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這是第二卷第五十四章。
第二卷:溪流彙江
第五十四章:阿膠古井旁的傳承感悟
培訓的第三天,行程安排上寫著——“文化溯源:阿膠古井與非遺工藝展示”。看到“古井”二字,林靜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期待。相比於前兩天現代化產業園與國學講堂帶來的衝擊,“古井”這個詞,似乎更能觸動她內心深處那根關於“本源”的弦。
大巴車將學員們帶離了核心的現代化園區,駛向產業園邊緣一處被特意保留、規劃為文化景觀的區域。這裡綠樹掩映,環境清幽,與主園區的高科技感截然不同,時間仿佛在這裡放緩了流速。
穿過一片竹林小徑,眼前豁然開朗。一口被青石欄杆精心圍護的古井,靜靜坐落在一片平整的石板地中央。井口不大,石欄上布滿了歲月磨礪出的溫潤光澤和深淺不一的痕跡。井旁立著一塊古樸的石碑,上麵鐫刻著“阿膠古井”四個蒼勁的大字,以及一行小字,記載著其溯源的曆史。
井水離井口不遠,清澈透亮,在清晨的陽光下泛著粼粼微光。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濕潤的、帶著一絲獨特礦物氣息的清甜味道,與林靜平日裡使用的自來水、乃至純淨水都截然不同。
一位身著中式褂衫、精神矍鑠的老人早已等候在井旁。程老師向大家介紹,這位是被稱為“守井人”的劉師傅,他的家族世代居住於此,與這口井相伴,也見證了美思康宸從這裡起步的曆程。
“各位夥伴,歡迎來到我們美思康宸的源頭之一,”劉師傅的聲音洪亮,帶著一種鄉土的口音,卻自有分量,“彆看這井現在安安靜靜的,咱們美思康宸最早的那幾鍋阿膠,就是用這口井裡的水,一口鍋一口鍋熬出來的。”
他走到井邊,目光慈祥地注視著井水,如同看著一位老朋友。
“咱們熬膠的人,都信一句話:‘水為阿膠之魂’。”劉師傅開始了他的講述,“這口井的水,不一樣。它不是簡單地水,它裡麵含著咱們這兒地下特有的礦物質,水質軟,性甘平,用來泡皮、熬膠,最能激發驢皮中的膠質,去除雜質,也讓最後成型的阿膠口感更純正,功效更溫和。”
他拿起旁邊一個係著長繩的木桶,熟練地放入井中,打上來半桶清澈的井水。他示意學員們可以上前感受。
林靜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尖輕輕觸碰桶中的井水。一股沁人心脾的涼意傳來,但這涼意並不刺骨,反而帶著一種奇異的溫潤感。她用指尖蘸了一點放入口中,水質果然極其軟滑,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甘甜,完全沒有尋常井水或自來水的那種“硬”感或漂白粉味。
就是這水!
林靜的腦海中,瞬間閃回自己創業初期,在出租屋那個水壓不穩的水龍頭下,反複清洗驢皮的場景。她也曾疑惑過,為什麼嚴格按照步驟,有時熬出的膠質感覺就是差了點“魂”?此刻,觸摸著這沁涼的井水,她似乎找到了答案之一。她所使用的,僅僅是符合衛生標準的“水”,而這裡所強調的,是蘊含著地域風土、具有獨特物性的“魂”。
“咱們老祖宗的東西,講究個‘道地’。”劉師傅繼續說道,話語樸實卻擲地有聲,“不是隨便一口鍋、一點驢皮、一瓢水就能叫阿膠。東阿鎮的阿膠為什麼千年以來都被奉為上品?就是因為這方水土!這井水,就是咱們這方水土的‘證物’。”
他指著井口石欄上那些深深的繩痕,“這些痕跡,是無數個日夜,無數代人,用繩索提著水桶磨出來的。這裡麵,磨掉的不僅是石頭,更是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每一滴熬進阿膠裡的水,都承載著時間,承載著耐心,承載著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尊重。”
這番話,讓林靜肅然起敬。她回想起自己最初學習熬膠時,那份戰戰兢兢、對火候和時間近乎苛刻的堅守。那時,她不懂什麼大道理,隻是本能地覺得,必須那樣做,才對得起昂貴的原料,對得起那份謀生的希望。現在她明白了,她那時的堅守,無意中觸碰到的,正是這份傳承數千年的“工匠精神”的邊緣——對材料的極致尊重,對過程的絕對虔誠。
劉師傅又向大家展示了傳統的阿膠製作工具——桑木柴、銅鍋、竹篾、晾膠的石板等等,並簡述了“九提九灸”等古法工藝的繁複與考究。p車間大家也看到了,乾淨、高效、標準。”劉師傅話鋒一轉,並沒有否定現代化,“但是,咱們不能忘了根。這口井,這些老物件,這些古法裡蘊含的精神,就是咱們的根。現代化的設備,是為了把老祖宗智慧的精華,更穩定、更廣泛地傳承下去,是為了讓更多人受益,而不是為了丟掉根本。”
“傳承,不是固步自封,而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是在掌握了‘古魂’的基礎上,善用‘今器’,讓老樹發新枝,讓傳統的生命力在新的時代裡,更加蓬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林靜站在井邊,感受著從井口彌漫出的絲絲涼意與濕潤,心中激蕩不已。她仿佛看到了一條清晰的脈絡:從這口古老的井開始,到守井人的堅守,到古法工藝的繁複考究,再到現代化車間的精密高效,最後到她自己手中那塊成型的阿膠糕……這是一條從源頭到終端的傳承與創新之鏈。
她之前所有的實踐,如同在這條長河的末端獨自摸索。而今,她終於溯流而上,親眼見到了那最初的水源。這讓她對自己正在從事的事業,有了更深的認同感和莊嚴感。她不再僅僅是一個售賣產品的創業者,更是這條千年傳承鏈條上,一個負有責任的新時代接棒人。
“靜心坊”的“靜”,在此刻有了更深的含義——不僅要心態平靜,更要在這紛繁複雜的商業世界中,守住這份對產品本源、對工藝傳承的“敬畏之心”。
離開古井時,林靜再次回頭,深深望了一眼那口沉默的古井。它不言不語,卻仿佛訴說著千年的故事,滋養著不息的傳承。
回到大巴車上,她打開筆記本,帶著一種近乎神聖的心情寫道:
“見古井,方知水有魂。觸涼意,乃感傳承溫。昔日埋頭苦熬,隻知其‘術’;今日溯源悟道,方明其‘心’。現代化乃‘器’之利,古法傳承乃‘道’之根。‘靜心坊’之未來,當時刻銘記這井水之魂,以敬畏承接古法,以匠心運用今器,方不負這跨越千年的生命饋贈。”
古井的傳承感悟,如同一股最純粹的原力,注入了她的心田。她感到自己的“根基”,在這一刻,被夯得更實、更牢了。接下來的路程,無論是學習現代化的品質保證,還是結識研發導師,她都帶著這份從源頭汲取的力量,更加從容,也更加篤定。
招代理s)
喜歡阿膠糕裡的光陰請大家收藏:()阿膠糕裡的光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