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榆林坊,熱浪裹挾著塵土與各種氣味,蒸騰不息。淩雲的醫攤,自腳夫保腿、老婦愈肺等事跡傳開後,名聲愈發響亮。前來求醫問藥者絡繹不絕,攤位前時常排起不長不短的隊伍。李文軒負責記錄問診、開具方劑,韓老倌維持秩序、幫忙抓藥,淩雲則專注診斷、處理疑難重症,三人分工明確,忙碌異常。
然而,在這片繁忙景象之下,現實的需求驅動著新的思考。淩雲敏銳地發現,每日診治的病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患有常見的小病小傷。例如,菜販割破手指、孩童玩耍擦傷皮肉;勞力者身上起個紅疙瘩,疼痛化膿;夏夜蚊蟲肆虐,被叮咬後紅腫癢痛難忍……這些病症,病情相對簡單,處方的重複性極高,無非是清熱、解毒、消腫、止血、生肌那幾味基礎藥材的加減。
每次遇到這類病人,都需要現場稱量、研磨、調配,現場配藥耗時費力,不僅增加了病人等候的時間,也占用了淩雲和李文軒大量精力,使得他們難以專注於更複雜的病例。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家住偏遠或不識字的貧苦病人,拿了草藥回去後,往往無法正確掌握煎煮的火候、時間和方法,要麼藥效大打折扣,要麼甚至因煎煮不當而產生副作用,影響了治療效果。
一日忙碌過後,三人收拾殘局。淩雲看著案幾上堆積的、為處理小傷小病而備用的各種散亂藥材,又回想起幾個因用藥不當而反複前來複診的病例,眉頭微蹙。他清洗著搗藥臼,對正在整理病案的李文軒和清點藥材的韓老倌說道:“文軒,韓老,近日我觀診務,有所思量。我等每日耗費大量時辰於這些常見小症,方劑雷同,工序繁瑣。且貧苦百姓取藥歸家,煎煮不便,恐誤病情。長此以往,非良策也。”
李文軒放下毛筆,深有同感:“淩兄所言極是。譬如那止血生肌的‘三七粉’,消炎解毒的‘蒲公英膏’,幾乎日日用到,現配現用,確費工夫。若能預先製成,隨時取用,當可省時省力。”
韓老倌也插話道:“老漢我也瞧出來了,好些老主顧,就是點小口子、小膿包,來回跑不方便。要是有現成的藥粉藥膏,像買塊糖餅似的拿了就走,該多便當!”
聽著夥伴們的話,一個清晰的新想法在淩雲心中萌生。他目光一亮,語氣變得堅定:“既然如此,我等何不嘗試製作一些功效明確、使用方便的成藥散劑和膏劑?預先將常用方劑,按固定比例配好,研磨成極細之散,或調和為膏。病人來診,若對症,即可直接取用,省卻配藥之煩,亦免煎煮之苦。”他越說思路越清晰,“此等成藥,既可大大提高我等診療效率,統一療效標準,更方便病人攜帶和使用,尤其適合那些不識字的貧苦大眾,可謂一舉多得!”
李文軒和韓老倌聞言,精神大振,都覺得此法大妙。成藥之念,如同在沉悶的夏日裡吹入一股清風,為醫攤的發展打開了新的方向。
隨即圍繞成藥的研製緊鑼密鼓地展開。
首要任務是選定目標。淩雲讓李文軒將最近一月的病案進行統計,按病症分類,計算各類小傷小病的出現頻率。結果很快出來,外傷出血和熱毒疔瘡高居榜首。於是,淩雲決定先開發兩種最急需的成藥:一種專門針對外傷出血的速效“止血散”;另一種針對熱毒疔瘡、無名腫毒的“疔瘡膏”。目標明確,集中力量解決最大需求。
接下來是最關鍵的配方研製。淩雲憑借深厚的藥理知識和臨床經驗,開始構思組方。
止血散:他以化瘀止血功效卓著的“三七粉”為主藥,用量較大,取其“止血不留瘀”的特長。為增強效果並促進傷口愈合,配以“白芨粉”,利用其收斂生肌的特性,幫助創麵愈合;再加入“海螵蛸”,收斂止血,並能輕微燥濕。三味藥相輔相成。淩雲強調,此散必須研磨成極細的末,才能更好地附著傷口,密封保存於乾燥處,防止受潮結塊。
疔瘡膏:他選擇以經典方劑“金黃散”為基礎方,此方由大黃、黃柏、薑黃等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散瘀消腫的功效,是治療陽證瘡瘍的良方。為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淩雲加入鮮“蒲公英”、“地丁草”搗爛取汁或煎取濃汁,融入膏中。至於基質,考慮到延展性和保存,他決定用蜂蠟配合麻油調製成膏,使其軟硬適中,易於塗抹。
配方既定,便進入實踐性極強的工藝摸索階段。小小的醫攤後院,變成了臨時的“製藥作坊”。淩雲親自指導李文軒和韓老倌一起操作。
研磨藥材是首要難關。要將堅硬的三七根、海螵蛸等研磨成所需的極細粉末,費時費力。三人輪番上陣,用藥碾、石臼反複碾磨,再用細絹羅篩過濾,確保粉質細膩。李文軒細致地記錄下每一步的流程:藥材預處理、研磨時間、篩網目數。
調製疔瘡膏更是技術活。需要控製火候,將麻油加熱到恰到好處的溫度,加入蜂蠟融化,再緩緩加入藥粉和藥汁,不斷攪拌,調試膏體的軟硬度,既要易於塗抹,又不能過於稀薄。太硬則難取用,太軟則易變質。淩雲反複試驗比例,確保最終成品的功效明確、性狀穩定、質量可靠穩定。整個過程中,李文軒詳細記錄下每一種藥材的配方用量、加熱溫度、攪拌時長、冷卻條件等製作流程的每一個細節,為標準化生產積累數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成藥製成,包裝與說明亦不可馬虎。淩雲深知,良好的包裝和清晰的說明是成藥安全有效使用的保障。他們將止血散用防潮的油紙分裝成大小均勻的小包;疔瘡膏則盛放在洗淨消毒後的小號陶罐中,罐口用油紙封緊。李文軒發揮書畫特長,用圖示和簡單文字在包裝上標明:藥散或藥膏的名稱、主治病症、以及最重要的用法,如醒目標注“外敷,勿內服”等字樣,確保即使不識字者,通過圖示也能理解基本用法。
經過數日的辛勤勞作,第一批“淩雲牌”止血散和疔瘡膏終於製作完成。幾十個小油紙包和陶罐整齊地碼放在一個乾淨的木匣裡,散發著淡淡的藥香。淩雲拿起一包止血散,指尖撚動,粉末細膩均勻;打開一罐疔瘡膏,膏體色澤棕黃,軟硬適中。
他看著這些凝聚著心血的成品,眼中充滿了期待。這些成藥,方便患者即買即用,方便他們售賣和管理,更代表著一種標準化、規範化的醫療嘗試。
他對身邊的夥伴們說,語氣中帶著自豪與憧憬:“文軒,韓老,此物若成,不僅利民,省卻病家奔波煎煮之苦,亦是我等立足於此、區彆於尋常郎中的長技。明日開診,便可試用於對症的病人,觀其效驗如何。若能成功,前途可期!”
夜色中,醫攤的燈火映照著三張疲憊卻充滿希望的臉龐。一場關於醫藥形式的微小變革,即將在這市井角落悄然上演。新的篇章,等待著實踐的檢驗。
喜歡大明:開局救活馬皇後請大家收藏:()大明:開局救活馬皇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