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宋市,空氣中已經彌漫著暑氣。宋氏集團頂層會議室內,氣氛卻比窗外的天氣更加灼熱。巨大的城市規劃圖鋪滿了整麵牆壁,其中用紅色記號筆圈出的三塊地塊格外醒目——這就是購物廣場項目的備選用地。
“一號地塊位於新城區核心區,規劃配套完善,但地價最高,競爭也最激烈。”楊帆用激光筆指著地圖,“二號地塊在傳統商圈邊緣,拆遷難度大,但地理位置優越。三號地塊就是我們之前看中的城東工業區改造地塊,發展潛力大,但需要配套先行。”
林薇凝視著地圖,目光最終停留在三號地塊上:“這裡,才是真正適合我們長遠發展的地方。”
初探風聲
項目意向剛傳出,市場的反應比預想的更為激烈。
最先打來電話的是永業地產的老板王永業:“林總,聽說你們要開發購物廣場?要不要考慮和我們合作?我們在城南有塊不錯的地...”
接著是幾家外地開發商的探詢電話,語氣中都帶著試探。
更讓人意外的是,市規劃局的李副局長親自來到宋氏集團。“林總啊,”他喝著茶,語氣親切中帶著官方的謹慎,“市裡很支持你們這個項目,不過現在有好幾家企業都對這塊地感興趣...”
楚瑤敏銳地察覺到話外之音:“李局的意思是...?”
“公開招拍掛,價高者得。”李副局長放下茶杯,“這是規定。”
送走李副局長後,會議室陷入沉默。
“如果純粹拚價格,我們不一定有優勢。”楊帆分析道,“外地那些大開發商,資金實力比我們雄厚得多。”
策略調整
麵對不利局麵,林薇迅速調整策略。
“我們不能隻把自己當作開發商,”她在內部會議上說,“要站在城市發展的角度思考問題。”
她組織團隊重新梳理項目方案,著重突出項目對城市發展的帶動作用:創造就業、提升商業能級、改善區域形象...
同時,她親自拜訪了退休的前任市長,請教城市發展經驗。
“小薇啊,”老市長語重心長,“你要讓領導們看到,這個項目不隻是宋氏的項目,更是宋市的機遇。”
這個建議讓林薇豁然開朗。
首輪交鋒
第一次土地推介會上,競爭態勢明顯。會議室裡坐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開發商代表,個個誌在必得。
當規劃局介紹到三號地塊時,現場氣氛頓時熱烈起來。
“這塊地我們勢在必得。”一個來自深圳的開發商代表高聲說,“我們計劃在這裡建設深南集團在華北地區的旗艦項目。”
另一個北京來的開發商立即接話:“我們集團已經做了詳細規劃,將打造一個集商業、辦公、酒店於一體的城市綜合體。”
輪到宋氏發言時,林薇沒有急於展示宏偉藍圖,而是先播放了一段精心製作的視頻。視頻中,宋市的老街巷、傳統市場、市井生活一一呈現,最後才過渡到購物廣場的設計方案。
“我們不僅要建設一個商業項目,”林薇的聲音清晰而堅定,“更要打造一個能夠承載宋市記憶、展現宋市未來的城市客廳。”
這個獨特的開場,讓在場的政府官員頻頻點頭。
幕後運作
推介會後,真正的博弈才剛開始。
林薇親自帶隊,拜訪了分管城建的副市長。沒有在辦公室,而是選擇在宋氏的一家社區超市見麵。
“張市長,您看,”林薇指著超市裡熙熙攘攘的人群,“這就是宋市老百姓的真實需求。我們想要建設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商業中心,而是服務百姓生活的城市空間。”
張副市長若有所思:“其他開發商承諾的稅收貢獻更大...”
“但我們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特彆是為本地人。”楚瑤適時遞上一份詳細的分析報告,“而且,我們會保留並升級現有的‘宋記’、‘木蘭’等本地品牌,這些都是宋市的驕傲。”
與此同時,楊帆也在進行另一場重要的談判——與銀行的貸款洽談。
“這個貸款額度,已經超出我們通常的授信範圍了。”銀行行長麵露難色。
楊帆不慌不忙地展示著宋氏集團的財務數據和項目可行性分析:“請看,這是我們過去十年的經營數據...這是項目的現金流預測...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和能力償還貸款。”
意外攪局
就在談判進入關鍵階段時,一個意外消息傳來:一家外資企業突然加入競爭,報價高出宋氏百分之二十。
“這下麻煩了,”宋衛國焦急地說,“外資企業的品牌影響力比我們大得多。”
更糟糕的是,有傳言說這家外資企業承諾在拿地後,將引入多個國際一線品牌。
“我們不能自亂陣腳。”林薇保持著冷靜,“外資有外資的優勢,我們有我們的特色。”
她立即召集核心團隊,連夜修改方案,著重強化項目的本土特色和社會效益。
巧妙破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轉機出現在一次政企座談會上。林薇作為本地企業代表發言,她沒有直接談項目,而是講述宋氏在宋市二十六年的發展曆程。