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的暖風裹著麥香,漫過陽穀的田埂。喬鄆蹲在麥田邊,指尖輕輕拂過剛抽穗的麥稈——青黃色的麥穗飽滿緊實,穗尖的細芒沾著晨露,像綴了層碎鑽。“劉大叔,抽穗期的水肥要跟上,”他揚聲喊道,聲音被風吹得柔和,“每畝追施半擔腐熟的豆餅肥,彆用生肥,容易燒根。”
田埂那頭,劉老漢正指揮著農戶們給麥田澆水。木勺舀起渠水,順著麥隴間的小溝緩緩流淌,滋潤著淺褐色的土壤。“知道了鄆哥!”他直起身,往手心啐了口唾沫,搓掉沾著的泥,“這豆餅肥還是去年互助會存的,發酵得透,比買的化肥好用多了。”
喬鄆笑著點頭,剛要起身,身後傳來輕盈的腳步聲。蘇婉提著個竹籃,裡麵放著幾卷粗麻布、一小罐驅蟲藥粉,還有個纏著布條的木盒——裡麵是她剛配好的“穗期護苗散”。“這藥粉撒在麥隴邊,能防麥蛾,”她遞過木盒,指尖不經意碰到喬鄆的手,微微發燙,“另外,我給檢修農具的農戶備了些創可貼和消炎粉,磨鐮刀、釘木栓容易傷手。”
喬鄆接過木盒,淡淡的草藥香縈繞鼻尖。他瞥了眼蘇婉額角的薄汗,皺眉道:“怎麼沒戴草帽?日頭越來越毒了。”說著,從田埂邊的柳樹上折下幾根枝條,麻利地編了個簡易的柳編帽,遞給她,“先戴著,等會兒讓周林送頂新的來。”
蘇婉接過柳帽,帽簷的柳葉還帶著新鮮的綠意,她輕輕戴在頭上,遮住陽光,臉頰泛起淺紅:“我剛從學堂過來,走得急了點。對了,東阿縣的李鄉紳帶著幾個農戶來了,說是來學農具檢修的,趙掌櫃正陪著他們在曬穀場等著呢。”
“東阿縣的?”喬鄆眼前一亮——東阿縣是東平府推廣新政的重點縣,李鄉紳是當地的大族,他的態度直接影響東阿的推廣進度。“走,去看看。”他對蘇婉道,“你也一起,等會兒給他們講講穗期的病蟲害防治,比我講得細。”
曬穀場上早已熱鬨起來。十幾張木桌排成兩排,桌上擺著待檢修的農具:磨得發亮的鐮刀、缺了木齒的耬車、鬆動的鋤頭柄。周鐵正光著膀子,用砂輪磨鐮刀,火星濺在地上,“滋滋”作響。趙掌櫃陪著個留著山羊胡的中年男人,正是李鄉紳,他正皺著眉打量一把改良耬車,語氣帶著懷疑:“這耬車看著精巧,真比老的快?我們縣的農戶都用慣了老物件,怕不肯換。”
“李鄉紳試試就知道了。”喬鄆走上前,握住耬車的扶手,輕輕一推,鐵鏵平穩地紮進鬆軟的土堆,種子槽裡的麥種均勻地撒落,形成一條筆直的線條。“這耬車比老的輕三成,還能調節播種密度,一個人一天能種三畝,老耬車得兩個人,還種不均勻。”
李鄉紳的眼睛亮了,親自試了推了幾步,臉上的懷疑漸漸變成了驚喜:“真好用!比老的省勁多了!就是這木齒看著薄,容易壞吧?”
“不會,”周鐵擦了把汗,舉著一根新木齒,“這是棗木做的,泡過桐油,耐磨得很,壞了也沒事,互助會有備用零件,還教大家修,不用花錢請木匠。”
蘇婉站在一旁,給李鄉紳帶來的農戶們分發“穗期護苗散”,耐心地講解:“這藥粉按每畝半斤撒,雨後撒效果最好,能防麥蛾和蚜蟲,都是天然草藥磨的,不影響麥子品質。”她拿起一株帶穗的麥稈,指著穗尖的細小蟲眼,“要是發現這樣的蟲眼,就把藥粉直接撒在麥穗上,三天就能見效。”
農戶們聽得認真,一個年輕漢子舉手道:“蘇姑娘,我們縣的麥子去年生過麥鏽病,用這藥粉管用嗎?”
“管用,”蘇婉點頭,從竹籃裡拿出一張畫著草藥的圖紙,“這上麵的‘粉防己’能治鏽病,東阿縣的山上就有,我教你們辨認,采回來煮水噴灑,比買的藥便宜還安全。”
正說著,周林急匆匆跑過來,手裡拿著個斷裂的耬車木齒,臉色發白:“鄆哥,不好了!剛準備給東阿縣農戶演示的三具耬車,木齒都斷了,斷口看著像是被人故意砸的!”
喬鄆的臉色沉了下來。曬穀場有腳夫看守,能悄無聲息破壞農具,肯定是熟人或者有備而來。他接過木齒,斷口處有明顯的敲擊痕跡,還沾著一點淡褐色的木屑——不是耬車本身的棗木,像是某種硬雜木。他激活信息探查掃過木齒:
【物品:斷裂的耬車木齒】
【斷裂原因:人為敲擊工具為硬雜木錘,帶有苦楝樹汁液殘留)】
【殘留痕跡:木屑中混有“蒼耳子”刺,是梁山嘍囉常穿的粗布鞋上沾的】
【關聯信息:昨夜看守的腳夫曾看到一個穿灰布衫的漢子在曬穀場附近徘徊,口音是濟州府的】
“是周通的餘黨,”喬鄆肯定道,“苦楝樹汁液是他們的老把戲,蒼耳子刺更是他們的標記。”他對周鐵道,“你帶兩個機靈的兄弟,順著曬穀場周圍的蒼耳叢查,他們肯定留下了腳印;另外,讓拐子劉的人去東阿縣和陽穀的交界處看看,他們破壞完肯定往那邊跑。”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鄉紳的臉色變了:“這……這還怎麼學檢修?沒農具演示啊。”
“彆急,”喬鄆笑道,“互助會的倉庫裡有備用的耬車,周鐵已經讓人去搬了。另外,正好借這個機會,教大家怎麼修木齒——斷了不可怕,會修才省心。”
蘇婉蹲下身,仔細查看斷口,突然眼睛一亮:“這斷口的敲擊角度很奇怪,像是左撇子乾的,而且力度不大,說明這人沒什麼力氣,應該是個小嘍囉。”她從竹籃裡拿出個小布包,裡麵是她之前配的“追蹤粉”,“這粉撒在蒼耳叢周圍,沾到衣服上不容易掉,晚上在燈下看會發熒光,能幫著找蹤跡。”
周鐵接過粉包,立刻帶人去追查。喬鄆則搬來備用耬車,給李鄉紳和農戶們演示木齒的更換和維修:“先把斷齒的榫頭鑿掉,再把新木齒用木膠黏上,最後釘兩根銅釘加固,晾乾一個時辰就能用。”他手裡拿著鑿子和錘子,動作熟練,不到一刻鐘就換好了一根木齒,“大家試試,很簡單。”
農戶們躍躍欲試,李鄉紳親自上手,雖然笨手笨腳,卻也成功換好了一根,他擦著汗笑道:“真不難!學會了這個,以後農具壞了自己就能修,省不少事!”
蘇婉在一旁給大家遞工具,時不時提醒:“鑿子彆太用力,會鑿壞耬車的木架;木膠要塗均勻,不然粘不牢。”她看到一個農戶的手指被木刺紮了,立刻拿出鑷子,小心翼翼地挑出木刺,塗上消炎粉,用創可貼包好,“以後乾活記得戴手套,學堂備了不少,免費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