“年齡分層飽腹法”,既尊重了人體代謝規律,又避免了過度進食帶來的內熱積聚。七分飽,是養生的黃金狀態——胃中舒適,神清氣爽,臟腑得以休養生息,免疫係統也能更好地運作。此時胃部既無脹滿感,大腦也保持清醒,有助於延緩衰老、預防慢性病。
薑良鐸教授反複強調:“少吃為養,多吃為毒。”這並非誇張之語。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長期過量飲食會加速細胞老化,增加慢性炎症風險,與肥胖、胰島素抵抗、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中醫則認為,飲食過量會“助火生痰”,加重五臟負擔。例如,體重每增加一公斤,心臟的泵血負擔便顯著上升,肝臟的解毒負荷也隨之加重,久而久之,易誘發高血壓、脂肪肝、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因此,控製飲食量,實為“防火”的根本之道。此外,進食速度也至關重要,建議每餐咀嚼30次以上,給大腦足夠時間接收“飽腹信號”,避免無意識過量進食。細嚼慢咽不僅能減輕胃腸負擔,還能促進唾液分泌,幫助消化吸收。
除了飲食節製,保持胃腸通暢的另一個妙招就是——多吃蘿卜。這裡要特彆說明:我們所說的蘿卜,是指白蘿卜、水蘿卜等十字花科類根莖蔬菜,而非胡蘿卜。儘管胡蘿卜營養豐富,富含β胡蘿卜素,但其性平味甘,在中醫理論中並不具備白蘿卜那種“下氣消食、化痰導滯”的功效。白蘿卜性涼味辛,歸肺胃經,能通腑氣、化積滯,是天然的“胃腸清道夫”。其所含的芥子油和粗纖維能促進腸蠕動,幫助排便,預防便秘。現代營養學也證實,蘿卜富含維生素c、鉀、膳食纖維,有助於調節腸道菌群,增強免疫力。
“上床蘿卜,下床薑”這句古訓,具體而言,是指睡前適量食用蘿卜,有助於消化晚餐積食,避免“胃不和則臥不安”,減少因食積化熱引發的夜間煩躁、口苦、便秘、多夢等問題。蘿卜在中藥中被稱為“萊菔子”,是治療食積氣滯、脘腹脹滿的常用藥。它雖是尋常百姓家的家常菜,卻因療效顯著,早在古代就被列入宮廷禦膳,用雞鴨高湯慢煨蘿卜,既去其辛辣之氣,又借其消導之功,達到滋補而不膩、通補兼施的效果。現代人晚餐常過飽,若能在餐後一小時食用一小碗清燉蘿卜湯,對睡眠質量大有裨益。此外,蘿卜還可涼拌、燉煮、做餡,形式多樣,易於融入日常飲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而“下床薑”,則是指清晨起床後適量食用生薑。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有溫中散寒、發汗解表之效。尤其在冬春之交,晨間寒氣未散,人體陽氣初升,此時嚼一片薑或喝一杯薑茶,可激發陽氣,驅散體內寒濕,預防感冒。薑中的薑辣素能促進血液循環,提升體溫,特彆適合手腳冰涼、體質偏寒的人群。薑良鐸博士還特彆推薦了一個他多年自用的養生方——“綠豆雞蛋黃湯”。在北方地區剛開始供暖、室內燥熱難耐,或春天氣溫回升、風熱初起之時,此湯尤為適用。做法是:將綠豆煮至剛開花,湯色轉為清亮翠綠時,濾出湯液,趁熱衝入一個新鮮雞蛋黃,攪拌均勻,可根據口味加入少量冰糖糖尿病患者除外),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此方清潤平和,既能清解內熱,又能滋養陰液,對因燥熱引起的乾咳、口乾舌燥、咽喉不適、唇裂生瘡等症狀有顯著緩解作用。綠豆清熱解毒,雞蛋黃滋陰養血,二者搭配,剛柔並濟,是“清補結合”的典範。
雞蛋黃在中醫中被視為“血肉有情之品”,具有滋陰養血、潤燥安神之功。經典名方“阿膠雞子黃湯”中便以雞蛋黃為君藥之一,配合阿膠、生地等,用於治療陰虛風動所致的頭暈目眩、心煩失眠、舌紅少苔等症。民間也早有以雞蛋黃調養身體的傳統:久咳不愈、乾咳無痰者,可在臨睡前用開水衝一個雞蛋黃,加冰糖飲用,對緩解陰虛肺燥型咳嗽有良好安撫作用。這類咳嗽多因久病傷陰,肺失濡潤,此時單純止咳無效,唯有滋陰潤肺方能治本。尤其當現代醫學檢查已排除感染,白細胞正常,但咳嗽仍持續不止,甚至胸痛難忍時,這種“養陰善後”的方法往往能收到奇效。雞蛋黃富含卵磷脂、膽堿、維生素a、d、b族及優質蛋白,是天然的營養寶庫。薑良鐸博士明確指出:“雞蛋黃不等於膽固醇。”他引用多項國內外研究說明:適量攝入雞蛋黃每日不超過4個)並不會顯著升高血膽固醇水平。相反,一項國外研究發現,血漿總膽固醇過低的人群,反而麵臨更高的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我國的流行病學調查也顯示:當老年人血漿總膽固醇低於140gd時,預期壽命並未延長。這提示我們,過度限製膽固醇攝入,可能是一種“矯枉過正”的防禦心態,反而不利於整體健康。關鍵在於“適量”與“均衡”。
除了上述飲食調養,還有一位老中醫的春季防病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每逢春暖花開之際,他便停飲茶水,改喝“蘆根茅根水”,連續飲用至少一周。具體做法為:取蘆根20克、白茅根20克,加水煎煮代茶飲。此方看似簡單,卻有清熱生津、潤肺利尿之效,尤擅預防春季“溫病”——即因氣候轉暖、體內積熱與外感風熱相合所致的發熱、咽痛、咳嗽等症。蘆根清肺胃之熱,生津止渴;白茅根涼血止血,利尿通淋,二者合用,可清上徹下,導熱外出。親身體驗過的人反饋,此茶飲入口清甜,帶有淡淡的草本清香,飲後全身舒暢,口鼻濕潤,尤其適合長期處於空調房或暖氣環境中的人群。中醫講“肺與皮毛相表裡”,肺陰充足,則皮膚潤澤;肺燥則皮毛乾枯。因此,潤肺即是潤膚,內在調養,外在自現。堅持飲用,還可改善春季常見的口乾、眼乾、皮膚過敏等問題。
清代名醫吳瑭所著《溫病條辨》,是中醫溫病學的奠基之作,其中蘊含大量清熱解毒、養陰潤燥的智慧。如今我們常用的桑菊感冒片、銀翹解毒丸,其組方思路皆源於此書。書中有一經典食療方——“五汁飲”,由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甘蔗汁)混合而成,專為肺胃燥熱、津液虧損者設計。若你正經曆發燒後階段,出現口乾舌燥、大便乾結、小尿短赤、心煩不安等症狀,飲用此飲可迅速補充津液,清降肺胃之火。五種食材皆性涼味甘,入肺胃經,既是食物,亦是良藥,安全溫和,老少皆宜。建議現榨現飲,避免氧化,每日12次,連續35天即可。此方尤其適合兒童、老人及病後體虛者,是“藥食同源”的極致體現。
此外,冬季“防寒”也不可忽視。除了注意保暖,尤其要護好頸部、背部和足部——這些是風寒易侵之處。晨起可用熱水泡腳15分鐘,加入艾葉、生薑效果更佳;夜間睡眠保持室內適度濕度,避免暖氣過燥傷肺陰。日常可多食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以補腎氣,助陽氣潛藏,符合“冬藏”之道。同時,保持規律作息,早睡晚起,順應冬季“閉藏”之氣。適度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可提升陽氣而不耗陰,避免劇烈出汗導致陽氣外泄。冬季還可適當進補,如羊肉燉蘿卜、當歸生薑羊肉湯等,但需根據體質調整,避免“虛不受補”或“補而助火”。
通過今晚的分享,希望大家不僅能掌握“上床蘿卜,下床薑”這類具體方法,更能理解背後“順應天時、調和陰陽”的養生核心。真正的健康,不在於一時的進補,而在於日複一日的平衡與覺知。願每一位朋友都能在這個冬春交替的時節,學會傾聽身體的聲音,科學“防火”,智慧“防寒”,養出一身正氣,迎來一個溫暖、安寧、充滿活力的季節!養生不是負擔,而是一種智慧的生活選擇。從今天起,讓我們用更溫柔的方式,對待自己的身體,與自然同頻,與健康同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2.上班族滋肺養胃絕招
《內經》有雲:“秋傷於燥,上逆而咳。”秋天最為容易被燥邪所傷,一旦燥邪侵襲人體,肺失濡潤,氣機上逆,便易引發咳嗽。秋季氣候由熱轉涼,空氣中水分減少,尤其在北方地區,秋高氣爽卻乾燥異常,中醫稱之為“燥金主令”之時。燥為陽邪,易耗傷津液,肺為嬌臟,喜潤惡燥,故燥邪首先犯肺,表現為乾咳少痰、聲音嘶啞、咽喉乾痛、鼻腔灼熱、皮膚乾燥等症狀。此時若不及時潤養,久則傷及肺陰,甚至遷延成慢性咳嗽,影響生活質量。因此,秋季養生,重在滋陰潤肺、養胃生津,順應“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家中常備養陰清肺糖漿、秋梨膏、蜂蜜、川貝枇杷膏等潤燥佳品,不僅可緩解不適,更能未病先防,為身體築起一道防護屏障。這些傳統中藥製劑多以梨、麥冬、沙參、川貝母等滋陰潤肺之品為主,配合冰糖熬製而成,口感清甜,易於吸收,適合各類人群,尤其適合老人、兒童及長期用嗓者。
對於忙碌的上班族而言,養生不必耗費大量時間,關鍵在於巧用碎片化時間與科學方法,將養生融入日常生活。早晨出門前,隻需花一分鐘用涼水將銀耳泡發,放入密封碗中置於廚房角落即可。涼水泡發能更好保留銀耳中的多糖成分,且比熱水泡發更易燉出濃稠膠質,避免營養流失。銀耳又稱“菌中之冠”,富含天然植物性膠質,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增強免疫力的功效,是秋季食療的首選食材。下班歸家後,將泡發好的銀耳瀝乾,去除根部雜質,撕成小朵,放入電沙鍋或慢燉鍋中,加入足量清水,燉煮約1小時。待銀耳煮至六分熟、湯汁微黏時,再將帶皮的雪梨去核切塊加入,繼續燉煮30分鐘。雪梨性涼味甘,能清熱化痰、生津潤燥,與銀耳搭配,可增強潤肺止咳之效。臨睡前調至保溫模式,次日清晨起床,一碗溫潤清甜的銀耳梨羹已悄然完成。空腹飲用,可有效緩解晨起口乾舌燥,潤澤肺胃之陰,尤其適合長期處於空調環境、空氣乾燥的辦公室人群。若喜歡口感更豐富,可加入少量枸杞、蓮子或百合,枸杞滋補肝腎,蓮子養心安神,百合潤肺清心,三者合用,不僅提升口感,更增強整體滋陰功效。這道銀耳冰糖梨水或銀耳羹,不僅是秋季養生的主打甜品,更是對抗“秋燥”的天然良方,兼具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美容養顏之功,老少皆宜,尤其適合久坐空調房、常對電腦、熬夜加班的都市人群。每周堅持食用3次以上,可顯著改善皮膚乾燥、咽喉不適、夜間盜汗等陰虛症狀。
此外,一道溫潤滋補的沙參玉竹鴨湯,也是秋季不可錯過的養生佳肴。沙參性微寒,味甘微苦,歸肺、胃經,擅長養陰清肺、益胃生津,常用於治療肺燥乾咳、咽乾口渴、胃陰不足等症;玉竹性平味甘,亦入肺胃,能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現代研究顯示其含有多種多糖類物質,具有抗氧化、調節免疫的作用。二者配伍,相得益彰,是中醫治療燥咳、咽乾、胃陰不足的經典藥對,常用於秋季養陰方劑中。可在正規藥店購得北沙參15克、玉竹20克,建議選擇質地堅實、氣味清香的優質藥材。搭配半隻老鴨約500克),鴨肉性涼,滋陰養胃,利水消腫,與雞肉相比更不易助火生熱,尤其適合體質偏熱、易上火的現代人。製作時,先將鴨塊冷水下鍋,加入少許料酒、薑片焯水去腥,撈出後用溫水衝洗乾淨,去除浮沫。隨後將鴨肉與沙參、玉竹一同放入砂鍋,加足量清水約1500毫升),大火燒開後轉小火慢燉1.5至2小時,直至鴨肉酥爛、湯色清亮微黃,香氣四溢。煲湯過程中無需添加蔥薑蒜、八角桂皮等辛香料,以免乾擾藥性,影響滋陰效果,僅出鍋前加適量食鹽調味即可。此湯清香甘潤,帶有淡淡的藥材甜香與米香,飲之如甘露入喉,既能滋養肺胃之陰,又能清解虛熱,尤其適合口乾舌燥、食欲不振、夜間煩熱者。煮熟後的沙參和玉竹質地軟糯,亦可直接食用,藥食同源,物儘其用。每周飲用1~2次,可有效預防秋燥傷陰,改善體質,增強抵抗力,尤其適合長期熬夜、飲食不規律、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
3.手指放血能去肺火
我懷孕5個月時,原本就容易發炎的扁桃體再度紅腫疼痛,吞咽時如刀割,說話都費力,連喝水都感到灼痛,這是典型的“肺火上炎”表現。孕婦本就處於“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生理狀態,氣血旺盛,代謝加快,加之懷孕初期體重普遍增加約10,其中大部分為脂肪組織,為胎兒發育儲備能量的同時,也使體內產熱增多,更容易出現“上火”現象。而我本屬陰虛火旺體質,平日稍有勞累或飲食不慎,如食用辛辣、油炸食物,便易引發扁桃體感染,過去幾乎每年都要發作數次,伴隨高熱、劇烈咽痛、頭痛欲裂,必須依賴抗生素治療。然而此次身懷六甲,西藥不敢用,清熱解毒類中藥亦恐寒涼傷胎,一時間陷入兩難,既擔心病情加重影響胎兒,又不願輕易用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情急之下,想起曾在中醫針灸課上學習過的“井穴放血”療法。井穴為經脈之氣發源之處,尤以手太陰肺經的少商穴和手陽明大腸經的商陽穴最為常用。少商位於拇指橈側指甲角旁約0.1寸處,是清瀉肺火的要穴,具有開竅醒神、清熱利咽的功效;商陽位於食指橈側指甲角旁,刺之可通調大腸經氣,促進體內熱毒從下焦排出,相當於“給火找個出口”,實現“肺與大腸相表裡”的中醫理論應用。中午飯後,我深吸一口氣,用酒精消毒三棱針與手指,閉眼在雙側少商、商陽各點刺兩下,手法輕快,每穴擠出3~5滴暗紅色血液,血液呈黏稠狀,說明體內熱毒較重。隨後立即飲用一大杯溫熱的冰糖梨水,以助潤肺生津、輔助降火。做完後靜臥休息,安然入睡。連我自己都未曾預料,這套看似簡單的操作竟有如此奇效!一覺醒來,原本灼痛難忍的咽喉竟明顯緩解,吞咽不再困難,體溫也趨於正常,精神狀態大為改善。我繼續堅持多喝溫水、清淡飲食,避免辛辣刺激,未服任何藥物,竟將一場可能演變為高熱感染的肺火成功撲滅,避免了用藥風險,保障了母嬰安全。這次經曆讓我深刻體會到中醫外治法的神奇與安全,尤其在特殊生理時期,如孕期、哺乳期,放血療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應急手段。
除了放血療法,刮痧也是清泄肺熱、疏解外感實火的有效手段。當肺火旺盛引發感冒、發熱時,常見症狀包括:高燒不退、咳嗽頻繁、痰黃黏稠、鼻流濁涕、咽喉腫痛、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數有力等。此時若能及時刮痧,可迅速疏通經絡、泄熱解毒。可采用刮痧法,從背部督脈的大椎穴開始,沿脊柱自上而下,經身柱、神道、靈台、至陽等穴,一路刮至胸椎下段。大椎穴位於項背部,低頭時頸後最突出的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為“諸陽之會”,是督脈與手足三陽經的交彙點,具有極強的清熱解表、瀉火解毒作用。刮痧時可用牛角板或瓷匙蘸取刮痧油,以適中力度自上而下單向刮動,至皮膚出現紫紅色痧點為度。若體內熱毒較盛,大椎穴往往迅速出痧,甚至呈深紫黑色,提示邪氣外排。出痧後應立即避風保暖,避免空調直吹,同時大量飲用溫開水,促進代謝排毒,並配合充足睡眠,幫助正氣恢複。通常一次刮痧後,發熱、咳嗽等症狀即可明顯減輕,甚至痊愈。刮痧後24小時內不宜洗澡,以防風寒入侵。
需要注意的是,此類清熱類刮痧療法不宜頻繁操作,以免耗傷正氣。一般建議待前次所出之痧完全消退後再進行下一次,痧痕自然消退時間約為5~7天,具體因人而異,體質虛弱者可能更久。若皮膚按壓無痛感、顏色變淡,方可進行第二次刮拭。而對於健康人群,若僅用於日常保健、預防上火,可每日輕刮大椎、肺俞位於背部第3胸椎旁開1.5寸)、風門第2胸椎旁開1.5寸)等穴,無需強求出痧,以局部微紅、感覺輕鬆為宜。長期堅持,有助於提升肺衛功能,增強抗病能力,預防感冒與呼吸道疾病。此外,刮痧前後可配合飲用溫熱的菊花茶、金銀花茶或薄荷茶,增強清熱效果。對於兒童、老人、孕婦及體弱者,刮痧應更加輕柔,時間控製在10分鐘以內,避免過度刺激。中醫強調“治未病”,這些簡單易行的外治方法,正是日常保健的智慧體現,尤其適合現代人快節奏生活下的健康管理。
喜歡我的中醫生涯之路請大家收藏:()我的中醫生涯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