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樞大帝喬鄆登基半年,五域共治體製在化解災劫、平息錢荒後逐漸步入正軌,但一場隱性的“治理危機”正悄然蔓延——五域基層治理的“人才斷層”問題集中爆發,如同精密儀器缺少了關鍵零件,運轉得愈發滯澀。這是稱帝後首次直麵“治理根基”的人才困境,也是五域統一後必然麵臨的深層矛盾。
中原“洛水郡”的急報率先送到中樞:“陛下,洛水支流河堤出現管湧,基層治水官員竟不懂‘截流補漏’之法,誤將沙袋直接投入管湧口,導致河堤坍塌,淹沒良田千畝!該官員是前朝舊吏,隻會按舊例辦事,毫無應變能力;而郡內有三名懂水利的秀才,卻因無晉升渠道,隻能在鄉野教書,無用武之地!”
幾乎同時,西域“沙州城”傳來民怨:“新提拔的基層稅官是中原儒生,不懂西域‘以物易物’的貿易習俗,強行要求商戶用天樞幣結算,還將西域特有的‘香料折稅’舊製廢除,導致商戶不滿,集體罷市三日;更可笑的是,他連西域文字都不認識,審核商戶單據時錯漏百出,多收稅款數十兩,引發民憤!”
南方“瘴氣疫區”的後續報告更令人憂心:“陛下,疫區新增病患已大幅減少,但基層醫療官員嚴重短缺!五域醫者多集中在中樞與大城市,基層隻有少數巫祝與赤腳醫生,不懂防疫知識,導致部分村落再次出現小規模瘴氣傳播;中樞派去的年輕醫者雖有理論知識,卻不熟悉南方雨林地形與草藥分布,救治效率低下,百姓抱怨‘遠水救不了近火’!”
三大事件直指核心:五域統一後,基層官員出現“兩極斷層”——舊官員多為前朝遺留,熟悉地方習俗卻思想守舊、能力不足;新提拔的人才多為中原儒生、年輕醫者、商戶子弟)雖有新思想、新知識,卻不熟悉地方習俗、缺乏治理經驗;而真正懂地方治理、兼具新舊之長的賢才,或隱居鄉野,或因出身低微、無晉升渠道,被擋在治理體係之外。
更致命的是,舊勢力殘餘趁機利用人才斷層搞事——他們暗中資助無能的舊官員,讓其占據基層崗位,故意製造治理失誤;同時散布“新體製任人唯親,不重賢才”的謠言,讓有識之士對中樞失望,不願出山為官。五域議事院的爭論再次爆發,這次的焦點是“如何選拔、培養、任用五域人才”:
貴族派係代表堅持:“官員選拔應重出身、重資曆!五域貴族與世家子弟自幼研習治理之道,熟悉本域情況,應優先任用,方能穩定基層!”
寒門派係代表反駁:“世家子弟多紈絝,無真才實學!基層治理需要的是懂民生、有能力的人,而非隻看血統!應打破出身限製,廣納寒門賢才!”
地方派係代表憂心:“即便選出賢才,不懂地方習俗也難成事!比如中原儒生去草原做官,不懂遊牧文化,隻會適得其反!”
中樞能臣則提出:“現有人才選拔多靠舉薦,容易滋生舞弊,應建立統一的選拔製度,同時加強培養,讓人才快速適配地方治理!”
喬鄆的係統麵板彈出深度分析:【皇基穩固度88,治理根基動搖!核心矛盾:人才選拔不公、培養體係缺失、新舊人才適配失衡、舊勢力利用人才斷層阻撓治理。需推行“五域科舉革新”,建立“選拔培養考核晉升”全鏈條人才體係,兼顧出身、能力、地方適配性,方能化解危機】。
他深知,人才是治理的根本,若不能解決人才斷層,再好的體製也隻是空殼。喬鄆沒有采納單一的“舉薦製”或“世襲製”,而是推出“五域科舉共治革新”計劃,分三步構建人才體係,每一步都強調“五域協同、公平公正、適配地方”:
一、建立“五域科舉製”,打破出身壁壘,兼顧能力與適配
喬鄆下令,設立“五域科舉院”,由孔玄任院長,抽調五域賢才組成考官團隊,推行“雙科考試”製度:
公共科:考核五域律法、共治體製、跨域貿易規則、基礎民生治理知識,所有考生統一命題、統一閱卷,確保公平;
地方適配科:考生需選擇自己熟悉的地域中原、草原、西方、南方、東方),考核該地域的習俗、地理、特產、常見治理難題如中原治水、草原畜牧、南方防疫),由該地域的考官與百姓代表共同閱卷,確保人才適配地方。
科舉考試在五域各設考點,考場全程公開,允許百姓代表與監察署官員監督,防止舞弊。同時打破出身限製:“凡五域子民,無論貴族、寒門、商戶、牧民,年滿十六歲均可報考,唯才是舉,不問出身!”
為鼓勵偏遠地區人才報考,喬鄆還推出“助考政策”:中樞為寒門考生提供路費、食宿補貼;在草原、西域等偏遠考點,配備雙語考官本域語言與中原通用語),避免語言障礙;允許考生用本域文字答題後續由科舉院翻譯歸檔)。
小豆子和阿古拉的羊毛賬本,成了“科舉科普手冊”。阿古拉跟著科舉院官員,畫下了五域考點的分布地圖,標注出各考點的助考設施:“草原考點有蒙古包宿舍,還提供奶茶和羊肉!”小豆子則采訪了幾位報考的寒門秀才與牧民子弟,將他們的心願記錄下來:“俺想考中後,回家鄉治理洛水,讓百姓不再受水患之苦!”兩人拿著手冊,在鄉野、商埠向百姓宣傳科舉製度,鼓勵有識之士報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二、設立“五域人才培養署”,解決新舊適配難題
喬鄆深知,科舉選拔出的人才還需培養才能適配治理,因此設立培養署,推行“導師製+輪崗製”:
導師製:選拔五域經驗豐富的舊官員、鄉賢、能臣擔任導師,每位新科進士搭配一位導師,導師需教授地方治理經驗、習俗禁忌,新進士需跟隨導師實習半年,考核合格後方可獨立任職;
輪崗製:新科進士先在中樞各部門輪崗三個月,熟悉共治體製與跨域協調流程,再派往基層任職,避免“隻懂地方、不懂中樞”或“隻懂中樞、不懂地方”的問題;
專項培養:針對基層急需的人才如治水、防疫、稅收),開設“專項特訓班”,由李善、蘇婉、沙裡溫等能臣親自授課,快速提升專業能力。
西域沙州的新科進士阿裡木,原本是懂中原文化的西域商戶子弟,他的導師是西域舊官員馬騰。馬騰帶著他走遍沙州城的商埠、村落,教他“西域貿易的折稅技巧”“與漠北部落的溝通禮儀”;三個月後,阿裡木到中樞戶部輪崗,又學會了跨域稅收統籌。當他回到沙州擔任稅官時,既懂西域習俗,又懂中樞政策,很快化解了商戶與官府的矛盾,商埠恢複繁榮。
三、建立“人才考核晉升製”,激勵官員實乾,淘汰無能之輩
為避免“考上即躺平”“官員終身製”,喬鄆推出“動態考核晉升製”:
考核主體:基層官員的考核由“三方評分”構成——中樞考核占30,考核政策執行情況)、地方議事會評分占30,考核治理成效)、百姓滿意度評分占40,通過走訪、問卷收集百姓意見);
晉升渠道:考核優秀者,可晉升至更高層級崗位,或調往中樞任職;考核合格者,留任原職;考核不合格者,降職或調離核心崗位,連續兩年不合格者,直接罷免;
淘汰機製:對現有基層官員進行“重新考核”,能力不足、民怨較大者,調往非核心崗位或勸退;對故意製造治理失誤、勾結舊勢力的官員,交由監察署嚴懲。
在洛水郡,之前因治水失誤被問責的舊官員,在重新考核中被評為“不合格”,調往郡府負責文書工作;而通過科舉選拔、經培養合格的寒門秀才王辰,被任命為洛水治水官。王辰既懂水利知識,又在導師原中樞治水能臣)的指導下熟悉了地方情況,他帶領百姓加固河堤、修建排水渠,徹底解決了洛水支流的管湧問題,百姓滿意度評分高達九成。
科舉革新推行之初,遭遇不少阻力:舊貴族暗中阻撓寒門子弟報考,部分舊官員不願擔任導師、擔心權力被稀釋,偏遠地區百姓對科舉製度不了解、參與度低。但隨著首批新科進士在基層展現出治理能力——解決了水患、平息了商怨、控製了防疫,情況逐漸好轉:
舊貴族看到科舉選拔的人才確實能改善治理,也開始讓自家子弟報考,希望通過真才實學獲得晉升;
舊官員發現,新科進士帶來的新思想、新知識如中原的治水技術、南方的防疫經驗)能幫助自己解決棘手問題,紛紛主動擔任導師;
偏遠地區的百姓看到身邊人通過科舉改變命運、改善家鄉,報考熱情高漲,五域考點的考生數量較首次增長了兩倍。
小豆子和阿古拉在基層見證了這一切。他們看到,洛水郡的百姓為治水有功的王辰送上錦旗;沙州城的商戶自發為阿裡木送來香料,感謝他化解了稅收矛盾;南方疫區的村民帶著草藥,慰問正在防疫的新科進士醫者。阿古拉的賬本上,畫滿了新官員與百姓相處的場景,旁邊寫著:“有了好官,家鄉越來越好了!”
半年後,五域科舉革新初見成效:首批兩百名新科進士全部到崗,基層治理效率提升四成;百姓對基層官員的滿意度從之前的六成提升至八成;舊勢力利用人才斷層搞事的空間大幅縮小,因治理失誤引發的民怨顯著減少。
但喬鄆深知,人才培養是長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五域議事院的複盤會上,他坦誠道:“科舉革新隻是解決了‘人才入口’的問題,還麵臨諸多挑戰——偏遠地區教育資源匱乏,寒門子弟備考難度大;部分新官員雖有能力,卻缺乏威望,難以服眾;人才晉升的公平性還需進一步保障。”
他當場宣布,後續將推出三項補充政策:一是在五域偏遠地區設立“鄉學”,由中樞撥款聘請教師,普及基礎文化與治理知識;二是建立“官員威望培育機製”,新官員任職初期,由地方首領與鄉賢協助樹立威望;三是成立“人才考核監督署”,專門監督考核過程,防止晉升舞弊。
夜幕漸濃,天樞城的科舉院依舊燈火通明,考官們正在批改第二批科舉考試的試卷。喬鄆站在科舉院的了望台上,看著窗外漫天星辰,係統麵板彈出提示:【人才體係穩固度提升至85,皇基穩固度90,但仍需解決:教育資源均衡、人才留存、跨域人才流動等問題】。
他知道,人才治理是一場持久戰。五域的融合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去推動,基層的治理需要源源不斷的賢才去支撐。科舉革新不是終點,而是人才體係建設的起點——隻有讓真正的賢才脫穎而出、各展其能,五域共治體製才能長治久安,皇基才能真正堅如磐石。
天樞大帝的治理之路,依舊布滿荊棘。教育、人才、文化、經濟,每一個領域都需要持續投入、不斷完善。但喬鄆心中充滿了希望,因為他看到,越來越多的賢才正在彙聚,越來越多的百姓正在受益,五域的未來,正朝著“同心共治、長治久安”的方向,穩步前行。
喜歡穿越水滸:鄆哥稱帝錄請大家收藏:()穿越水滸:鄆哥稱帝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