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這是根據你的要求創作的第六卷第94章。
第六卷:青山不墨
第九十四章:從企業家到思想者的蛻變
持續的自我修養如同靜水深流,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林靜。她不再僅僅滿足於解決具體問題、製定商業策略,而是開始嘗試跳出“靜心坊”的邊界,以更宏觀的視角,去思考行業、時代乃至生命價值的本質聯係。一種從“企業家”到“思想者”的蛻變,正在她身上悄然發生。
這一轉變,在她受邀參加的一次高端經濟論壇上體現得尤為明顯。論壇主題是“不確定時代下的企業韌性”。當其他企業家大多在分享如何優化供應鏈、開拓新市場、進行數字化轉型時,輪到林靜發言,她卻將話題引向了一個更深的層麵。
“各位同仁,談到韌性,我們往往關注技術的韌性、模式的韌性、資金的韌性。”林靜的聲音平和而有力,透過麥克風傳遍會場,“但我想分享的是,企業最根本的韌性,可能來自於其價值錨點的清晰度,以及其與人類深層需求的連接強度。”
台下有些細微的騷動,不少聽眾露出了感興趣的神情。
“我們的‘靜心坊’源自傳統養生行業,”她繼續道,“我們經曆過市場亂象,也麵臨過合成技術的衝擊。但我們最終發現,讓我們穩住陣腳並持續發展的,不是某一款爆品,也不是某種營銷模式,而是我們始終錨定的幾個核心價值: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關懷、對傳承的責任,以及希望通過我們的產品,讓人們獲得一種更健康、更從容、更有溫度的生活方式。”
她引用了“禦炎複元膏”的“扶元固本”理念:“這不僅是對產品功效的描述,也可以是一種企業哲學。在快速變化、充滿焦慮的時代,企業和個人或許都需要‘扶元固本’——找到那些不變的根本,比如誠信、比如匠心、比如對用戶健康的真誠承諾。守住這些‘元’和‘本’,我們才能在各種‘顛覆’和‘不確定性’中,擁有真正的定力。”
她進一步談到:“我們從阿膠糕起步,延伸到八大膏方,再到‘1314愛的陪伴’私護係列,表麵是產品線的拓展,內核卻是在回應現代人在不同生命階段、不同健康維度上的深層需求。這不僅僅是生意,更是一種探索——探索古老智慧如何與現代生活和諧共生,探索一個商業組織如何成為傳遞健康、溫暖和力量的載體。”
她的發言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激動人心的口號,卻因其獨特的視角和沉靜的思考,贏得了在場眾多資深企業家和學者的讚許目光。論壇結束後,好幾位學者主動與她交換聯係方式,希望就“企業價值哲學”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回到公司,林靜的這種思想蛻變,也開始影響她的管理方式和戰略思考。
在一次關於是否要大幅降價搶占市場份額的激烈爭論中,雙方各執一詞。林靜在聽取了所有意見後,沒有立即做出決策,而是提出了一個看似與議題無關的問題:“大家還記得我們‘靜心坊’這個名字的由來嗎?”
會場安靜下來。
“靜心,不僅是對產品火候的要求,更是對我們自身心態的要求。”她緩緩說道,“在誘惑和壓力麵前,我們是否能‘靜’下來,回歸初心思考:降價短期內可能帶來份額,但長期是否會傷害我們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品質認知和品牌價值?是否會迫使我們在原料上妥協,背離我們‘真材實料’的根本?我們追求的,究竟是市場份額的數字,還是用戶發自內心的信任和依賴?”
她的話讓躁動的會議室逐漸冷靜下來。她接著說:“我不是反對競爭,而是主張一種更有智慧的競爭。我們應該把精力放在如何通過‘社區康養驛站’提供更深入的服務,如何通過‘靜心雲巢’提升代理的專業能力,如何通過產品創新創造獨一無二的價值上。我們要競爭的,是誰能更懂用戶,誰能提供更整體的健康解決方案,誰更能贏得人心。這才是我們‘扶元固本’的競爭策略。”
這種從“道”的層麵進行引領,而非僅僅在“術”的層麵進行裁決的方式,讓核心團隊感受到了林靜身上發生的變化。程致遠私下對趙霖感慨:“林總現在看問題,更像一個布道者或者哲學家了。她不僅在管理企業,更在塑造這個組織的靈魂。”
就連女兒妞妞也感受到了媽媽的變化。一天晚上,妞妞看著在書房凝神閱讀《中國哲學簡史》的林靜,好奇地問:“媽媽,你現在看的書好深奧,你都成思想家了。”
林靜放下書,將女兒摟入懷中,溫柔地說:“媽媽不是思想家,媽媽隻是在學習如何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理解人,理解我們做這一切的意義。隻有這樣,媽媽才能帶著‘靜心坊’,走得更遠,也更穩。”
她望向窗外無垠的夜空,心中一片澄明。企業家的職責是創造利潤、管理組織;而思想者的追求,是探尋規律、構建意義、啟迪人心。當她開始將這兩種身份融合,她便不再隻是一個商業故事的締造者,更在嘗試為一個品牌注入曆久彌新的靈魂,為一段商業旅程賦予超越商業本身的價值光芒。這,正是通往“百年企業”夢想之路上,最為關鍵的一次蛻變。
喜歡阿膠糕裡的光陰請大家收藏:()阿膠糕裡的光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