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連敗,像一塊沉重的烏雲,籠罩在休斯頓火箭隊每一個人的心頭。
媒體們的口風開始轉變,從賽季初的讚譽變成了質疑,分析著衛冕冠軍的“病症”:麥迪狀態未歸,林凱撞上新秀牆,雙核兼容性問題,板凳深度不足……各種論調甚囂塵上。
訓練館裡的氣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凝重。範甘迪教練取消了所有媒體采訪,將球隊完全封閉起來,進行高強度的錄像分析和戰術演練。
他的咆哮聲在空曠的場館裡回蕩,每一個防守失位、每一次錯誤的進攻選擇,都會被無限放大,反複鞭撻。
林凱默默承受著這一切。他知道,作為球隊的組織核心之一,他難辭其咎。那次麵對空籃的猶豫被蓋帽,如同夢魘般在他腦中回放。
他加練得更狠了,投籃、傳球、力量,試圖用身體的疲憊來掩蓋內心的焦灼。但【節奏之心】傳來的反饋告訴他,問題並非出在技術上,而是出在心態和與麥迪之間的那層無形的隔膜上。
麥迪同樣沉默。他不再像剛複出時那樣急於證明自己,訓練中更多地進行著無球跑動和接球投籃的練習,但眼神深處的那抹疏離感,並未完全消散。
他與林凱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心照不宣的謹慎,仿佛都在小心翼翼地試探著彼此的邊界,生怕越界。
這種局麵,直到一次意外的、非正式的交流,才被打破。
那是在一次令人精疲力儘的隊內對抗賽之後,更衣室裡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林凱因為加練力量,最後一個回到更衣室,發現麥迪還坐在自己的衣櫃前,沒有換衣服,隻是低著頭,看著手機屏幕,屏幕上是他女兒的照片,眼神柔和,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
林凱猶豫了一下,沒有立刻避開,而是走到自己的櫃子前,開始收拾東西。更衣室裡隻剩下他們兩人,空氣安靜得有些尷尬。
“今天那幾個傳球,時機不錯。”突然,麥迪的聲音打破了寂靜,他沒有抬頭,聲音有些低沉。
林凱動作一頓,有些意外地看向麥迪。這是麥迪複出後,第一次在非比賽或訓練指令下,主動與他交流。
“謝謝,”林凱斟酌著詞句,“還在找感覺,尤其是和你配合的節奏。”
麥迪終於抬起頭,那雙曾經迷倒無數球迷的惺忪睡眼,此刻顯得格外清醒。他扯了扯嘴角,露出一絲算不上笑容的弧度:“節奏?我也在找。離開球場太久,感覺一切都變了。”他頓了頓,目光直視林凱,“你知道最難受的是什麼嗎?不是投不進籃,而是身體記住了該怎麼做,卻做不到以前那樣了。那種無力感……”
他沒有再說下去,但林凱瞬間明白了。他看到的不僅僅是超級球星手感冰涼的表麵,更是一個驕傲的運動員在與時間和傷病抗爭時的內心掙紮。
自己之前的患得患失和那該死的猶豫,在對方這種更深層次的痛苦麵前,顯得有些可笑和幼稚。
“我明白,”林凱放下手中的東西,真誠地說,“我看過你太多的比賽錄像,你的節奏獨一無二。或許……我們不需要刻意去‘配合’,而是試著找回我們各自最舒服的節奏,然後讓它們自然融合?”
麥迪挑了挑眉,似乎對林凱的話有些興趣:“自然融合?”
“就像……”林凱努力尋找著比喻,腦海中瞬間閃過與安妮修行時的畫麵,“就像兩種不同的樂器,不需要強行合奏同一個曲子,而是各自演奏擅長的部分,卻能奇跡般地和諧。”
這個比喻帶著點安妮式的玄奧,但麥迪似乎聽懂了。他沉默了片刻,然後緩緩站起身,拍了拍林凱的肩膀:“有趣的說法。明天訓練,試試看。”
沒有更多的言語,麥迪拿起自己的包,離開了更衣室。但林凱能感覺到,那層堅冰,似乎裂開了一道縫隙。
這次簡短的交流,像一顆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的漣漪遠不止於此。當晚,林凱在與安妮的“遠程修行”中,心境格外澄澈。他將白天的挫敗、與麥迪的破冰交流,以及那種尋求“自然融合”的感悟,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了安妮。
安妮在屏幕那頭,穿著寬鬆的瑜伽服,盤膝而坐,聽得十分專注。當林凱說到“兩種樂器自然和諧”時,她的眼睛明顯亮了一下。
“凱,這很像我們練習‘能量共鳴’時追求的狀態!”安妮的聲音帶著一絲興奮,“不刻意控製,不強行引導,隻是讓自身的能量場自然散發,在某個奇妙的頻率上達到同步。或許,你和麥迪之間,也需要找到那個共同的‘能量頻率’,或者說,比賽的‘共振點’?”
她引導著林凱,嘗試進行一種更深層次的冥想,不再局限於具體的姿勢同步,而是專注於精神層麵的“頻率調諧”。他們隔著屏幕,閉上眼睛,調整呼吸,想象著彼此的能量像水波般擴散,在虛無的空間中尋找著那微妙的共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