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並未給張家屯帶來新的希望,反而像一隻冷酷的手,無情地揭開了夜晚勉強遮蓋的瘡痍。當灰白的光線艱難地穿透晨霧,灑向死氣沉沉的村落時,“試驗區”內的混亂與抗拒,便赤裸裸地暴露在眼前。昨夜小範圍會議達成的脆弱共識,在落實到每家每戶時,遭遇了遠超預期的阻力。
阻力依舊,且更加具體、更加情緒化。被劃入“試驗區”的幾戶人家,反應各異,但鮮有欣然接受者。
“把俺爹送走?不行!絕對不行!”村尾李鐵匠家,膀大腰圓的李鐵匠堵在門口,雙目赤紅,像一頭發怒的困獸,對著前來勸說運送其發熱腹瀉老父的張老漢吼道,“死也要死在家裡!把他扔到那破廟裡,孤魂野鬼都沒得做!你們安的什麼心?!”他的婆娘和兩個孩子在一旁哭天搶地,仿佛生離死彆。
另一戶,家境稍好的趙老四家,女主人一邊抹淚一邊抱怨:“頓頓燒水?那得費多少柴火?這日子還過不過了?再說,喝口涼水咋了?祖祖輩輩不都這麼過來的?”對改變生活習慣的本能抵觸,與經濟上的算計交織在一起。
而那些未被劃入試驗區、但毗鄰而居的村民,則大多抱著冷眼旁觀、甚至幸災樂禍的態度,聚在遠處指指點點,交頭接耳中不乏冷嘲熱諷:“看吧,瞎折騰!”“把自己家人往外趕,作孽啊!”“等著瞧,三天後那外鄉人就得滾蛋!”
更陰險的是王婆子及其黨羽的暗中破壞。她們不敢明著對抗老族長的決定,卻像陰溝裡的老鼠,四處散播惡毒謠言:“那破廟是以前扔死孩子的地方,陰氣重得很!把活人送進去,就是喂惡鬼!”“喝了那外鄉人讓燒的水,會斷了祖宗的根脈!”這些愚昧恐怖的言論,在恐慌的氛圍中極具煽動力,進一步加劇了試點家庭的恐懼和抵觸。
麵對這重重阻力,淩雲深知,任何妥協和猶豫都會導致全盤崩潰。他必須親力親為,以近乎偏執的嚴格和不容置疑的強硬,將措施推行下去。連續兩日的焦慮和極少睡眠,讓他眼窩深陷,麵色憔悴,但那雙眼睛卻亮得嚇人,裡麵燃燒著一種近乎燃燒生命的執著。
核心情節在一種高度緊張和對抗的氛圍中展開,淩雲開始了他的強硬執行。
水源管控是第一步。天剛蒙蒙亮,淩雲就帶著一臉無奈的張老漢和另外兩個被老族長強行指派來幫忙的、同樣滿臉不情願的後生,來到了村中那口老井旁。他們不是來打水,而是來“看守”。淩雲立下規矩:凡試驗區人家來打水,必須當麵承諾回家後將水燒開沸騰後方可使用。他甚至不顧對方嫌惡的眼神,親自檢查了幾戶人家灶台上的鍋灶,用手指觸摸鍋沿,感受是否有微溫的水汽。“淩郎中,你這也管得太寬了吧!”麵對抱怨,淩雲麵無表情,隻有一句冰冷的話:“想活命,就照做。不想,隨時可以退出試驗區,後果自負。”他的強硬,堵住了許多人的嘴,卻也積累了更多的怨氣。
建立隔離區是挑戰最大的一環。選址在村尾那座早已荒廢、殘破不堪的土地廟。廟宇屋頂塌了半邊,牆壁斑駁,蛛網密布,陰森潮濕。淩雲帶著張老漢等人,親自用樹枝和破草席勉強堵住漏風的窟窿,清掃出相對乾燥的一角,用草簾隔出幾個簡陋的空間。運送病人的過程,如同經曆一場場小型的戰爭。李鐵匠家的衝突最為激烈,幾乎要動起手來。淩雲站在那奄奄一息的老人和李鐵匠之間,聲音不大,卻帶著一種穿透人心的力量:“李大哥,你看著你爹!他現在每一口氣都喘得艱難!留在家裡,你娘、你媳婦、你娃,都可能被傳上!你是想保住你爹一線生機,還是想眼睜睜看著全家都躺下?送進去,我儘全力救!留在家裡,我隻能說,聽天由命!”這番話,像一把鈍刀,割在李鐵匠心上,他最終癱軟在地,抱頭痛哭,默許了抬走父親。每一次運送,都伴隨著淚水、咒罵和撕心裂肺的哭喊,淩雲必須硬起心腸,近乎冷酷地執行,他知道,此刻的“無情”,是為了更長久的“有情”。
藥物治療同樣需要他親自操持。他指揮還能動彈的輕症患者家屬,去田間地頭大量采集馬齒莧和地錦草。然後,他在隔離廟外支起一口破鍋,親自清洗草藥,控製火候,煎煮成濃黑的藥湯。他仔細地將藥湯分發給隔離區的病人,並反複叮囑留守照顧的家屬如何喂藥,如何用稀粥米湯甚至淡淡的鹽水給病人補充水分。每一個環節,他都緊盯不放,生怕出一點差錯。
連續的高強度勞作和巨大的精神壓力,幾乎將淩雲壓垮。他嗓子沙啞,嘴唇乾裂,因極度缺乏睡眠而頭暈目眩。更讓他感到無力的是溝通的障礙。他的外地口音,他那些“古怪”的要求,在村民聽來如同天書,解釋起來事倍功半。他感到自己像在推著一輛深陷泥沼的巨輪,用儘力氣,卻前進緩慢。
就在他身心俱疲,幾乎要支撐不住的時候,李文軒登場了,這成為了整個艱難局麵的關鍵轉折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那是一個午後,淩雲正蹲在破廟門口,疲憊地擦拭著額頭的汗水,看著碗裡黑乎乎的藥湯發呆。一個清瘦的身影悄然走近,擋住了些許刺眼的陽光。淩雲抬頭,看到一個年輕人。他穿著洗得發白的青布長衫,雖陳舊,卻整潔異常,麵容清臒,眼神澄澈而溫和,帶著讀書人特有的沉靜,卻又沒有一般腐儒的迂腐之氣。
“晚生李文軒,見過淩先生。”年輕人拱手施禮,態度不卑不亢。
淩雲愣了一下,努力在疲憊的大腦中搜索對這個名字的記憶。
李文軒微微一笑,解釋道:“晚生原籍城中,家道中落,暫居舅父家避難。連日來,暗中觀察先生所為,深感先生之法,雖不合經義古籍,卻暗合格物致知、濟世救人之實理。先生仁心毅力,晚生敬佩。”他話語清晰,措辭文雅,瞬間讓淩雲在粗糲的鄉村環境中,感受到一股清流。
更讓淩雲驚喜的是,李文軒並非空談,他直截了當地表明了來意:“見先生事事親力親為,且與鄉民溝通頗有窒礙,晚生不才,略通文墨,亦熟知鄉情,願助先生一臂之力,充當奔走解說之役。”
文化轉譯與溝通橋梁的作用,在李文軒身上立刻顯現出來。他主動提出並迅速實施了幾個關鍵舉措:
1.書寫告示:他找來一塊相對平整的木板和燒黑的木炭,略一思索,便揮毫寫下告示。文字既非深奧文言,也非完全俚語,而是通俗易懂又帶著幾分文雅:“告眾鄉鄰知:疫病流行,非關鬼神,乃由‘病氣’相傳。病氣微小,肉眼難見,混於汙水,入口即病。防控之法有三:一曰潔其飲水,必滾沸方可飲,此乃斷病氣之源,如禦敵於門外;二曰隔其病者,集中調護,免累及親鄰,如築堤防水患;三曰藥石攻之,馬齒莧、地錦草等,煎湯服之,可清內邪。為保闔村平安,試行三日,望各戶遵行,共渡難關。”這告示貼在村口老槐樹下,識字的人能看懂,不識字的人聽人一念,也能理解個大概,遠比淩雲費儘口舌的解釋要清晰、有說服力得多。
2.協助溝通:當淩雲再次遇到像李鐵匠那樣情緒激動的村民時,李文軒會主動上前。他以“讀書人”的身份,用本地鄉音,耐心地將淩雲的道理再解釋一遍,語氣溫和,引用的比喻也更貼近村民的認知。他的身份讓村民天然多一分信任,他的語言消除了隔閡,往往能起到安撫情緒、化解僵局的作用。
3.記錄情況:他還主動幫助淩雲記錄隔離區每個病人的情況:何時發病、症狀變化、用藥反應、體溫等。雖然簡陋,卻讓淩雲的救治工作開始有了初步的、可視化的數據支撐,管理變得有序。
效果初顯是立竿見影的。李文軒的加入,如同給近乎失聲的淩雲配上了高音喇叭和精準的翻譯官。那文雅的告示,像一陣清風,吹散了一些謠言的迷霧。他溫和而有力的勸說,讓許多原本梗著脖子的村民,態度出現了軟化,開始願意靜下心來想一想。雖然怨言和阻力依然存在,但那種全然敵對、油鹽不進的氣氛,終於被撕開了一道口子。
在淩雲不惜力的強硬執行和李文軒恰到好處的輔助溝通下,“試驗區”那套看似“離經叛道”的防疫措施,終於在淚水中、在罵聲中、在無數的不理解中,像搭建一個搖搖欲墜的腳手架般,艱難地建立了起來。破廟隔離區裡住進了幾名重症患者,試點家庭的灶台上,開始冒起燒煮開水的蒸汽,草藥的苦澀氣味在空氣中飄散。框架是搭起來了,但每個人都懸著一顆心,氣氛緊張得如同拉滿的弓弦。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地盯著那炷象征三天期限的香,等待著最終結果的宣判。成功,或萬劫不複,答案即將揭曉。
喜歡大明:開局救活馬皇後請大家收藏:()大明:開局救活馬皇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