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十四年,十月十五日。
京師大校場,萬籟俱寂。持續半月有餘的武舉大比,所有考核項目均已塵埃落定。曆經體能的殘酷篩選、傳統武藝的龍爭虎鬥、新式科目的顛覆性考驗,能堅持到最後的武生,已不足三千之數。他們列隊肅立於閱兵台前,人人屏息凝神,空氣中彌漫著一種近乎凝固的緊張與期待。今日,將舉行最後一場考核,並最終決定所有人的名次與命運。
高踞台上的天啟皇帝朱嘯,目光掃過下方一張張年輕、疲憊卻寫滿渴望的麵孔,沉靜的臉上看不出喜怒,唯有十二旒之後那雙熔金般的瞳孔,深邃如淵,仿佛能洞穿人心。
一、殿前策論·經國韜略
第一項:策論答辯最終考核)。
此乃此次武舉恩科的壓軸大戲,由皇帝朱嘯親自擬定考題,並與內閣、兵部、五軍都督府重臣一同臨軒聽答。考題不再局限於具體戰術,而是直指帝國未來的國防戰略與軍製根本。
考題由司禮太監當眾宣讀,聲音通過擴音係統傳遍全場:
“朕觀當今寰宇大勢,西夷東漸,海波不靖;北虜雖暫伏,然狼性難馴;西南土司,時叛時附;東南倭患,餘燼未熄。”
“問:我大明未來十年,國防之重心當在何方?陸師、水師,孰輕孰重?軍製、武備、將才選拔,當如何革新,方能保社稷永安,開萬世太平?”
“諸生可暢所欲言,不必拘泥聖賢陳說,朕要聽的是諸卿之真知灼見!”
此題一出,台下武生無不色變。此題格局宏大,立意高遠,直指國家戰略頂層設計,遠超個人武藝乃至戰役指揮範疇,極考眼界、格局、戰略思維與對國情的深刻理解。
答辯采用抽簽順序,逐一上台,麵對皇帝與重臣,陳述己見。氣氛之莊嚴,壓力之巨大,可想而知。
眾生答辯,風采各異:
?海軍學員集團趙承霄、錢知晏、孫景和等):
他們從容不迫,邏輯縝密,答案充滿了前瞻性與專業性。
趙承霄率先出列,聲如洪鐘:“啟奏陛下!未來十年,乃至百年,大明國防之重心,必在海洋!”開場便石破天驚!
“西洋諸國,憑堅船利炮,已縱橫四海,攫取巨利。其勢若洪流,不可阻擋。我大明若仍固守陸疆,忽視海權,則必如南宋偏安,終將受製於人!”
“故,水師非與陸師爭輕重,乃國家開拓之臂膀,財富之通道,安全之屏障!當傾力打造一支可縱橫四海之無敵艦隊!軍製革新,首在建立專業海軍軍官團,武備革新,首在鐵甲艦與重炮,將才選拔,亦當向通曉航海、炮術、海戰者傾斜!”
其言論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引用了大量西方海上擴張的數據和案例,令在場許多守舊將領瞠目,卻讓皇帝和徐光啟、俞谘皋等人頻頻頷首。
錢知晏則補充了具體實施步驟,提出“三步走”戰略:鞏固近海、巡弋南洋、挺進大洋,並詳細闡述了海軍軍校建設、艦船迭代、海外基地設想等,數據翔實,規劃周密,如同一份成熟的戰略報告。
?楊文嶽字岱宗):
他舉止沉穩,引經據典,展現出深厚的儒學功底與全局視野。
“陛下,臣以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然戎事之基,在於國力。未來十年,當陸海並舉,然略有側重。”
“北疆防線,仍需精兵強將鎮守,然可依托新式堡寨、火器,采取更積極主動的防禦反擊策略,以節省兵力。”
“水師確需大建,此為開拓之需,亦為護商之要。然水師耗費巨萬,需與國力增長相適,循序漸進。”
談及西南土司問題時,他目光炯炯,條理清晰,竟提出了一套係統方略:
“至於西南土司,叛附無常,癬疥之疾,然亦可成心腹之患。臣以為,非僅憑武力可根治,當剿撫並用,文武兼施,使其歸心王化,方為上策。”
“其一,必以雷霆軍威,挫其銳氣,殲其首惡,使其知朝廷不可抗衡,方能坐而論撫。”
“其二,於要害之地,築城垣,駐精兵,建衙署,示朝廷法度威嚴常在。”
“其三,劃一賦稅勞役,漢夷同例,使其明曉皆為陛下子民,無分彼此,不生驕妄之心。”
“其四,打破隔閡,強遷漢民與土民雜居,官府助其建房拓田,教以先進耕織之法,使其有恒產有恒心。十載之後,互通婚姻,百年之內,漸趨融合。”
“其五,令各土司遣子嗣入府城官學,習漢字,讀聖賢書,一年一輪換。既為質,亦為教,使其下一代心向中原。”
“其六,廣建社學,延師授課,傳播教化,使夷人子弟亦明禮義廉恥。”
“其七,扶持商賈,開辟驛路,使貨物其流,信息暢通,使山民知外界之廣,不再甘於閉塞貧瘠。”
“此七策並行,持之以恒,則西南可永固,土司之患可漸除矣!”
其策略引經據典,既有戰略高度,又有極強可操作性,將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手段有機結合,老成謀國之風顯露無遺,深得內閣諸臣讚賞,連皇帝也微微頷首。
·勳貴子弟代表徐胤爵:
輪到他時,他風度翩翩,從容不迫,進言道:
“陛下,西南之事,確為痼疾。方才楊兄所言,深得我心,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臣補充兩點:一者,軍事行動務必迅捷猛烈,擒賊擒王,勿使蔓延,亦免曠日持久,耗費糧餉。可效仿當年韋皋鎮蜀、諸葛亮平南之故事,以精兵奇襲,定其大局。”
“二者,融合之策,需剛柔並濟。除雜居、助學、通商外,亦可遴選土司中有威望、通漢語、心慕王化者,賜予官身,委以虛職,使其表率一方,以夷製夷,則事半功倍。”
“如此,剿撫之間,分寸得宜,西南可期長治久安。”
他的策略與楊文嶽不謀而合,且更強調了軍事行動的效率和“以夷製夷”的權術,顯示出勳貴階層對政治操作的熟稔,其見解之老道,遠超其年齡,令人刮目相看。皇帝聞言,看了他一眼,眼中閃過一絲訝異與探究。
喜歡明興祖續命大明600年請大家收藏:()明興祖續命大明600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