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陽光,透過稀疏的雲層,溫和地灑在張家屯的小院裡。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淩雲與李文軒的配合已然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韻律。每日清晨,李文軒會準時到來,先將院落打掃乾淨,然後整理藥櫃,核對前一日用去的藥材,並將淩雲可能需要的新鮮草藥分門彆類備好。淩雲則專注於研讀他憑借記憶整理出的醫學筆記,或是檢查晾曬中的藥材成色。前來求醫的村民往往在此時陸續到來,小院開始有序地忙碌起來。
這種日常運作,確實已漸入佳境。普通的頭疼腦熱、跌打損傷,處理起來行雲流水。淩雲診斷開方,李文軒記錄備藥、解釋醫囑,患者滿意離去。效率之高,讓村民們交口稱讚,也使得兩人有餘裕去思考更長遠的問題。空氣中彌漫著一種踏實而充滿希望的氛圍。
然而,真正的醫術,往往在平靜的水麵下,才能試出深淺。這一日,這種高效的平靜被一陣急促而夾雜著哭音的懇求打破了。一個特殊的病例,就此登場。
來的是鄰村王家莊的一戶人家。兩個麵色焦灼的中年漢子,用一副臨時紮成的簡陋擔架,抬著一位枯瘦如柴的老者。老者約莫六十上下,麵色蠟黃中透著一股不祥的青灰,眼眶深陷,呼吸極為困難,每一次吸氣都伴隨著喉嚨深處發出的、令人心悸的嘶鳴聲,仿佛破舊的風箱在做最後的掙紮。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是,他裸露在破舊衣衫外的皮膚,尤其是雙臂和脖頸處,布滿了大片大片的紅斑、丘疹,有些地方已經糜爛、滲液,結著黃褐色的痂,顯然經曆了長期而劇烈的瘙癢和搔抓。
“淩神醫!李相公!救救俺爹吧!”為首的漢子噗通一聲跪在地上,聲音帶著哭腔,“俺爹這病拖了十幾年了,喘起來要命,癢起來恨不得把皮肉都抓爛!十裡八鄉的郎中都瞧遍了,符水也喝了,土方也試了,越治越重!聽說您二位是活神仙,求您發發慈悲!”
病例的複雜性,一目了然。這並非簡單的急症,而是長期頑疾。內疾與外症相互交織,彼此影響。劇烈的瘙癢和喘息導致老人長期失眠、焦慮,耗損元氣,體質極度虛弱;而內在的氣虛痰阻,又可能加重皮膚的血熱濕毒,形成惡性循環。這種虛實夾雜的複雜病機,絕非一劑猛藥或某個偏方所能解決,它需要的是抽絲剝繭般的細致辯證,和一個需要患者及家屬高度配合的、長期的、動態調整的調理方案。這不僅是對淩雲現代醫學知識和中醫辯證能力的極致考驗,也是對李文軒能否精準理解、記錄並協助執行這一複雜方案的嚴峻挑戰。
淩雲麵色凝重,示意家屬將老人抬到院內陰涼通風處安置。他沒有像對待急症那樣立刻施針用藥,而是搬了張矮凳坐在老人身邊,開始了細致入微的問診。
“老丈,您這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淩雲的聲音放緩,帶著安撫的力量。
老人喘息稍定,斷斷續續地回憶,李文軒立刻鋪紙研墨,專注記錄。
“年輕……年輕時下水田著了涼,就……就落下了咳喘的根兒……”
“每年什麼時候最厲害?”
“秋……秋冬,一變天就……還有春天楊樹毛子飛的時候……”
“除了喘,平時痰多嗎?什麼顏色?”
“多……白的,泡沫樣……有時候緊了就變黃……”
淩雲又問及飲食喜好、睡眠狀況、情緒波動是否會影響病情。他甚至詳細詢問了以往郎中的診斷和用過的藥方,以及每次用藥後的反應。他試圖從中判斷,病根究竟是肺脾兩虛、痰濕內蘊,導致衛外不固,易感外邪;還是外邪風寒、風熱或過敏原)久羈不去,入裡化熱,導致血熱生風,泛於肌膚所致。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是指向病機的關鍵線索。
在整個問診過程中,李文軒的關鍵輔助作用凸顯無疑。他不僅飛快而工整地記錄下症狀和病史,更在淩雲的提問間隙,用細小的字跡在一旁標注出淩雲的問診思路:
“問季節——辨外邪性質?”
“問痰色——辨寒熱轉化?”
“問既往用藥反應——排除錯誤治法?”當淩雲提到幾味不太常見、可能用於清熱涼血或祛風止癢的草藥時,李文軒會立刻起身,從他那個寶貝的小書箱裡翻出一本薄薄的、不知名的地方藥誌,快速查閱這些藥材的本地名稱、彆名、性味歸經,甚至是否有價格低廉的替代品。他的工作,為淩雲的決策提供了寶貴的文獻支持和本地化參考。
問診持續了近半個時辰,淩雲心中漸漸有了輪廓。他示意李文軒近前,兩人低聲共同製定方案。
“此病遷延日久,虛實錯雜,不可求速效。”淩雲沉吟道,“當遵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
他首先確定近期目標:“眼下最急的是控製喘促和劇癢,改善老人生存質量。”他口述方案:
1.內服湯劑:以麻杏石甘湯為基礎方,宣肺平喘,清熱化痰。再加入祛風止癢、清熱利濕的藥物,如白鮮皮、地膚子等,內外兼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2.外治法:用黃柏、苦參、蛇床子等煎湯,放溫後給老人藥浴或濕敷患處,以清熱燥濕、收斂止癢。避免使用刺激性強的膏藥。接著,他規劃長期調理方向:“待喘息平穩,瘙癢減輕,便轉向扶助正氣,鞏固根本。”
3.扶正固本:選用玉屏風散益氣固表,減少外感誘發機會。
4.食療輔助:建議日常多用山藥、茯苓、薏米等健脾胃、祛濕邪的食材煮粥。
5.生活禁忌:必須製定詳細的注意事項:避風寒、遠離花粉塵蟎等過敏原、忌食魚蝦發物及辛辣油膩、保持情緒舒暢、保證儘可能多的休息。
方案既定,默契的配合進入執行階段。淩雲負責開具具體的藥方和劑量。而李文軒則負責將這一複雜的方案,細化成一份患者家屬能清晰理解和執行的“醫囑清單”。他用工整的楷書,分門彆類地寫下:
“內服湯藥:每日一劑,水煎兩次,早晚分服。方如下……”
“外用藥浴:每兩日一次,藥湯不可過燙,浸浴半炷香時辰。藥材如下……”
“飲食注意:宜食……忌食……”
“起居調護:注意保暖,避免煙塵,保持心境平和。”
“複診安排:五日後需再來診視,根據情況調整方藥。”
然後,他拿著這份清單,走到焦慮的家屬麵前,用本地話耐心地、一條一條地解釋每項操作的目的和重要性:“大哥,淩先生的意思是說,老爺子這病根子深,得像慢火燉湯一樣,一點點調養。眼下先把他最難受的喘和癢壓下去,這是治標。等身體緩過勁來,再給他補元氣,固根本,這是治本。這幾張紙您收好,照上麵寫的做,千萬彆亂用以前的土方子了,切記切記!”他的解釋條理清晰,語氣誠懇,極大地安撫了家屬的情緒,也確保了治療方案的依從性。
五日後,患者在家屬的陪同下再次來到小院。雖然老人依舊消瘦,但令人欣喜的是,他那撕心裂肺的喘息聲明顯緩和了許多,喉嚨裡的嘶鳴音減輕,夜間能夠勉強安睡幾個時辰。更讓家屬稱奇的是,老人手臂和脖頸處那些糜爛、滲液的濕疹,在幾次藥浴後,紅腫消退,滲液減少,結痂開始脫落,劇烈的瘙癢得到了有效控製。家屬感激涕零,幾乎要再次下跪拜謝。
這次成功處理複雜慢性病的經曆,其意義遠不止於又治好了一個病人。它鞏固了淩雲“神醫”之名,證明其醫術不僅能起沉屙於頃刻,更能調理纏綿之痼疾。更重要的是,在整個過程中,淩雲與李文軒的配合達到了心意相通的境界。從問診的思路碰撞,到方案的共同商定,再到醫囑的完美轉譯和執行,兩人如同經過多年磨合的搭檔,互補短長,渾然一體。他們向自己也向所有關注他們的人證明,這個小小的團隊,不僅能高效處理急症,更具備了進行精細化、係統化健康管理的能力。這份在挑戰中淬煉出的默契與自信,為他們邁向更廣闊天地的征程,鑄就了最堅實的基石。
喜歡大明:開局救活馬皇後請大家收藏:()大明:開局救活馬皇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