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之期,轉瞬即至。這三天,對淩雲三人而言,漫長如三秋。陋室之中,燈火常明。李文軒埋首於借來的律法典籍和縣誌醫案之中,時而蹙眉凝思,時而奮筆疾書,案頭堆積的稿紙越來越厚;韓老倌早出晚歸,身影穿梭於縣衙後巷、茶肆酒館,用他特有的方式打探、聯絡、鋪路;淩雲則一遍遍梳理病案,將每一個治愈病例的時間、症狀、用藥、結果都反複核對,力求清晰無誤。空氣裡彌漫著緊張與孤注一擲的氣息。
第四日清晨,天色灰蒙,秋雨欲來。果然,兩名衙役準時出現在陋室門前,麵無表情地傳達了傳喚令。該來的,終究來了。
縣衙並不遙遠,穿過幾條濕漉漉的青石街道,那象征著權力與律法的朱漆大門便赫然矗立在眼前。氣氛肅穆,門口的石獅齜牙怒目,令人心生敬畏。淩雲整理了一下雖舊卻漿洗得乾淨的青布長衫,深吸一口氣,在李、韓二人堅定的目光陪同下,邁步而入。
他們被引至一處偏堂,而非正式升堂問案的大堂。這通常意味著事情尚未到最嚴重的地步,屬於初步核查問話的性質。堂內陳設簡單,上首設一公案,後端坐著一位身著藏青長袍、麵容清臒、約莫五十上下、目光銳利的師爺,想必是縣衙掌管刑名文書、精於律法的刑名師爺。堂下兩側站著幾名衙役,麵無表情。舉報方並未直接露麵,顯然,這仍是幕後黑手驅動下的試探性攻擊。
問話開始。那師爺並無太多寒暄,照本宣科,聲音平板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權威,宣讀了事先擬好的指控要點:
“民人淩雲,於榆林坊設攤,無官方頒行之‘醫憑’而擅自行醫,此觸犯《醫政管理條例》第x款,屬‘非法行醫’。”
“其二,聞其診治,多用聽筒探聽臟腑之音、針線縫合皮肉之傷等詭異之法,迥異常法,民間多有‘妖術惑眾’之疑,易生恐慌,擾亂民心。”
“以上二事,已有良民舉告。爾有何辯解?”
冰冷的指控,如同兩道枷鎖,當頭罩下。空氣瞬間凝滯。
麵對師爺居高臨下的質問,淩雲並未急於開口辯解。他微微側身,看向身旁的李文軒。這是早已商定的策略。
隻見李文軒上前一步,對著師爺躬身一揖,神色從容不迫,朗聲道:“學生李文軒,乃淩郎中之友,略通文墨,願代為陳情。”
得到師爺默許後,他挺身而出,開始了他的辯護。他的聲音清晰沉穩,引經據典,據理力爭,每一句都力求落在實處。
首先,針對最核心的“非法行醫”指控,李文軒並未回避“無憑”的事實,而是采取了更高明的策略:
“回稟師爺,淩郎中目前確無官方‘醫憑’,此為學生等所深知,亦不敢隱瞞。”他先承認事實,以示坦誠,隨即話鋒一轉,“然,學生近日查閱律例,發現本朝太祖皇帝欽定《大明律》之《禮律·醫藥篇》曾有諭示,天下醫道,首重活人。對於散落民間、未入官冊,卻身懷真才實學、能造福地方之‘草澤醫人’,若其術精誠,活人無數,地方官衙可酌情考量,引導其納入正軌,而非一概禁絕,以免堵塞賢路,徒使百姓失醫。”
他引用的這條律法原則或曆史先例,巧妙地避開了硬性的“憑證”規定,將焦點引向了醫術的實際效果和社會貢獻上。接著,他進一步說明:
“淩郎中醫術精湛,有目共睹。”他示意淩雲呈上那厚厚一摞病案記錄,“此乃淩郎中行醫以來,救治之部分病例實錄。有碼頭腳夫阿亮,斷腿重創,經淩郎中‘縫皮續肉’之法得以保全;有鄰巷陳氏老婦,肺癰危殆,經‘聽音辨疾’而轉危為安;更有守城吏員、市井商販等多人頑疾得愈。救治多人,有功於民,此絕非虛言。其行醫之道,始終秉持‘仁心仁術’之要義,收費低廉,甚至對貧苦者分文不取,榆林坊百姓可為之證。”
最後,他擲地有聲地指出要害:“師爺明鑒!若僅因無一紙文憑,便禁絕此等能解民倒懸之良醫,致使眾多信賴其術、依賴其藥的鄉鄰求醫無門,豈非置百姓疾苦於不顧?與聖上仁政愛民之旨,是否相悖?”這一問,將問題提升到了民生與仁政的高度。
其次,針對“妖術惑眾”的荒謬指控,李文軒的駁斥更是有理有據:
“至於所謂‘妖術’,純屬無知者之臆測。”他語氣中帶著一絲不容置疑的自信,“‘聽筒’一物,原理簡單,不過是借中空之物導引、放大體內氣息流轉、痰涎湧動之聲,便於醫者細察病位深淺、性質。此與古來‘懸絲診脈’之理相通,皆為由外揣內之法,何妖之有?”
“而‘縫合’之術,旨在促進傷口愈合,減少血汙外邪入侵。學生查考醫籍,《諸病源候論》、《外科精要》等古籍早有記載,乃瘍科正法,絕非邪法異端。”說著,他再次呈上一些治愈患者聯名簽署的感謝信及按有鮮紅手印的證詞,證明這些“奇術”帶來的乃是實打實的康複,而非禍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文軒的辯詞,邏輯嚴密,引證紮實,情理法三者兼備,展現出了驚人的辯才和對律法的精通。
而與此同時,韓老倌連日來的幕後工作也開始悄然生效。侍立在師爺身旁的一位書吏,趁著師爺翻閱病案的間隙,低聲幫腔道:“師爺,小的聽聞,這淩郎中醫術確實了得,坊間口碑極佳。前幾日王捕快的老寒腿,也是他給紮好的……”暗示淩雲頗得民心。堂下值守的衙役中,也有受過淩雲恩惠的,如曾患疝氣的王老吏,雖不能明言,卻也趁機向靠近的同伴低語:“這淩郎中是真有本事,我那老毛病就是他治好的,比濟世堂的方子管用多了……”這些低聲的美言,如同涓涓細流,雖不洶湧,卻持續不斷地影響著堂上的氛圍。
更重要的壓力來自堂外。偏堂的門並未緊閉,外麵圍聚了不少聞訊趕來的百姓,其中有許多是受過淩雲恩惠的病人和攤販。他們不敢大聲喧嘩,卻也在衙役的阻攔線外紛紛出聲:
“淩郎中是好人啊!醫術高明!”
“青天大老爺明鑒!淩郎中救過俺娘的命!”
“什麼妖術?那是神醫!俺爹的咳嗽就是他聽好的!”
這些聲音彙聚成一股清晰的民意支撐,形成了不容忽視的輿論壓力,清晰地傳入了偏堂之內。
端坐上首的主事師爺,一直靜靜地聽著李文軒的陳述,翻看著呈上的病案和證詞,臉上看不出太多表情。但當他聽到堂外隱隱傳來的民眾呼聲,又瞥見身旁書吏和堂下衙役的細微反應時,他那雙銳利的眼睛微微眯了起來。
他見淩雲一方準備之充分,遠超預期:辯詞有理有據,既承認部分事實,又巧妙援引律法精神,更以大量鐵一般的治愈案例為實證。反觀舉報一方,除了空泛的指控,拿不出任何淩雲的醫療事故證據或真正的受害者。加之堂外民意洶洶,眾口一詞為淩雲說話……
師爺心中確實產生了猶豫。他精通律法,更諳熟為官之道。處理此事,若簡單依“無憑”而嚴辦,勢必激起民怨,也與“草澤醫人可酌情考量”的律法精神相悖;若置之不理,又無法對舉報者交代。此事,棘手了。
他合上案卷,沉吟片刻,並未當場宣判,隻是沉聲道:“爾等所陳,本師爺已悉知。此事關係醫政律法,需詳加斟酌。且退下,候訊。”
一場驚心動魄的公堂博弈,暫時告一段落。雖然沒有立即勝出,但淩雲團隊成功地將危機的主動權,部分奪回到了自己手中。烏雲,裂開了一道縫隙。
喜歡大明:開局救活馬皇後請大家收藏:()大明:開局救活馬皇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